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龍抬頭 七百年前的一場誤會
二月二 龍抬頭 七百年前的一場誤會(hui)
——掌握了這些知識點,你就是“二月二”小達人
每年農(nong) 曆二月初二,都是“龍抬頭”的日子,老北京人流行吃春餅,吃炸糕,吃餃子,吃細麵。人們(men) 還給這些麵食取了幾個(ge) 跟龍有關(guan) 的別名:管春餅叫“龍鱗”,管炸糕叫“龍膽”,管餃子叫“龍耳”,管細麵叫“龍須麵”。
如今國力強盛,國潮振興(xing) ,傳(chuan) 統節日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但是我們(men) 很難給二月初二這個(ge) 日子安排一個(ge) 合適的席位。
那麽(me) 二月二到底屬於(yu) 什麽(me) 節呢?這就需要我們(men) 翻開曆史,從(cong) 這個(ge) 節日的根兒(er) 上捋一捋了。
二月初一的中和節,是唐德宗硬安排出來的節日
我先說我捋出來的答案:二月二最初跟龍抬頭沒啥關(guan) 係,該節日萌發於(yu) 唐朝,設立於(yu) 宋朝,在元朝碰巧撞上了一個(ge) 比較重要的節氣,然後才有了“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換句話說,二月二是宋朝就有的節日,龍抬頭則是元朝產(chan) 生的誤會(hui) 。
您要不信,聽我慢慢掰扯。
唐朝前期,正月有上元節(正月十五),三月有上巳節(三月初三),四月有浴佛節(四月初八),五月有端午節(五月初五),六月有慶陽節(六月初一),七月有中元節(七月十五),八月有中秋節(八月十五),九月有重陽節(九月初九),十月有下元節(十月十五),十一月有順聖節(十一月初五),十二月有歲除節(臘月二十九或臘月三十)。一年到頭,每個(ge) 月都有節,唯獨二月沒有。
唐朝人重視寒食,把冬至過後的第105天定為(wei) 寒食節。在個(ge) 別年份,寒食會(hui) 出現在二月,但這種情況並不常見。事實上,從(cong)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隻有少數幾個(ge) 年份的二月過了寒食節。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二月二十九那天碰巧寒食,白居易還寫(xie) 了一首詩:“元和歲在卯,六年春二月。月晦寒食天,天陰夜飛雪。”而在此前和此後的幾年裏,寒食都是在三月裏過的,二月通常碰不上寒食,也碰不上其他節日。
別的月份都能過節,二月卻很少有這個(ge) 機會(hui) ,公不公平?不公平。放到今天,我們(men) 一般不會(hui) 把這個(ge) 問題當成問題,唐朝前幾個(ge) 皇帝也沒有把它當回事兒(er) ,可是到了唐朝第十個(ge) 皇帝唐德宗那裏,問題就大了,他決(jue) 定給二月安排一個(ge) 節日,一個(ge) 全新的節日。
這個(ge) 全新的節日並不是二月二,而是二月初一。翻開《舊唐書(shu) ·德宗本紀》和《舊唐書(shu) ·李泌傳(chuan) 》,我們(men) 能找到唐德宗將二月初一定為(wei) 節日的經過。那是貞元五年,也就是公元789年,唐德宗在朝會(hui) 上宣布,要在沒有固定節日的二月設立一個(ge) 固定節日。宰相李泌建議,該節日不妨定在二月初一,取名“中和節”。唐德宗大喜,讓李泌幫忙製定中和節的習(xi) 俗。然後呢,李泌就製定了如下風俗:
