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時代傳承理論創新的曆史經驗

發布時間:2022-03-01 16:00:00來源: 新華日報

  作者:陳 朋(江蘇省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一個(ge) 民族要想站在世界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在總結黨(dang) 百年奮鬥的重要經驗時,將堅持理論創新作為(wei) 十大經驗之一,明確指出“隻要我們(men) 勇於(yu) 結合新的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善於(yu) 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就一定能夠讓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大地上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回顧黨(dang) 的百年奮鬥曆程,不僅(jin) 可以體(ti) 悟到理論創新的重大作用,而且意味著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需要持之以恒地堅持理論創新。

  “隻有以先進理論為(wei) 指南的黨(dang) ,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馬克思主義(yi) 經典作家關(guan) 於(yu) 科學理論重要作用的認識,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在民族危亡之際,馬克思主義(yi) 這一科學理論為(wei) 中國人民帶來了改變前途命運的希望。自此,以實現民族複興(xing) 為(wei) 己任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就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並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ti) 實際相結合,推動自身不斷成長與(yu) 事業(ye) 發展。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不僅(jin) 意味著要毫不動搖地堅持科學理論指導,而且要與(yu) 時俱進地推進理論創新。因為(wei) ,“我們(men) 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滾瓜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正如此,百年來我們(men) 黨(dang) 總是根據時空環境的變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

  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審時度勢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重大命題,創立了毛澤東(dong) 思想。在這一科學理論指導下,黨(dang) 領導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了中國幾千年封建專(zhuan) 製向人民民主的偉(wei) 大飛躍。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men) 黨(dang) 繼續堅持理論創新,推動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提出了關(guan) 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一係列獨創性理論成果,進一步發展了毛澤東(dong) 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在這一理論創新成果的指導下,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完成了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建立了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正確處理了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各方麵的關(guan) 係,成功走出了一條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道路。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men) 黨(dang) 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學發展觀,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新的飛躍”。在這一係列科學理論指導下,我們(men) 推進改革開放,實現了從(cong)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ti) 製到充滿活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從(cong) 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曆史性轉變,從(cong) 容應對了風雲(yun) 變幻的國際形勢和一係列風險考驗。進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我們(men) 黨(dang) 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21世紀馬克思主義(yi) 新境界,創立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實踐證明,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我們(men) 黨(dang) 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再一次“新的飛躍”。在這一創新性理論成果指導下,我們(men) 黨(dang) 解決(jue) 了許多長期想解決(jue) 而沒有解決(jue) 的難題,辦成了許多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

  回顧黨(dang) 的百年奮鬥曆程,我們(men) 黨(dang) 之所以能完成其他任何政治力量都不能完成的艱巨任務,之所以在同各種政治力量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之所以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一個(ge) 極為(wei) 重要的原因就在於(yu) 我們(men) 黨(dang) 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yi) ,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並用之指導新的實踐。

  當前,我們(men) 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目標。同時,也會(hui) 遭遇諸多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這就意味著,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我們(men) 要繼續持之以恒地推進理論創新。

  要有理論創新的勇氣。任何事業(ye) 決(jue) 不會(hui) 一帆風順,這就意味著要有理論創新的無畏勇氣。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毛澤東(dong) 同誌以大無畏的勇氣提出“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重大命題,以振聾發聵的聲音指出“馬克思主義(yi) 的‘本本’是要學習(xi) 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成功開創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可想而知,這在當時的革命鬥爭(zheng) 形勢下需要何等巨大的勇氣和膽識。如同其他科學探索一樣,理論創新也是在繼承已有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幹著“前無古人”的工作,一些原創性觀點、創新性思想需要“跋山涉水”才能“撥雲(yun) 見日”。顯然,這些都需要巨大的勇氣和膽識,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誌存高遠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

  要有理論自信的底氣。理論創新不僅(jin) 要有勇氣,還要有底氣。沒有勇氣,理論創新將是空中樓閣,難以起步;沒有底氣,理論創新將是“猶抱琵琶半遮麵”,難以徹底。理論創新的底氣來自何方?從(cong) 根本上講,它源於(yu) 中華民族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和高度的理論自信。就曆史文化底蘊而言,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熔鑄於(yu) 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的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這就意味著,我們(men) 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態,在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構築中國精神、傳(chuan) 承中國價(jia) 值。就理論自信而言,百年來我們(men) 黨(dang) 依靠科學理論指導奪取了政權、鞏固了政權,取得了各項事業(ye) 成功,應對了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改革發展任務,充分顯示出科學理論的重要作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勇於(yu) 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新時代的理論創新要繼續抓住時代進步的曆史機遇,革除沿襲西方話語的窠臼,在豐(feng) 富而生動的實踐經驗中提煉新概念、發展新理論,寫(xie) 出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新版本。

  要有理論創新的方法。理論創新不是蠻幹,需要依靠科學方法。正如恩格斯所言,“馬克思的整個(ge) 世界觀不是教義(yi) ,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作為(wei) 一項創造性、探索性工作,理論創新同樣需要掌握科學方法。回顧黨(dang) 的百年奮鬥曆程,理論聯係實踐是推進理論創新的最重要方法。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無一不是堅持理論創新的典範。因此,要始終把觀照現實、回應實踐作為(wei) 推進理論創新的首要準則,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用中國理論和中國話語來指導中國道路、解決(jue) 中國問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