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90歲曲藝民俗“活辭典”研究70年仍筆耕不輟
中新網西寧2月23日電 題:青海90歲曲藝民俗“活辭典”研究70年仍筆耕不輟
作者李雋陳奇峰
農(nong) 曆二月初二未到,在青海各族民眾(zhong) 心裏“年味”就還未散。
23日,記者在青海省西寧市見到了被稱為(wei) 青海省曲藝民俗文化“活辭典”的90歲老人石永。精神矍鑠的他和夥(huo) 伴們(men) 吹拉彈唱,沉浸在未散的“年味”裏,愜意自在。
今年已經90歲的石永先生是青海省群眾(zhong) 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對青海省各類古老地方曲藝、傳(chuan) 統民俗文化研究造詣極深,曾編寫(xie) 國家級地方曲藝著作三本,省級著作十餘(yu) 本。
在青海,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少數民族聚居,地方曲藝種類繁多,源遠流長,多彩多姿。具有代表性的青海平弦、越弦、西寧賢孝等都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
石永介紹,青海曲藝的曲調優(you) 美,多為(wei) 古代小曲曲調,曲詞的格律嚴(yan) 謹,詩詞化程度較高。伴奏樂(le) 器有三弦、揚琴、板胡、月琴、二胡、“月兒(er) ”等。其中“月兒(er) ”的伴奏風味獨具。所謂“月兒(er) ”,就是一隻直徑約3寸的小瓷碟,演唱者用一根筷子將它握在左手中,右手執另一根筷子敲擊,準確地掌握全曲演唱的情緒與(yu) 節奏,聲音清脆,地方特色濃厚。
“平弦、賢孝所演的內(nei) 容多為(wei) 棄惡揚善,表賢道孝,勸化人心。有一些曲調在演唱時,除演唱者以外,樂(le) 隊或聽眾(zhong) 可以幫腔和伴唱,這種演唱方式人稱‘拉稍子’。特色在於(yu) 一唱眾(zhong) 和,它縮短了聽眾(zhong) 和演唱者之間的感情距離,加強了現場的參與(yu) 感讓聽眾(zhong) 與(yu) 演唱者的情緒產(chan) 生共鳴。”石永說。
音樂(le) 老師出身的石永在20歲時就開始研究地方曲藝,到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對青海地方曲藝的現代化創新。過去的青海地方曲藝是民間茶餘(yu) 飯後的娛樂(le) 活動,多為(wei) 即興(xing) 演唱,演唱形式觀感不佳。雖在民間有很高的認可度,但石永一直期望能讓青海地方曲藝走向全國,並在長時間致力於(yu) 地方曲藝的舞台化和正規化。
“原來我們(men) 的青海平弦、越弦都是自娛自樂(le) 的功能,表演者不要求有觀眾(zhong) ,不要求到大庭廣眾(zhong) 前去表演。後來,我們(men) 就想辦法把它推到舞台上。”石永說。
從(cong) 20世紀80年代至今,石永編排了眾(zhong) 多結合青海省情與(yu) 時代下“老調新詞”的優(you) 秀作品,並多次在全國巡演。如《藏漢夫妻奔小康》《美國人在湟源:柏大衛的故鄉(xiang) 情》。這些作品的背後,源於(yu) 石永對於(yu) 時代變化發展的把握和對傳(chuan) 統曲藝演奏的深厚根基。
“原來平弦、越弦唱的是傳(chuan) 統段子,現在我們(men) 傳(chuan) 統段子也唱,新編段子也唱,‘地攤子’也唱,舞台上也唱,想怎麽(me) 唱就怎麽(me) 唱。我們(men) 現在提倡兩(liang) 條腿走路,兩(liang) 種模式並行。”石永說,曲藝講求傳(chuan) 統,既要古老的東(dong) 西,也要緊扣時代步伐。
如今已經耄耋之年的石永仍活躍於(yu) 地方曲藝事業(ye) 一線,譜曲填詞,筆耕不輟,指導過優(you) 秀的地方文化節目不計其數。今年年初,先生身體(ti) 狀態欠佳,他仍希望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持續的創新、貼近現實生活、貼近大眾(zhong) 才是藝術創作的不二法門。由自娛自樂(le) 變成自娛娛人,自娛宣教,才能發揮地方曲藝的功能,這就是我們(men) 現代曲藝人要做的,也是我們(men) 重大的責任。”石永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