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二十四節氣:古詩詞裏的“時間美”

發布時間:2022-02-21 14:35:00來源: 解放日報

  二十四節氣:古詩詞裏的“時間美”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清明時節雨紛紛”……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前,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二十四節氣變身“倒計時器”,從(cong) “雨水”一路倒數,最終行至“立春”,每個(ge) 節氣都配以一句膾炙人口的古詩詞,將中華文化的傳(chuan) 統智慧和浪漫美學傳(chuan) 達給全世界。這些古詩詞出自何處?你讀懂了其蘊含的“時間美”嗎?

  節氣裏的“詩情畫意”

  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那天恰逢立春節氣,當一幀幀關(guan) 於(yu) 二十四節氣的畫麵和詩詞出現時,人們(men) 不禁感歎:“這是最美的中國文化。”其中的古詩詞更是與(yu) 節氣風景相得益彰。

  為(wei) 解讀與(yu) 二十四節氣有關(guan) 的古詩詞的魅力,記者專(zhuan) 訪了上海市文史館館員、上海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和博導曹旭。“古人將一年365天劃分,將四季劃分,並製作成一張24個(ge) 節氣的輪回表。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農(nong) 耕文化的產(chan) 物。”他說,二十四節氣代表了人對天地、自然和四季的認識,並提醒自己,以特有的“時間節奏”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與(yu) 天地宇宙、自然四季互動。

  在他看來,這張與(yu) 二十四節氣有關(guan) 的表,是人和自然的關(guan) 係,人和風景的關(guan) 係,人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關(guan) 係,人和社會(hui) 體(ti) 製的關(guan) 係(包括祭祀活動等),因此,中國詩歌的總體(ti) 性質和語言的節奏就與(yu) 此有關(guan) 。

  以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倒計時的節氣配詩舉(ju) 例。雨水節氣,配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句詩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雨水節氣正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的時節,漸漸進入“可耕之候”,春雨在夜裏悄悄隨風而至,悄然無聲地滋潤著大地萬(wan) 物。清明節氣,配詩“清明時節雨紛紛”,選自唐代杜牧《清明》,它已是流傳(chuan) 千年家喻戶曉的詩句之一,提醒我們(men) 追思故人的時節到來。

  與(yu) 春天相比,夏天的詩詞又是不一樣的風情。夏至節氣,配詩“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出自唐代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描繪了夏至節氣的風情景物,“綠筠”是翠竹,竹子剛生出的竹節還帶有白色的茸粉,而圓圓的荷葉開始散發芳香,竹與(yu) 荷給了人們(men) 夏日清涼的意境。大暑節氣,配詩“桂輪開子夜,螢火照空時”,出自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大暑六月中》。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如此炎熱的夏季,詩人想著如何避暑,他在子夜看到星河皎潔,月光澄明,還有其他季節看不到的螢火蟲。

  白露節氣,配詩“露從(cong) 今夜白,月是故鄉(xiang) 明”,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又是一首眾(zhong) 人頗為(wei) 熟悉的詩。白露節氣的夜晚,令人頓生寒意,杜甫在戍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對家人的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宋代陸遊《時雨》雲(yun)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又描寫(xie) 了芒種時節的熱鬧景象。

  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前最後10秒,倒計時加快,畫麵中是山水中國的盛景,節氣流轉,白雪柳絮飛,紅雨桃花墜,杜鵑聲裏又春歸,倒計時的最後一秒留給立春。二十四節氣,充分舒展了中國式的詩情畫意。

  詩人與(yu) 節氣都是自然的語言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4個(ge) 節氣,連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節氣歌。

  曹旭將二十四節氣形象地比喻為(wei) 人在一年中要走過的24個(ge) 車站。長途汽車一年要開365天,經過24個(ge) 車站。4個(ge) 大站即春天站、夏天站、秋天站、冬天站,這4個(ge) 大站,又被細分為(wei) 24個(ge) 小站,每15天左右就到達一個(ge) 小站。每一站的時令、氣候、物候、風景等都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人是自然和節氣的一部分,詩人也是自然和節氣的一部分。”他說,二十四節氣是自然的語言,所以,詩人就用文字、用詩歌的語言,來對應自然的語言和節氣的語言。詩人其實也是在敘述、描寫(xie) 和抒發不同節氣到來時的情感。而這種表達,包含了許多層麵的內(nei) 容。