第一,休假一天,皇帝賞賜群臣適合在春天穿的單衣,君臣共同參加一場盛大的宴會(hui) ,名曰“中和宴”;
第二,百姓用青布做荷包,把往年收獲的一些穀物裝進去,互相饋贈節禮,然後聚餐喝酒,名曰“中和酒”;
第三,百官向皇帝獻農(nong) 書(shu) ,百姓祭祀農(nong) 神,既表示重視農(nong) 耕,又祝願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
對於(yu) 以上建議,唐德宗全部接受。次年(790年)二月初一,他在長安城郊的曲江之畔賜宴群臣,中和節正式開始。多年以後,白居易寫(xie) 詩懷念唐德宗,其中有這麽(me) 幾句:“節表中和德,方垂廣利恩。懸知千載後,理代數貞元。”意思是讚揚他設立了中和節,此節將來傳(chuan) 承千年,後人都要感謝德宗皇帝。
中和節有沒有傳(chuan) 承下去呢?答案是肯定的。有沒有傳(chuan) 承千年呢?答案是否定的。為(wei) 什麽(me) 這樣說?因為(wei) 中和節確實從(cong) 唐朝傳(chuan) 承到了宋朝,卻又在宋朝衍生出一個(ge) 更新的節日,宋朝人更加看重這個(ge) 更新的節日,卻把中和節扔進了曆史的垃圾堆。
所謂“更新的節日”,指的就是二月二。
宋朝人覺得二月初一不吉利,就改到了二月初二
我們(men) 來看宋朝文獻是怎麽(me) 記載的。北宋風俗寶典《歲時雜記》寫(xie) 道:“皇朝中和節唯作朝假,不休務。”宋朝君臣過中和節,隻是不上朝,百官還要照常辦公。南宋風俗寶典《武林舊事》也寫(xie) 道:“二月一日謂之中和節,唐人最重,今唯作假,乃進單羅禦服,百官服單羅公裳而已。”唐朝人最看重二月初一中和節,而宋朝僅(jin) 停止朝會(hui) 一天,皇帝和百官在這天換掉冬裝,改穿春裝,以此度過此節。
在宋朝,中和節隻是象征地過一下,到了次日二月二就不一樣了,過得非常隆重。有多隆重呢?《宋史·禮誌》《宋會(hui) 要輯稿》《夢粱錄》《武林舊事》等多種文獻都有描述:首先,地方高官和臣服於(yu) 大宋的各個(ge) 藩國都要向皇帝進獻“金銀挑菜器”;其次,後宮嬪妃集體(ti) 去禦花園裏“挑菜”,然後皇宮裏會(hui) 舉(ju) 辦一場規模宏大的“挑菜宴”;最後,市民集體(ti) 出城“挑菜”。
什麽(me) 是“挑菜”呢?其實就是挖野菜。什麽(me) 是“金銀挑菜器”呢?就是用黃金和白銀打造的小鏟子、小剪子、小刀子,這是群臣和藩國獻給嬪妃們(men) 的挖野菜工具。至於(yu) “挑菜宴”,則是宋朝皇帝、皇子、嬪妃和皇族親(qin) 貴們(men) 在二月二晚上舉(ju) 辦的野菜宴會(hui) 和有獎競猜——皇帝將野菜標簽擺出來,讓大夥(huo) 猜席上的佳肴分別是用哪些野菜做的,猜中有獎,猜不對則受罰。
跟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相對富足,皇家和普通市民都沒有淪落到要靠挖野菜充饑的地步,而舉(ju) 國上下之所以要在二月二這天“挑菜”,主要是圖個(ge) 樂(le) 嗬。大夥(huo) 都在屋裏憋一個(ge) 冬天了,好不容易春暖花開,野菜青青,挖野菜等於(yu) 放風,吃野菜等於(yu) 嚐鮮。於(yu) 是在宋朝,二月二被稱為(wei) “挑菜節”,這是一個(ge) 通過挖野菜來狂歡的盛大節日。
