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冬奧運動員穿虎頭鞋、背機械臂?非遺麵塑傳承人巧手詮釋“一起向未來”

發布時間:2022-02-21 14:15: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西安2月18日電(記者 蔡馨逸 孫正好)頭戴航空帽,赤裸的上身肌肉遒勁,機械甲包裹一雙手臂,兩(liang) 個(ge) 機械臂從(cong) 後背伸出,白棉褲下腳踩一雙虎頭鞋……一走進麵塑非遺傳(chuan) 承人張倍源的工作室,記者的目光就被一個(ge) “混搭造型”的麵塑吸引,不禁好奇,這還是我們(men) 熟悉的“麵人”嗎?

  “這件作品叫《雪車》,是‘一起向未來’冬奧主題麵塑的點睛之作。”張倍源說,北京冬奧會(hui) 上亮相的國產(chan) 高性能雪車使用了航天技術,給了他創作靈感,“從(cong) 下向上看去,虎頭鞋和白棉褲展現的是陝西傳(chuan) 統文化元素,雪車被抽象成手臂上的機械甲,後背的兩(liang) 個(ge) 機械臂造型取自我國空間站的機械臂,和航空帽一起代表著未來,機械臂拿著的火炬則是奧運精神的象征。”

  為(wei) 了慶祝北京冬奧會(hui) ,張倍源用20多天創作了一組七個(ge) 冬奧主題麵塑,將雪車、自由式滑雪、花樣滑冰、冰球、冰壺、鋼架雪車等項目的精彩瞬間定格,將地方文化元素、奧運精神和“未來感”巧妙融合。

  用傳(chuan) 承了上千年的麵塑技藝,挖掘傳(chuan) 統文化元素結合當代審美來創作,是36歲的麵塑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張倍源從(cong) 事了十多年的事業(ye) 。

  “陝西麵塑最早源自唐中宗時期,在著名的燒尾宴上,一組名為(wei) 素蒸音聲部的70份美如仙人的麵食造型,便是麵塑的雛形。”張倍源說,用常見的麵粉、油、鹽、糖、醋、顏料和好麵團後,經過搓、揉、挑、揪、撥,一塊麵團就成了栩栩如生的麵塑人物。

  從(cong) 兒(er) 時起,張倍源就開始跟著大伯學做麵塑。2004年,他去日本學習(xi) 雕塑和動漫。在與(yu) 國際學生交流中,他發現同學們(men) 都對本國文化感到自豪,這讓他開始重新審視傳(chuan) 統文化和祖輩傳(chuan) 承下來的技藝,決(jue) 心用古老的技藝講述新時代的故事。

  不拘泥於(yu) 傳(chuan) 統的麵塑人物形象,張倍源的作品中有動漫的造型特征,繼承文化內(nei) 核,重新拆解和表達文化元素,天馬行空創作出“中國風”麵塑作品。絲(si) 綢之路、戲曲、舞龍舞獅和全運會(hui) 都曾是他創作的主題。

  在創作之餘(yu) ,張倍源還開辦了傳(chuan) 習(xi) 所,和多所中小學合作開設麵塑課程。今年10歲的趙鹿笛跟隨張倍源學習(xi) 麵塑已經有兩(liang) 年多時間,讓她愛上麵塑的除了親(qin) 手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還有張倍源講故事式的上課方式:“張老師一邊教技法,一邊講傳(chuan) 統典故和民俗文化,上課不覺得無聊,還學習(xi) 了很多知識。”在張倍源看來,隻有把文化基礎紮牢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完成了冬奧會(hui) 作品,張倍源又將目光瞄向了大運會(hui) 和亞(ya) 運會(hui) ,“那將會(hui) 是一次更有年輕氣息,更讓人意想不到的創作。”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