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樂的回響:穿越千年的國樂風
雅樂(le) 的回響:穿越千年的國樂(le) 風
綜藝節目《國樂(le) 大典》新一季播出引發熱議,節目中這些獨具魅力的民族樂(le) 器演繹的國樂(le) 作品,經過重新配器、創編,被賦予了新的靈魂和魅力,並結合現代舞台數字技術深度打造和傳(chuan) 播,具有了更大的傳(chuan) 播力和影響力,引領碰撞出了更多的“國潮”,受到年輕人喜愛。
中國素稱“禮樂(le) 之邦”,有著漫長的器樂(le) 曆史和悠久的音樂(le) 文化。時至今日,仍有一些來自遠古時代的樂(le) 器在曆史演變中得以保留,如鼓、阮、塤等,依然向大家傳(chuan) 遞來自遙遠曆史的天籟清音,呈示絲(si) 竹之音的古樂(le) 器風采。
雅樂(le) :千年前的“國樂(le) 團”
回望三千年前,中國就有一支古老的“國樂(le) 團”——雅樂(le) 。雅樂(le) 源自公元前11世紀西周王建立的禮樂(le) 製度,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古老音樂(le) 文化。它集器樂(le) 、舞蹈、吟誦為(wei) 一體(ti) ,在中國古代宮廷及貴族在朝賀、宴饗、大射、祭祀等大型典禮時使用,曆經周秦、漢唐,在兩(liang) 宋等主要曆史時期。
南宋是雅樂(le) 曆史上最為(wei) 鼎盛的時期,雅樂(le) 樂(le) 團規模達到了曆史頂點。樂(le) 團由數百人的“宮架”樂(le) 隊、四十多人集體(ti) 性歌唱的“登歌”歌隊和六十四至一百二十八人的“二舞”(文舞與(yu) 武舞)舞隊組成。雅樂(le) 團樂(le) 器配置齊全,樂(le) 種完備。據《宋史》卷一百二十九誌第八十二記載,雅樂(le) 樂(le) 團主要樂(le) 器以金、石、絲(si) 、竹、匏、土、革、木等八種材料製成,稱為(wei) “八音之器”,即八個(ge) “聲部”,各“部”樂(le) 器分別為(wei) 景鍾、鎛鍾、編鍾、金錞、金鐲、金鐸;特磬、編磬;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瑟;長篴、篪、簫;竽笙、巢笙、和笙、閏餘(yu) 匏、九星匏、七星匏;塤;晉鼓、建鼓、鞀鼓、靁鼓、靁鞀、靈鼓、靈鞀、路鼓、路鞀、雅鼓、相鼓、搏拊;柷、敔等38種。樂(le) 隊分為(wei) “堂上之樂(le) ”和“堂下之樂(le) ”兩(liang) 種。“堂上之樂(le) ”遵循“絲(si) 不如竹,竹不如肉”、“貴人聲”的祖製,將歌隊設在堂上演唱,隻配以少量的琴、瑟和單個(ge) 的黃鍾、鍾磬等樂(le) 器。“堂下之樂(le) ”卻十分龐大,依照東(dong) 南西北方位,擺放多架編鍾、編磬等各種樂(le) 器。
南宋雅樂(le) 盛極一時,影響傳(chuan) 播至韓國、日本、越南、老撾等,至今都還有保留和延續。北宋熙寧年間,麵臨(lin) 日趨嚴(yan) 重的經濟壓力和遼朝重兵壓境的危機,恢複與(yu) 高麗(li) 互派規模龐大的外交使團,重啟“海上外交”,聯合對抗、製肘遼國。雅樂(le) 便成了這一外交的重要載體(ti) ,宮廷安排了樂(le) 工去高麗(li) ,傳(chuan) 教雅樂(le) ,“數年乃還”。高麗(li) 使者在中國拜師學藝,宮廷也“詔許教習(xi) ”樂(le) 舞表演、樂(le) 器演奏技術,並賜予全套雅樂(le) 樂(le) 譜。雅樂(le) 的音樂(le) 形式和儀(yi) 式形式便遠播海外,“樂(le) 舞益盛”起來。
