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春光排闥而來,且潛心耕耘吧!

發布時間:2022-02-23 15:2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犁鏵翻開沉睡的泥土、種子播入希望的田野——隨著春風勁拂,隨著春雨潤澤,大江南北依次進入春耕時節。

  2月2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做好2022年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第19個(ge) 指導“三農(nong) ”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五項舉(ju) 措全力保障糧食生產(chan) ,六個(ge) 方麵強化農(nong) 業(ye) 基礎支撐,多措並舉(ju)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以強基固本謀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號文件再次凸顯了這個(ge) 道理——中國人要端穩中國碗,中國碗要裝好中國糧!

  糧食,是國計民生的基石、是國家安全的底線、是民族複興(xing) 的砝碼;

  糧食,是安民之本、是穩市之要、是備荒之策、是恤農(nong) 之法;

  糧食,是應變局、開新局、穩大局的底氣,更是全球博弈的杠杆!

  2021年中國全年糧食產(chan) 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站在“十八連豐(feng) ”的新起點,中國始終懷著這樣的清醒:

  雖然豐(feng) 稔連連,但是,糧食生產(chan) ,須臾不能放鬆!

  (一)

  糧食,是國計民生的壓艙石。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一部饑荒抗爭(zheng) 史。史冊(ce) 裏隨處能看到刺目的字樣:饉、旱、凶、歉;典籍裏不時傳(chuan) 出這樣的悲鳴:“腹饑嗷鴻哀”“累累作餓殍”。

  曆代農(nong) 民起義(yi) ,無不以荒年為(wei) 背景;“走西口”“闖關(guan) 東(dong) ”,無不由饑餓而驅動!

  正是因為(wei) 糧食安全關(guan) 係天下蒼生,糧食豐(feng) 歉影響國運興(xing) 衰,才有東(dong) 漢班固《漢書(shu) 》裏“洪範八政,食為(wei) 政首”的強調,才有元代王禎《農(nong) 書(shu) 》中“無事而為(wei) 有事之備,豐(feng) 歲而為(wei) 歉歲之憂”的殷囑。

  豈是中國如此?糧食安全的陰雲(yun) ,始終籠罩在人類上空。

  歐洲曆史文獻記載,從(cong) 公元元年到十八世紀,歐洲共發生饑荒350餘(yu) 次,幾乎每五年一次,幾乎每一次都帶來巨大政治經濟動蕩。1848年,僅(jin) 僅(jin) 一場土豆枯萎病的肆虐,就導致200萬(wan) 人遷徙和死亡。

  豈是古代如此?受地區衝(chong) 突、地緣政治、極端天氣等因素疊加影響,進入21世紀,糧食危機,仍是許多國家揮之不去的夢魘。

  目前,全球共有7.2億(yi) 到8.1億(yi) 人在饑餓中掙紮,較前一年增加約1.6億(yi) 人。聯合國的數據,觸目驚心!

  缺糧,釀成了人間悲劇: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有1/4的人口缺乏營養(yang) ,全球平均每3.6秒鍾,就有一名兒(er) 童死於(yu) 營養(yang) 不良;

  缺糧,激化了社會(hui) 動蕩:全球仍有55個(ge) 國家和地區深陷糧食危機。苦於(yu) 糧荒,數以百萬(wan) 計的難民流離失所;迫於(yu) 果腹,不少國家兵燹紛起、戰火熊熊。

  縱觀曆史,二戰以來的富裕發達國家除了極少數以石油立足外,幾乎都是農(nong) 業(ye) 技術先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水平較高的國家。而有些重工輕農(nong) 的國家,不但國民經濟難以可持續發展,甚至連國家安全都難以保障。

  教訓曆曆在目,多少興(xing) 與(yu) 衰、戰與(yu) 和、榮與(yu) 辱的曆史大劇告訴我們(men) :糧食安全是全局性、戰略性、政治性、底線性、長期性的問題!中國這樣一個(ge) 有五千年文明史、14億(yi) 人口的大國更要深知:任憑風起浪、須有壓艙石!