除了挖野菜,宋朝人在二月二還有別的活動。成書(shu) 於(yu) 元朝的生活手冊(ce)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記載,宋朝方士提出“本命日”概念,像一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四、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八月初八、九月初九這類日子,都叫做本命日,都是適合祭神祈福的日子。二月二既是挑菜節,又是本命日,所以挖完野菜正好祭神。怎麽(me) 祭呢?用薺菜的嫩葉做菜吃,用不能吃的薺菜梗燒成灰,撒到床底下,撒到院子裏,據說這樣就能防止蚊蠅滋生,防止蛇鼠猖獗,防止蜈蚣和蠍子出來蜇人。
說到這裏,聰明的讀者朋友可能已經聯想到,現代人過二月二,曾經也有類似的儀(yi) 式。北京民諺有雲(yun) :“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二月二那天用蠟燭照房梁,希望能趕跑毒蟲。而在我的老家豫東(dong) 平原,二月二要用棍子敲打房梁,要把草木灰撒到房子四周,前者是為(wei) 了滅老鼠,後者是為(wei) 了趕走蛇蟲鼠蟻,保佑全家平安。我們(men) 不難推想,這些儀(yi) 式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至少可以追溯到宋朝。
問題是,唐朝已經把二月初一定為(wei) 節日,宋朝人幹嗎不在二月初一挖野菜和趕毒蟲,幹嗎非要選擇二月初二呢?這又跟宋朝的曆法和星相學有關(guan) 。宋朝不僅(jin) 有陰曆(也就是今天說的“農(nong) 曆”),而且有陽曆(類似於(yu) 通用的“公曆”),前者根據月亮圓缺周期推算,後者根據太陽運行周期推算。在陰曆中,宋朝人特別討厭“朔日”和“晦日”,也就是農(nong) 曆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為(wei) 啥?因為(wei) 這兩(liang) 天不可能看見月亮。用《宋史·天文誌》的說法:“是為(wei) 陰勝陽,其變重,自古聖人畏之。”陰氣最重,勝過陽氣,對人不利,自古聖人都畏懼。二月初一是什麽(me) 日子?朔日。朔日陰氣重,所以不宜過節,所以改到二月初二再慶祝。
那麽(me) 問題又來了,正月初一也是朔日,為(wei) 啥可以在這天慶祝新年呢?因為(wei) 這是早在西漢就已經定型的傳(chuan) 統,曆朝曆代都這麽(me) 慶祝,宋朝不可能再改。但在慶祝新年的時候,為(wei) 了祛除所謂的陰氣,宋朝人不得不放鞭炮、貼門神、貼春聯,釘桃符(桃符是釘在大門口的兩(liang) 根桃木橛子,並非春聯,也不是春聯的前身)。他們(men) 過除夕的時候也是如此,因為(wei) 除夕都是在臘月最後一天,屬於(yu) 晦日,陰氣也很重。
現在我們(men) 可以做個(ge) 小結:二月裏本來沒有節日,唐德宗將二月初一定為(wei) 節日;宋朝人覺得二月初一不吉利,所以把節日改到了二月初二。這就是二月二的來曆。
不太明白曆法的元朝人,把二月二跟龍抬頭畫了等號
二月二,龍抬頭,這“龍抬頭”又是怎麽(me) 回事兒(er) 呢?其實,龍抬頭原本隻是古人對驚蟄的俗稱,跟二月二沒關(guan) 係。