2010年代,杭州市啟動南宋雅樂(le) 複建工作,杭州師範大學近千名師生員工耗時三年,收集了南宋雅樂(le) 的全部文獻資料,複製了樂(le) 器、服飾、儀(yi) 仗,研習(xi) 排練了《正安之曲》《正安之曲·武舞》《乾安之曲·文舞》等代表作品,用歌樂(le) 舞方式再現南宋雅樂(le) 。
鼓:從(cong) 提振士氣的戰鼓到樂(le) 器“八音”之首
《國樂(le) 大典》上,青年打擊樂(le) 演奏家王佳男表演的傳(chuan) 統鼓樂(le) 《中華英雄》,用我國傳(chuan) 統大鼓給觀眾(zhong) 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視聽感受。
鼓是產(chan) 生於(yu) 我國原始社會(hui) 一種打擊樂(le) 器,從(cong) 如今發現出土的陶鼓來看,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曆史。但是,最初的鼓並不是作為(wei) 一種樂(le) 器使用。遠古時期,我們(men) 的祖先將鼓尊奉為(wei) 一種能夠通天的神器,用在祭祖、祭神的活動中。鼓在戰場上被應用的曆史,也比它作為(wei) 樂(le) 器的曆史要悠久。古代兩(liang) 軍(jun) 作戰中,都要擂鼓助威,鼓舞鬥誌,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相傳(chuan) ,黃帝討伐征戰蚩尤九戰不勝,後來九天玄女為(wei) 皇帝想辦法,她下令將士宰殺夔牛,製作了80麵用夔牛皮蒙製的鼓。黃帝帶兵與(yu) 蚩尤宣戰時,擺下“奇門遁甲”,讓軍(jun) 隊中一名叫常伯的大力士在戰鬥中擂鼓,一時鼓聲大作,震蕩五百裏,整個(ge) 戰場地動山搖,使蚩尤士兵魂飛魄散,潰不成軍(jun) 。黃帝部隊的軍(jun) 威大振,喊殺衝(chong) 天,所向披靡,終於(yu) 擒殺了蚩尤。
戰鼓除了加油打氣之外,還有一個(ge) 重要的用途就是傳(chuan) 遞信息和情報。《東(dong) 周列國誌》描述齊桓公會(hui) 盟諸侯,“築壇三層,高起三丈,左懸鍾,右設鼓”,鳴鼓以聚群臣。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典故中,“於(yu) 儷(li) 山之下,置煙墩二十餘(yu) 所,又置大鼓數十架,但有賊寇,放起狼煙,直衝(chong) 霄漢,附近諸侯,發兵相救,又嗚起大鼓,催趲前來。”鼓亦可以用作報時,即“戒晨鼓”。“戒晨鼓”是報晨昏時間的鼓,“晨昏伐以千椎,為(wei) 城裏諸門啟閉之候”、鼓的位置通常是放置在城池的鼓樓之上,鍾鼓齊鳴,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勞作均以此為(wei) 度。現在北京東(dong) 城區鍾鼓樓上的大鼓就製於(yu) 清朝,鼓麵直徑達1.5米,有“鼓王”之稱。
鼓被當作一種真正的樂(le) 器使用是從(cong) 周朝開始。周朝製定了一套鼓樂(le) 的製度,專(zhuan) 門設置“鼓人”,負責製鼓、擊鼓等事務,並將鼓設為(wei) “八音”之首,在彈奏琴瑟之前,先要有鼓聲作為(wei) 音樂(le) 的指揮和引導,正所謂“鼓琴瑟”。鼓的打法也豐(feng) 富靈活,上、下、躍、翻、騎、閃、展、騰、挪等各種不同的技法,令人眼花繚亂(luan) 。在表演中,多是配合舞蹈動作一起進行,邊敲邊舞。
