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黃河流域“綠”“富”共贏
作者:郝憲印(山東(dong) 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dong) 社會(hui) 科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
黃河流域橫跨我國東(dong) 中西部,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ju) 足輕重的戰略地位。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科學推進生態保護與(yu) 高質量發展的一係列重要舉(ju) 措接續落地。如何在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黃河流域實現“綠”“富”共贏,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踐中需要探索的重要課題。
黃河流域實現“綠”“富”共贏意義(yi) 重大
保護黃河是事關(guan)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千秋大計。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現黃河流域“綠”“富”共贏,具有重大戰略意義(yi) 。
黃河流域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築牢根基。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生態廊道,擁有三江源、祁連山等多個(ge) 國家公園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同時也是我國生態脆弱區分布麵積最大、脆弱生態類型最多、生態脆弱性表現最明顯的區域之一。作為(wei) 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若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方麵的問題解決(jue) 不好,勢必會(hui) 影響我國生態狀況穩定和高質量發展。不斷夯實黃河流域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將為(wei) 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築牢根基。
黃河流域實現“綠”“富”共贏能為(wei) 流域治理貢獻寶貴經驗。保護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促進沿黃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推進“綠”“富”共贏上下功夫,既是更好協調黃河水沙關(guan) 係、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保障黃河安瀾的迫切需要,也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防範和化解生態安全風險的現實舉(ju) 措。特別要看到,在推進“綠”“富”共贏的過程中,我們(men) 還將進一步探索新方法新路徑,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更好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和創造力,為(wei) 我國流域治理貢獻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寶貴經驗。
黃河流域實現“綠”“富”共贏將為(wei)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新動力。黃河流域西接昆侖(lun) 、北抵陰山、南倚秦嶺、東(dong) 臨(lin) 渤海,幾千年來一直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但也要看到,近年來,黃河流域生態脆弱,水資源十分短缺,水土流失嚴(yan) 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且沿黃各省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wei) 突出。如果我們(men) 能以實現“綠”“富”共贏為(wei) 指引,緊密結合黃河流域的比較優(you) 勢和發展條件,以生態保護為(wei) 前提優(you) 化調整區域經濟和生產(chan) 力布局,促進上中下遊各地區合理分工,提升沿黃城市群、都市圈發展水平,夯實流域高質量發展基礎、突出流域高質量發展特色、增強流域高質量發展動力,將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解決(jue)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助力。
“綠”“富”共贏蘊含辯證思維
更好推動黃河流域實現“綠”“富”共贏,需進一步認識“綠”“富”共贏蘊含的辯證思維。
統籌保護與(yu) 發展。生態相對脆弱和發展相對滯後是黃河流域當前存在的短板,也是一對互為(wei) 因果的矛盾的兩(liang) 個(ge) 方麵。若不能正確處理保護與(yu) 發展之間的關(guan) 係,將製約黃河流域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對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堅持正確政績觀,準確把握保護和發展關(guan) 係”“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為(wei)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遵循。在實踐中,需將保護與(yu) 發展統一到“綠”“富”共贏的協調發展軌道上來。
把握局部與(yu) 全局。黃河流域既是一個(ge) 龐大的生態係統,也是一個(ge) 複雜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黃河流域實現“綠”“富”共贏是一個(ge) 係統性工程,必須把係統觀念貫穿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過程,把握好局部和全局的關(guan) 係,增強一盤棋意識,在重大問題上以全局利益為(wei) 重。既要將流域生態係統視為(wei) 一個(ge) 有機整體(ti) ,又要充分考慮上中下遊的生態差異,做到因地製宜;既要重視推動全流域高質量發展,又要突出各地比較優(you) 勢,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發展路子;既要將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置於(yu) 同一個(ge) 係統中協同推進,又要解決(jue) 好不同領域的重點問題。
兼顧當前與(yu) 長遠。實現黃河流域“綠”“富”共贏,是一個(ge) 需要接續奮鬥的曆史性任務。必須看到,黃河流域目前存在的發展短板和弱項是多年累積的結果,絕不是在短時間內(nei) 能夠成功化解的。對此,必須把握好當前和長遠的關(guan) 係,放眼長遠認真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急於(yu) 求成的思想,持續推進。既要抓可操作性和適用性,又要抓連續性和穩定性;既要隻爭(zheng) 朝夕、抓緊落實,又要堅持不懈、久久為(wei) 功;既要承受短期陣痛、謀劃長遠利益,又要及時止損減虧(kui) 、增益既得。
推進“綠”“富”共贏的現實路徑
推動黃河流域“綠”“富”共贏,必須立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客觀現實和實際需要,以問題為(wei) 導向,積極探索實現“綠”“富”共贏的現實路徑。
一是以“水”保“綠”、以“綠”帶“富”。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資源短缺,最大的威脅是洪水。對此,在防範夏季突發洪水的同時,還要堅持量水而行、節水優(you) 先。要把水資源作為(wei) 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chan) ,統籌優(you) 化生產(chan) 生活生態用水結構,用市場手段倒逼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一方麵,要更加重視發揮市場機製對水資源配置的作用,探索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挖掘水資源和水生態的經濟價(jia) 值;另一方麵,要遵循自然規律、創新治水路徑,確保黃河安瀾,夯實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水安全根基,把握好治水與(yu) 致富的關(guan) 係。
二是以空間優(you) 化推動“綠”“富”均衡。要以城市群為(wei) 主要空間載體(ti) ,進一步優(you) 化流域布局。關(guan) 鍵是要嚴(yan) 守生態紅線,科學規劃開發,形成生態與(yu) 發展互補共促、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循環。具體(ti) 來看,應基於(yu) 生態承載能力集聚優(you) 質要素,加快推進工業(ye) 化、城鎮化,深化優(you) 勢互補,強化生態功能區和農(nong) 業(ye) 主產(chan) 區對可開發區的生態支撐和生產(chan) 生活要素支持作用,促進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在空間維度的耦合發展。同時,加強城市群之間的協同,逐漸形成地域分明、特點鮮明、重點突出、責任清晰、有機統一的流域生態保護體(ti) 係,積極促進生態合作向經濟社會(hui) 發展合作延伸。
三是以產(chan) 業(ye) 發展推動“綠”“富”協同。黃河流域以生態保護為(wei) 前提的高質量發展需凸顯綠色底色,讓生態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推動黃河流域“綠”“富”共贏的強大動力。要進一步做優(you) 做強農(nong) 牧業(ye) ,構建綠色引領、特色突出、資源互補、區際利益補償(chang) 機製健全的流域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強流域農(nong) 業(ye) 科技合作,推動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要以產(chan) 業(ye) 基礎較強的地區為(wei) 重點,搭建產(chan) 供需有效對接、產(chan) 業(ye) 上中下遊協同配合、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創新鏈緊密銜接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合作平台,推動產(chan) 業(ye) 體(ti) 係升級和基礎能力再造;要提高工業(ye) 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滲透率,進一步推動黃河流域優(you) 勢製造業(ye) 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為(wei) 實現“綠”“富”共贏注入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