二十四節氣,驚蟄排第三,屬於(yu) 春天的節氣。用公曆推算的話,驚蟄非常規矩,每年不是在3月5號,就是在3月6號。如果用農(nong) 曆推算,驚蟄就會(hui) 跑來跑去,有時候在正月,有時候在二月,有時候在三月。但不管在哪個(ge) 月,古人都認為(wei) 驚蟄這天非常重要,認為(wei) 它是陰氣衰落、陽氣上升、春雷乍動、萬(wan) 物複蘇的日子。驚蟄一到,那些在地下冬眠的動物就會(hui) 蘇醒,傳(chuan) 說中的龍也會(hui) 蘇醒。所以,驚蟄就等於(yu) 龍抬頭。
蘇東(dong) 坡的好朋友劉敞寫(xie) 過一首詩,其中一句是“池上龍蛇驚蟄起”,意思是龍和蛇在冬天沉睡,直到驚蟄才會(hui) 抬頭。南宋前期,詩人張元幹也寫(xie) 過一首詩,專(zhuan) 門說驚蟄:“老去何堪節物催,放燈中夜忽奔雷。一聲大震龍蛇起,蚯蚓蝦蟆也出來。”意思是那一年驚蟄在正月中旬,元宵節的花燈剛掛出來,恰好驚蟄,春雷一聲,萬(wan) 物複蘇,龍啊蛇啊蚯蚓啊青蛙啊就都跑出來了。
蘇東(dong) 坡晚年有一個(ge) 死對頭,名叫劉摯,在二月二挑菜節寫(xie) 了一首詩:“江鄉(xiang) 春值閏,二月似深冬。雪濕妨挑菜,雷寒未起龍。”那一年是農(nong) 曆閏年,閏正月,春天特別晚,到了二月還像冬天,野菜沒有露頭,驚蟄沒有來到,二月二無法挑菜,沉睡的龍尚未抬頭。您瞧,當時二月二並沒有龍抬頭,驚蟄才是龍抬頭的日子。
二月二到什麽(me) 時候才跟龍抬頭劃等號呢?得等到元朝。元朝文獻《南村輟耕錄》有記載,至元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294年,二十四節氣當中的一半都碰巧趕上了“本命日”:正月初一立春,二月初二驚蟄,三月初三清明,四月初四立夏,五月初五芒種,六月初六小暑,七月初七立秋,八月初八白露,九月初九寒露,十月初十立冬,十一月十一大雪,十二月十二大寒。正是因為(wei) 這年二月二碰巧驚蟄,所以元朝人碰巧在二月二這天慶祝了龍抬頭,這就是二月二跟龍抬頭畫等號的開始。然後呢?對曆法半懂不懂甚至一竅不通的絕大多數元朝人就誤會(hui) 了,誤以為(wei) 二月二就是龍抬頭。這樣一來,用不著推算節氣,用不著去查每年的驚蟄到底是在哪一天,隻要到了二月二,就說龍抬頭,簡單粗暴,相當省事。
坦白講,用簡單粗暴的固定日期來代替繁瑣的曆法推算,並不是元朝人的專(zhuan) 利。舉(ju) 例言之,漢魏隋唐時期都重視上巳節,上巳本來是三月上旬的第一個(ge) 巳日,可是老百姓不懂什麽(me) 天幹地支,很難算出三月上旬的哪一天才是巳日,所以從(cong) 魏晉開始,官方幹脆直接將三月初三定為(wei) 上巳。再比如說,宋朝官方將立春過後第五個(ge) 戊日定為(wei) 春社日,讓老百姓在這天祭祀土地神,這就更加難以推算了,怎麽(me) 辦?北宋後期,北方百姓幹脆自己規定三月初三就是春社日,而南方百姓則將二月十五定為(wei) 春社日。
我們(men) 繼續說元朝。前麵不是說嘛,正因為(wei) 公元1294年驚蟄碰巧撞上二月二,所以元朝人就將二月二與(yu) 龍抬頭捆綁起來,從(cong) 此一直都在二月二慶祝龍抬頭。關(guan) 鍵是他們(men) 怎麽(me) 慶祝呢?元代北京風俗寶典《析津誌》有記載:“二月二日,謂之龍抬頭,五更時,各家以石灰於(yu) 井畔周遭糝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內(nei) 。”二月二那天早起,各家各戶來到公共水井旁邊,用石灰畫白道,一直畫到自己家裏。
看到這段記載,我想起我小時候在豫東(dong) 農(nong) 村,二月二也是起一個(ge) 大早,去村裏南街那口大井邊畫線,一直畫到我們(men) 家院子裏。不過我們(men) 用的不是石灰,而是草木灰。父母說,井就是龍睡覺的地方,二月二龍抬頭,龍要醒了,把龍氣引到家裏,就等於(yu) 把財氣引到了家裏。