唐代以後,鼓樂(le) 進入了禮樂(le) 層麵。相傳(chuan) 唐玄宗李隆基是音樂(le) 天才,對作曲、指揮和演奏等均十分精通。他尤其擅長擊打羯鼓,光練習(xi) 羯鼓光鼓槌就打壞了幾箱子。大臣宋璟讚玄宗敲羯鼓為(wei) “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他身邊的大臣內(nei) 侍,可以從(cong) 輕重緩急的擊鼓聲中,窺視到其喜怒哀樂(le) 情緒的變化。相傳(chuan) 梨園弟子黃幡綽,很受唐玄宗賞識。有一次,黃幡綽想皇上五十多天沒有召見他,就存著僥(jiao) 幸心理,溜出宮辦私事去了。不料前腳剛出門,玄宗就來旨宣召了。黃幡綽嚇得要死,急匆匆趕回宮廷時,聽到玄宗正在擊鼓,聲調激昂慷慨,急促而雜亂(luan) ,嚇得麵如土色,急忙哀告內(nei) 侍:暫時別進殿報告皇上,否則小命不保。過了一會(hui) ,玄宗換了一個(ge) 曲子,節奏舒緩鼓聲輕柔,黃幡綽心中稍安,就整好衣冠進殿跪拜。玄宗見黃幡綽來了,不緊不慢地問道:“剛才哪去了?”“回奏陛下,奴才來了個(ge) 親(qin) 戚,剛剛送他出門。”“幸虧(kui) 你此時來見我,要是早一步,就有一頓好打了。”黃幡綽再三拜謝皇恩,心裏直道“好險”。
進入新世紀,綿延千載的中國鼓樂(le) 已經深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從(cong) 各民族的宗教祭祀到民間的婚喪(sang) 嫁娶,從(cong) 百姓的生活娛樂(le) 到重大慶典,從(cong) 戲曲伴奏到大型歌舞,鏗鏘激越的鼓聲,敲出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中國人綿延千載的不朽氣魄。
阮:中國的“月亮吉他”
阮是我國具有悠久曆史的傳(chuan) 統樂(le) 器,已經有兩(liang) 千多年的發展曆史,到今天依然保持著它古老的形製。我們(men) 知道,很多彈撥類樂(le) 器比如琵琶、揚琴等,都屬於(yu) 舶來品。然而,阮這件樂(le) 器,卻是我們(men) 土生土長的本國樂(le) 器。相傳(chuan) 在秦朝,秦始皇為(wei) 了建造長城,集中了全國眾(zhong) 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wei) 了統一指揮和管理,施工勞動現場發明使用了一種類似“撥浪鼓”的器具,來指揮傳(chuan) 遞信號。後來,人們(men) 在這個(ge) 器具上綁上了琴弦,安上了琴柱“品”,慢慢演變成了一件樂(le) 器。古人稱之為(wei) “秦琵琶”,也就是我們(men) 現在所看到的阮的前身。
到了漢朝,這件樂(le) 器已經形成了它特有的演奏手法,就是“彈”和“挑”。在當時,使用這種演奏手法的樂(le) 器,都籠統地稱為(wei) “琵琶”。琵和琶原是兩(liang) 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由諧音“批”和“把”而來。據東(dong) 漢劉熙《釋名·釋樂(le) 器》中解釋說:“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wei) 名也。”由此可見,“批”與(yu) “把”是彈撥樂(le) 最基本通用的兩(liang) 種彈奏技法,即當代所說的“彈”與(yu) “挑”。
