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飯圈”風氣汙染體壇
作者:雨馨
北京冬奧精彩絕倫(lun) ,一批體(ti) 育健兒(er) 憑借賽場佳績、陽光形象躋身“全民新偶像”。但很快,私信騷擾、粉絲(si) 互撕等不良“飯圈”風氣開始蔓延,這些運動員也體(ti) 會(hui) 到了成名的煩惱。
“飯圈”亂(luan) 象猖獗久矣,歪風邪氣逐漸溢出,體(ti) 育圈受到明顯波及。去年東(dong) 京奧運會(hui) 之後,就曾出現過一個(ge) 小高峰。國乒隊員孫穎莎在機場被圍堵狂拍,跳水運動員全紅嬋一家遭破門直播,一度引發眾(zhong) 怒。而相較於(yu) 線下的應援,輿論場上的陣勢與(yu) 聲響也不小。成績靠邊站,八卦滿天飛;贏了捧上天,輸了就網暴;一擁而上打榜,動輒拉踩互撕,給當事人帶來莫大困擾和壓力。可以說,這樣的“追星”行為(wei) ,是把體(ti) 育健兒(er) 當成了娛樂(le) 偶像,把關(guan) 注焦點放在了競技之外,滿足的是某些人扭曲的窺私心態。
運動員受關(guan) 注本是好事,有利於(yu) 體(ti) 育運動和賽事的推廣普及,也能讓拚搏奮進的競技精神感染更多人。但把“飯圈”追星那一套移植過來,變味走形不說,更會(hui) 貽害無窮。說到根兒(er) 上,競技體(ti) 育是拿成績說話,勇爭(zheng) 上遊隻能靠刻苦訓練,應援炒作隻會(hui) 分散運動員的精力。尤其是一些運動員年紀尚小,很容易在“捧殺”“棒殺”的極端輿論生態中陷入迷茫。此外,窺私網暴、圍追堵截,也涉嫌侵犯運動員的隱私權,直接踩到了法律紅線。
體(ti) 育圈不該也不能變成“飯圈”,“飯圈”那一套在哪個(ge) 圈都該杜絕。自“清朗·‘飯圈’亂(luan) 象整治”專(zhuan) 項行動開展以來,一批違規群組被清理,一眾(zhong) 引戰營銷號被關(guan) 閉,網絡風氣為(wei) 之一新。但現實證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拔草除蟲還需繼續努力。作為(wei) 粉絲(si) 追星的主要渠道之一,網絡平台尤須加大管理力度。就拿體(ti) 育信息來說,多一些賽事議題,少一些花邊呈現;“有毒”觀點該禁止禁止,越界行為(wei) 該法辦法辦。
當然,更重要的是粉絲(si) 群體(ti) 要明白,無論追的是什麽(me) 星,都應秉承正確三觀。將追星的過程化為(wei) 促進自身成長奮鬥的動力,那才有意義(yi) 有價(jia) 值。如果隻以“喜歡”為(wei) 名搬弄是非、擾亂(luan) 秩序,那就太過淺薄和虛妄了。(雨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