  越是連年豐(feng) 稔,越要居安思危;越是身處順境,越要“有日思無日”。

  (二)

  糧食,是全球博弈的殺手鐧。

  糧食生產(chan) “十八連豐(feng) ”帶來糧穩國安的自信。需要注意的是,百年變局與(yu) 世紀疫情交織疊加,我國糧食生產(chan) 的“硬件”與(yu) “軟件”、“長板”與(yu) “短板”,必須放在全球競合的格局下丈量——

  中國,隻有世界9%的耕地,養(yang) 活著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中國,隻有世界6%的淡水,是世界上13個(ge) 最貧水的國家之一。

  中國,糧食年進口量已超過1.5億(yi) 噸,占年產(chan) 量的兩(liang) 成以上,進口糧供養(yang) 人數接近美國的總人口。

  那麽(me) ,問題旋踵而至:一旦全球供應鏈出現危機,靠什麽(me) 來養(yang) 活這兩(liang) 到三億(yi) 人?

  放眼全球,人口剛性增長、耕地麵積下降、淡水資源緊缺、自然災害頻仍、國際動蕩加劇……這一切,將讓中國糧食供給長期處於(yu) “緊平衡”態勢。

  時空坐標之下,“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的判斷,何其用心良苦,何等深謀遠慮!

  遠有“服帛降魯梁”的教訓。

  齊桓公為(wei) 圖春秋霸業(ye) ,命令國中土地皆種糧食,但從(cong) 上至下都穿絲(si) 衣,齊國由此絲(si) 價(jia) 大增。魯、梁兩(liang) 鄰國看到有利可圖,紛紛停止種糧而改種桑樹。短短一年多後,齊國下令全國改穿布衣並切斷對鄰國的供糧,“魯、梁之民餓餒相及”,兩(liang) 國國君急令百姓返農(nong) ,但為(wei) 時已晚!

  近有疫情下供應鏈嚴(yan) 重波動的警示。

  2020年,為(wei)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緊急狀態,十多個(ge) 國家“捂緊糧袋子”,紛紛限製糧食等農(nong) 產(chan) 品出口,有的高築保護主義(yi) 城垣、甚至把糧食作為(wei) 向特定國家施壓的武器,糧價(jia) 大幅波動,全球供應鏈受到衝(chong) 擊。在公共危機情勢下,一條波動的糧食鏈條,足以“攪動”金融安全、“束縛”經濟命脈、“捆綁”政治局勢。

  的確,糧食安全什麽(me) 時候都不能輕言過關(guan) !哪怕今天中國糧食供給矛盾已從(cong) “有沒有”轉變為(wei) “好不好”,哪怕糧食生產(chan) 方向已從(cong) “量積累”轉變為(wei) “質提升”,哪怕人們(men) 的消費習(xi) 慣已從(cong) “吃得飽”轉變為(wei) “吃得好”,狠抓糧食生產(chan) ,仍不過時。使“中國飯碗”裝得更滿、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讓“中國飯碗”成色更足,都是一場須臾不可鬆懈的持久戰。

  靠別人吃飯,容易被卡住脖子;端自己飯碗,才能挺直腰杆!

  (三)

  醫理已然參透,妙方早就開出:“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將豐(feng) 收的力量藏在大地深處。

  讓科技的衝(chong) 勁帶著種子破土。

  藏糧於(yu) 地的前提是,藏糧有地。麵對建設用地擠占耕地麵積,耕地紅線已經退無可退的緊迫情勢,我們(men) 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實現增減掛鉤、落實占補平衡,牢牢守住了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

  藏糧於(yu) 地的重點是,藏糧沃地。麵對黑土地退化、土壤酸化、耕地鹽堿化這些地力下降的嚴(yan) 峻考驗,我們(men) 推廣保護性耕作、創新生態改良技術,建成8億(yi) 畝(mu) 旱澇保收、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高標準農(nong) 田,從(cong) 容實現一季千斤、兩(liang) 季噸糧,讓“望天田”變成“高產(chan) 田”,讓“山荒聊可田”變為(wei) “地力常新壯”。黑土地,重新冒出了“油花兒(er) ”!