最早像今天阮的形狀的樂(le) 器要追溯到兩(liang) 千多年前的西漢武帝時代。據西晉傅玄《琵琶賦·序》記載,公元前105年,也就是元豐(feng) 六年,漢武帝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聯合勢力強大的烏(wu) 孫國夾擊匈奴,便將宗室罪臣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遠嫁西域烏(wu) 孫王軍(jun) 須縻(官號岑陬),聯姻和親(qin) 以鞏固關(guan) 係。去西域路途人煙罕至,陌生而遙遠,漢武帝命樂(le) 師創製能夠坐在顛簸的馬車上彈奏的樂(le) 器,以解公主路途上的疲憊和孤寂。工匠們(men) 思考了很久,參考了各類樂(le) 器,如琴、箏、築、箜篌等樂(le) 器後,創製了一種圓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的樂(le) 器,當時稱“漢琵琶”,也就是阮的前身。漢武帝為(wei) 什麽(me) 選擇這件樂(le) 器呢?還有另一種傳(chuan) 說是,這與(yu) 它的形狀有關(guan) 。我們(men) 可以看到,阮的琴身是圓形的,很像是一輪圓月。公主遠嫁他鄉(xiang) 之後,可以抱著這件樂(le) 器彈奏,寓意“攬月入懷,思念故鄉(xiang) ”,以疏解公主的思鄉(xiang) 之情。從(cong) 此,解憂將這件樂(le) 器作為(wei) 寄托之器,常伴左右,在西域生活達50多年後回到長安。我們(men) 所熟知的“昭君出塞”中,王昭君隨身所帶的樂(le) 器也是此種樂(le) 器,而不是琵琶。
東(dong) 晉時期,竹林七賢中的阮鹹最善於(yu) 演奏這件樂(le) 器,使之風行全國,得到了人們(men) 的推崇喜愛。由於(yu) 阮鹹精湛的演奏技術,人們(men) 便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這件樂(le) 器,稱為(wei) “阮鹹琵琶”。它也是我們(men) 民族器樂(le) 中,唯一一件以人名來命名的樂(le) 器。到了唐朝,隨著絲(si) 綢之路的繁榮發展,從(cong) 西域傳(chuan) 入中國的我們(men) 現在稱之為(wei) “琵琶”的曲頸琵琶盛行,在樂(le) 部居於(yu) 首位。為(wei) 了區分這兩(liang) 件樂(le) 器,人們(men) 便開始將直柄圓形的琶琶簡稱為(wei) 阮。當時,阮得到宮廷的高度重視,不僅(jin) 是上流人士手中的寵兒(er) ,也是官家樂(le) 伎以及市井民眾(zhong) 普遍使用的樂(le) 器,在此情形下湧現了大量阮的優(you) 秀演奏家,編寫(xie) 了大量阮的理論著作和教材。阮還聲播海外,外國遣唐使專(zhuan) 門來大唐學習(xi) 阮,阮這件樂(le) 器的發展達到了曆史上的高峰。
新中國成立以後,阮這件樂(le) 器得以發展和創新,使音色更加融合,音域更加寬廣,形成了完整的家族體(ti) 係。在阮家族中,按音高不同,分為(wei) 高音阮、小阮、中音阮、低音阮、拉阮等,形成了其統一的音色體(ti) 係。還改進了阮的琴頭、琴頸、琴身、弦軸、山口、琴品、琴碼、縛弦和琴弦等工藝造型,可用於(yu) 獨奏、重奏、室內(nei) 樂(le) 合奏等,豐(feng) 富了民族管弦樂(le) 隊的聲部,使其音色更為(wei) 飽滿、雄厚。阮的琴身像滿月,音色又與(yu) 吉他較相似,所以外國朋友給它起了一個(ge) 特別美麗(li) 的名字——月亮吉他。20世紀70年代,我國各大音樂(le) 院校都先後設立了阮的專(zhuan) 業(ye) 學科,很多作曲家為(wei) 它量身創作了大量的優(you) 秀作品,彰顯其獨特審美藝術,其中代表作品有《絲(si) 路駝鈴》《滿江紅》《雲(yun) 南回憶》《山韻》等。
塤:從(cong) 遠古走來的“音樂(le) 瓶”