全中國的二月二,節令食品天差地別
我是河南開封人,明代開封也有一本風俗寶典,名叫《如夢錄》。據該書(shu) 記載,明朝開封人到了二月初一要祭拜太陽,到了二月初二要慶祝龍抬頭。慶祝方式是這樣的:“延客,吃龍須麵,節禮送麵及果品肉菜之類。”家家請客,以龍須麵為(wei) 主食,互相饋送龍須麵、幹果、肉和蔬菜。
關(guan) 於(yu) 明代二月二的習(xi) 俗,另一本文獻《五雜俎》記載更詳細,北方人除了吃龍須麵,還要“以灰圍室,雲(yun) 辟蟲蟻,又以灰圍倉(cang) ,雲(yun) 辟鼠也”:在房子外麵撒一圈草木灰,據說可以杜絕蚊蟲和螞蟻,在糧倉(cang) 外麵也撒一圈草木灰,據說可以杜絕老鼠。
再看清朝。清朝末年,滿洲親(qin) 貴富察敦崇著《燕京歲時記》,描寫(xie) 北京風俗,對二月二的論述如下:
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wei) “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須麵”。閨中停止針線,恐傷(shang) 龍目也。
富察敦崇當過大官,但學問不精,錯把二月二當成了中和節。實際上,中和節是二月初一,並非二月初二。但他後麵幾句比較靠譜:清代北京人過二月二,要吃春餅和細麵,將春餅叫做“龍鱗餅”,將細麵叫做“龍須麵”;女生在這天也會(hui) 停止針線活兒(er) ,以免不小心紮到剛剛睜開的龍眼睛。
中國很大,曆史很長,在不同的時空裏會(hui) 衍生出不同的習(xi) 俗。都是過二月二,節令食品天差地別,有的地方吃春餅,有的地方吃鹵肉,有的地方吃龍須麵,有的地方吃蕎麥麵,有的地方吃龍蛋(紅皮雞蛋),有的地方吃龍糕(年糕),有的地方吃芥菜米飯,有的地方吃火煨粽……在我目前居住的城市開封,則流行吃炒涼粉兒(er) :將紅薯涼粉切成小塊兒(er) ,配蒜苗和豆瓣醬同炒,完了用燒餅夾著吃。
如今開封有一句民諺:“二月二,吃涼粉兒(er) 。”用北方兒(er) 化音去讀,挺押韻的。但是細究起來,這句民諺的產(chan) 生時間恐怕很晚。紅薯並非中國原產(chan) ,它是明朝後期傳(chuan) 入中國,直到清朝後期才傳(chuan) 入河南,而要到最近幾十年,炒涼粉兒(er) 才成為(wei) 開封街頭的常見小吃。英國史學家Eric Hobsbawm寫(xie) 過一部史學名著《被發明的傳(chuan) 統》,此書(shu) 考證發現,許多看似悠久的傳(chuan) 統,都是在不久以前被少數人發明出來的。所以我一直懷疑,二月二吃涼粉兒(er) 的開封傳(chuan) 統也是不久以前被發明出來的,發明者可能就是賣炒涼粉兒(er) 的小販。
傳(chuan) 統是被發明的,這話聽起來很不“政治正確”。但是回頭再想想,已經消失的中和節不就是在唐朝發明的嗎?仍然興(xing) 旺的二月二不就是在宋朝發明的嗎?二月二龍抬頭不就是七百多年前因為(wei) 元朝人的一場誤會(hui) 而偶然發明出來的嗎?
前人發明,後人享用,即使我們(men) 知道二月二原本和龍抬頭沒啥關(guan) 係,也不影響我們(men) 繼續在二月二慶祝龍抬頭。沒別的,圖個(ge) 熱鬧、開心而已。
文並供圖/李開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