  植物沒有土壤就不能生長,但是,如果播下的是“跳蚤”,斷然不可能收獲“龍種”。

  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打好種業(ye) 翻身仗……我國在“一粒種子”問題上下足功夫。“一花一天堂”,一粒種子則可以改變一個(ge) 世界。今天,我國的良種覆蓋率達到了96%以上、對糧食增長貢獻率超過45%,水稻、小麥、大豆全部使用自主品種。中國碗裝上了中國糧,中國糧用上了中國種。

  良種離不開良法。從(cong) “大水大肥”到測土配方,從(cong) “二牛抬杠”到衛星治蟲,從(cong) “靠天吃飯”到“靠雲(yun) 稼穡”……我國不斷加大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投入,織密基層農(nong) 技推廣體(ti) 係,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達71%。瞧!千裏平疇,無人機播撒良種;看!百裏麥浪,機器人施肥收割。手敲鍵盤種良田,稻花香裏說豐(feng) 年,這是怎樣一幅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相融的盛景!

  地與(yu) 技,“藏”的是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藏”的是歲稔年豐(feng) 、倉(cang) 廩可期,“藏”的是中國糧食安全的永動力。

  腳踩厚土,身懷絕技,定能夯實豐(feng) 收底氣、定能守住大國糧倉(cang) 、定能立於(yu) 時代潮頭。

  (四)

  察勢馭勢,以變應變。

  新百年征程鋪展在前,對糧食安全,我們(men) 有自信、有經驗,更要有對新形勢的應變之策、有對新挑戰的化解之道!

  藏糧於(yu) 地,就要把握“地”的形勢:

  中國,依然處於(yu) 現代化的爬坡階段,依然麵臨(lin) 城鎮化任務。連結起城鄉(xiang) 的橋梁、延伸到村口的公路、矗立在城郊的座座新樓,能帶來現代生活,也會(hui) 進一步擠占傳(chuan) 統耕地。

  對此,必須有“農(nong) 田就是農(nong) 田,而且必須是良田”的定力。牢牢守住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牢牢守住一年1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目標,唯有此,才能牢牢端穩中國人自己的飯碗!

  藏糧於(yu) 技,就要突破“技”的瓶頸:

  農(nong) 業(ye) “芯片”麵臨(lin) 著“卡脖子”風險:有的種子“進口的按粒賣、國產(chan) 的論斤賣”;部分糧食單產(chan) 量低:我國玉米等作物平均單產(chan) 量仍與(yu) 美國有相當差距;農(nong) 技推廣鏈條不長:一些地方,還很難讓觀念紮根人心、讓技術“長”進泥土……

  對此,須推進種業(ye) 領域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加快實施農(nong) 業(ye) 核心技術公共工程,讓“揭榜掛帥”激發研發活力、讓“部省聯動”理順創新製度、讓“田保姆”“鐵把式”“金扁擔”加快推廣普及。良種、良法多管齊下,方能托舉(ju) 起“糧安”!

  藏糧離不開人,更應激發出人的主體(ti) 力量:

  幾十年來,正是因為(wei) 由農(nong) 業(ye) 科學家、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科技特派員、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組成的隊伍迅速在中華大地上壯大,讓智能農(nong) 機取代了“人扛牛拉”,讓測土施肥取代了“大水大肥”,讓育種除害的“國之重器”取代了“一把尺子一杆秤”的“科研”,才最終孕育出“十八連豐(feng) ”的成果,才最終鑄就了糧安天下的壯舉(ju) 。

  “十九連豐(feng) ”“二十連豐(feng) ”“三十連豐(feng) ”……這一切,終要憑借人的素質;

  “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健康”……這一切,終要依靠人的作為(wei) 。

  不要忘記——

  糧穩,就是穩住發展勢頭;

  糧安,就是安定大好局麵;

  糧豐(feng) ,就是豐(feng) 實大國基業(ye) ……

  雨水已過,那春,唱著跳著排闥而來。新綠正拂塞北江南,新的希望正悄然萌發,新的豐(feng) 收正在生根發芽,朋友,且潛心耕耘吧!

  隻要在春天裏灑下汗水,未來的日子,何愁不五穀豐(feng) 登!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3日 01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