塤,被譽為(wei) “世界音樂(le) 史上最遠古的文明”,也被稱為(wei) “世界樂(le) 器之組”,其古樸、渾厚、滄桑、哀婉的音質感染征服了無數聽眾(zhong) 。在浙江餘(yu) 姚的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目前最為(wei) 古老的塤——隻有一個(ge) 吹孔的橢圓形陶塤。考古學者們(men) 研究認為(wei) ,塤也是在勞動人民生產(chan) 勞動中,逐漸改造演變成的樂(le) 器。原始社會(hui) ,古人在狩獵中,發現使用有空腔或有孔的石頭投擲時候,會(hui) 有“噓噓”的哨音。古人因此得到啟發,用陶土燒製成一種帶有孔洞並能吹響的器物,用來誘捕獵物。
曆經7000多年,塤經曆了興(xing) 衰與(yu) 發展。發音孔從(cong) 一個(ge) 吹孔,發展為(wei) 既有吹孔、又有發音孔。到了奴隸社會(hui) ,塤發展成有三個(ge) 音孔,並能吹奏出五聲音階中的四個(ge) 音。到了商代,出現五音孔,能吹出八度音程以內(nei) 的各個(ge) 半音。塤的造型也從(cong) 最早的橢圓形,到卵形、球形、梨形、稱錘形,外表也鏤刻上了精美的雕花、婁文、油彩,成了一件藝術品。到了禮樂(le) 盛行的周代,塤被列為(wei) 土類樂(le) 器,成為(wei) 雅樂(le) 樂(le) 隊中的主要樂(le) 器之一。相傳(chuan) ,孔子在齊國時,聽到一首名為(wei) 《韶》的樂(le) 曲,被塤的音色所陶醉,以至於(yu) 三個(ge) 月魂牽夢繞,甚至連鮮美的肉味都嚐不出來,這就是著名的“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的典故。
秦朝末年,楚漢交兵爭(zheng) 霸天下,楚霸王項羽被緊緊圍困在垓下。為(wei) 了徹底瓦解楚軍(jun) 鬥誌,劉邦問計於(yu) 諸將,謀士張良獻計,吹奏楚地的民歌,讓楚軍(jun) 誤以為(wei) 已經占領所以楚地,動搖楚兵軍(jun) 心。項羽夜裏聽見四麵都是楚國民歌,深感大勢已去。楚軍(jun) 更加軍(jun) 心渙散,喪(sang) 失了鬥誌,最終逼得項羽自刎烏(wu) 江,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四麵楚歌”典故。對於(yu) “四麵楚歌”一直有張良是用簫吹響楚歌的說法,不過據後來有關(guan) 資料記載,當時張良所使用的樂(le) 器並不是簫,而是用塤吹的楚歌。直到今天,《楚歌》也是著名的塤獨奏樂(le) 曲,淒涼悲壯,蕩氣回腸。
20世紀,在民間藝術活動中消失匿跡的塤重獲新生。新中國成立後,陸續研製出紫砂九孔以及十孔、十二孔,能吹奏出二十六個(ge) 音,中國塤走上一個(ge) 新的發展階段。塤這一“來自遠古的聲音”也征服了眾(zhong) 多的外國朋友。1984年,第23屆奧運會(hui) 在洛杉磯舉(ju) 行,我國音樂(le) 家杜次文在大會(hui) 藝術節上用陶塤吹奏《楚歌》震驚世界,感染無數人。人們(men) 吃驚於(yu) 一個(ge) 以土製成的樂(le) 器,竟有如此動人的旋律和表現力。當地華僑(qiao) 華人倍感自豪,外國媒體(ti) 好評如潮,說:“第一次聆聽到了最古老的中國音樂(le) !”他們(men) 稱讚“塤的音色真是迷人,這是一個(ge) 發出奇妙聲音的音樂(le) 瓶”。
中國古代樂(le) 器猶如一座輝煌、宏偉(wei) 的寶庫,璀璨奪目,世所罕見。今天,當我們(men) 再次觸摸這些樂(le) 器時,請不要忘記祖先給我們(men) 留下的珍貴音樂(le) 文化遺產(chan) ,讓它更加發揚光大。
(作者:董偉(wei) 為(wei) 杭州師範大學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