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品嚐生活原初的素樸與生動

發布時間:2022-03-01 16:00:00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楊晶

  讀完《泃河的波光》,感到很久沒有這麽(me) 酣暢淋漓的閱讀體(ti) 驗了。柴福善的散文創作,表現出了許多鮮明的藝術個(ge) 性。

  這是一部“大”散文。林語堂曾經說散文的題材是自由的,宇宙之大,蒼蠅之微,都是散文家能夠攝取來的題材。以曆史文化為(wei) 素材,“大”散文視野宏大,胸襟開闊,內(nei) 在的精神更加豐(feng) 沛、浩蕩,思考的問題也更深沉,帶有一種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終極思考意味。在柴福善的創作中,“大”散文的品格與(yu) 作家自身的創作個(ge) 性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帶著我們(men) 在古跡、鄉(xiang) 村和邊塞漫步遊走,以語言的珠玉,讓我們(men) 與(yu) 他一起感受,一起思考,一起體(ti) 悟。

  同時,柴福善的作品,又絕非那種淩空虛蹈、浮華不實的散文,而是緊緊紮根於(yu) 現實生活,落筆於(yu) 人生關(guan) 懷。他在作品中寫(xie) 到了普通人的一些傳(chuan) 奇和帶有傳(chuan) 奇性的普通人,將人的生活中的“實在”一麵與(yu) “傳(chuan) 奇”一麵綜合起來,從(cong) 而具備了奇異的美學張力。也可以說,在美學的寫(xie) 實與(yu) 寫(xie) 意間,生活的普通與(yu) 傳(chuan) 奇間,作者都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描摹與(yu) 傳(chuan) 達。

  散文相對來講是較難寫(xie) 的一種文體(ti) 。散文之難,一是沒有固定的章法,或者說,一切章法都可以納入散文體(ti) 係以內(nei) ,二是散文家需要直接來表達自己,和讀者對話,所以散文很少虛構,隻能以“真”動人,包括題材的真實與(yu) 情感的真誠。一個(ge) 優(you) 秀的散文家,需要更多真誠、高尚的情感,才能夠感動讀者。作者把中國農(nong) 村中的雞零狗碎以樸素的語言表達出來,看上去似乎沒有太講究章法,是用平鋪直敘的方法來寫(xie) ,卻獲得了一種“大巧若拙”的效果,行雲(yun) 流水,行於(yu) 所當行,止於(yu) 不得不止。這種風格讓我們(men) 沉浸在作品之中,可以說有一種新鮮別致的體(ti) 驗。

  通過柴福善的文字,能夠品嚐到生活原初的樸素與(yu) 生動,重新打量、重新認識我們(men) 的來路、我們(men) 的出發點,從(cong) 而補救我們(men) 日益碎片化的心靈,使之重新變得完整而充滿活力。我想,這也是文學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我們(men) 常說,熱愛文學,一部分是文學的本身,另一部分是熱愛文學寫(xie) 作方式,這兩(liang) 者構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ti) 。寫(xie) 作是一種艱辛的勞動,這種艱辛體(ti) 現在藝術生活本身之中。

  柴福善的作品大概分為(wei) 幾個(ge) 部分,第一部分是寫(xie) 遊記,寫(xie) 石林峽覽勝、平穀桃花源、京東(dong) 大峽穀等,將自然景觀與(yu) 文化內(nei) 涵混而為(wei) 一,賦予大自然以人的精神。透過傳(chuan) 統文化的棱鏡,自然景觀也生出了文化的光輝。作者和它們(men) 進行了一種精神上的對話,並帶動我們(men) 也進行共同的思考,享受獨特的審美情趣。第二部分,有一些讀書(shu) 筆記,記錄閱讀中外作家學者的心得,是一種真正的文史掌故。第三部分寫(xie) 家鄉(xiang) 、家鄉(xiang) 的人物,有一種實在的淡泊和人性的向往。而這種淡泊中體(ti) 現了一種對人性光輝的呈現,比如《父親(qin) 》《眼睛》等。散文之“誌”,在於(yu) 表達一種靈魂的深層體(ti) 驗,這種體(ti) 驗應該說有一種群體(ti) 的精神共鳴在裏麵,喚醒一種傳(chuan) 統文化的記憶。

  列夫·托爾斯泰認為(wei) ,藝術起源於(yu) 傳(chuan) 達感情的需要,在他的《藝術論》中,他為(wei) 藝術下的定義(yi) 是:“一個(ge) 人用某種外在的標誌有意識地把自己體(ti) 驗過的情感傳(chuan) 達給別人,而別人受到感染,也體(ti) 驗到這種感情。”優(you) 秀的文藝作品,總是負載並傳(chuan) 達著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同時又能夠以優(you) 秀的藝術語言將這種情感傳(chuan) 遞給讀者,引起讀者的精神共鳴。優(you) 秀作品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chuan) 得開、留得下。

  好的作品,讓人動容,能喚起我們(men) 對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認識。柴福善的散文,就是這樣的作品,既關(guan) 注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關(guan) 注了時代的風貌,有時代的風氣在裏麵,將不變的人情之美與(yu) 變化的時代之風,統一在自己的篇章裏。(楊晶)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