  譬如,詩人是自然的孩子,麵對自然,他有話要說,有感情要抒發。對自然景物、自然生態要讚美,要高歌,而變化的四季就是詩人不同的“詩歌錦囊”。

  自然裏有風景,有氣溫,有與(yu) 其匹配的花朵、花束,春天的牡丹、夏日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日的梅花等等,萬(wan) 花千草都是四季的“代言”,古往今來的詩人,寫(xie) 不勝寫(xie) 。詩人抓住了這些花草描寫(xie) ,讓詩歌成了四季裏24個(ge) 節氣的象征。這些就是節氣詩很重要的內(nei) 容。

  再比如,二十四節氣裏包含的詩歌因素,除了氣候等自然因素,還包含社會(hui) 因素,如社會(hui) 性的、節日性的等。春夏秋冬各有節日,這些節日本身有許多“詩材”和詩歌元素。如借清明下雨等表達,展現詩人對親(qin) 人的思念、紀念等。

  在曹旭看來,詩人是社會(hui) 的一分子,所以,當自然節氣與(yu) 社會(hui) 身份、自身境遇等交叉在一起時,他在不同節氣寫(xie) 出不同的詩歌。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詩篇,將一年中最冷的大寒節氣與(yu) 詩人自己及全家挨凍挨餓的遭遇等交織,寫(xie) 出了沉鬱頓挫的鴻篇巨製。

  自然是天地裏的自然,宇宙裏的自然。這個(ge) 自然還含有地理的因素,比如江河、山巒等在24個(ge) 不同節氣中變換出更多的麵貌與(yu) 風景,就像孩子的臉一樣不斷變化。這種不同的變化,同樣給了詩人寫(xie) 作的題材。就像唐代孟浩然在《與(yu) 諸子登峴山》中寫(xie) 下的“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lin) ”。詩人寫(xie) 下來了,就留下了江山一代代的詩歌。

  節氣有規律,詩人的表達是多元的

  “節氣就像一個(ge) 個(ge) 原點,可以輻射出無數的詩歌。”在曹旭看來,詩人的感情是發散性的,多元化的,他們(men) 的表達也是不一樣的。因此,與(yu) 節氣有關(guan) 的詩詞也是多元化的。

  如,白居易在《觀刈麥》寫(xie) 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他是用節氣來描寫(xie) 生活,抒發情感。而唐代詩人劉長卿的詩句“霜降鴻聲切,秋深客思迷”,借霜降節氣的斷鴻之聲表達遊子的羈旅之思。

  四季的風景與(yu) 物候是固定的、有其規律的,而詩人借詩歌的情感表達卻是千變萬(wan) 化的。

  比如,春天萬(wan) 物複蘇,春暖花開,本是讓人格外愉悅的季節,但杜甫在《春望》裏卻寫(xie) 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當時長安淪陷,隻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但詩人感傷(shang) 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的鳴叫聲本來是動聽的,但在當時卻讓人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再比如,冬季天寒地凍,百無聊賴。但柳宗元在《江雪》裏寫(xie) 道:“千山鳥飛絕,萬(wan) 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大雪節氣中,詩人用這首詩來襯托他遭受打擊後不屈的人格與(yu) 精神。

  “每個(ge) 季節、每個(ge) 節氣,詩人的感情都是多元化的,將自己的感情代入,使得每個(ge) 節氣具有他獨特的感情。一個(ge) 詩人同樣寫(xie) 10首春天的詩,寫(xie) 法和情感也可以不同。”曹旭說。

  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我們(men) 用二十四節氣和與(yu) 其有關(guan) 的詩詞,表現了中華文化的偉(wei) 大和輝煌。什麽(me) 時間月圓了、月缺了;什麽(me) 時間白天長了、黑夜短了;什麽(me) 時間冰化了、河開了、風來了、雨來了;什麽(me) 時間昆蟲蘇醒了,大地可耕種了,莊稼要生長了……正如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所說“全世界可能沒有人這麽(me) 數數字”,但我們(men) 有底氣自信,這是一種深沉的文化自信。

  一年四季,節氣流轉,冬去春來,古詩詞裏的“時間美”,暈染成了無數美妙的畫麵,雋永而智慧。(記者 彭薇)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