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教育成就通識之才
作者:劉 琉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對文藝工作者和藝術教育者來說,更好發揮文藝作品的教育功能,讓文藝愉悅精神、溫潤心靈、陶冶情操、升華理想,才能培養(yang) 更多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men) 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men) 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優(you) 秀的藝術作品,猶如和煦的陽光、春天的清風,既能滋潤心靈家園、提高審美水平,又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自由全麵發展,讓人得到精神的洗禮。很多優(you) 秀的科學家,在藝術方麵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就此而言,藝術教育的意義(yi) 不僅(jin) 在於(yu) 讓人掌握一種技能,更在於(yu) 塑造人的美好心靈、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成就更多通識之才。
基於(yu) 藝術的審美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手段,在培養(yang) 通識之才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學家朱光潛曾說:無論學哪一科專(zhuan) 門學問,幹哪一行職業(ye) ,每個(ge) 人都應該會(hui) 聽音樂(le) ,不斷地讀文學作品,偶爾有欣賞圖畫雕刻的機會(hui) 。更好發揮藝術教育的作用,既要培養(yang) 具有紮實文化基礎的藝術專(zhuan) 業(ye) 人才,也要引導更多人以藝術的眼光欣賞美、創造美。通過藝術教育,有助於(yu) 推動學生形成良好的鑒賞力、判斷力以及開闊的視野、開朗的個(ge) 性,涵養(yang) 完整的人格,牢固樹立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進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jia) 值。就此而言,學校應該補足藝術教育的短板,建立完整的藝術教育教學體(ti) 係。近年來,一些高校通過開設藝術教育通識課、組織觀看藝術展覽和演出等方式,傳(chuan) 遞教育的人文關(guan) 懷,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數字時代的到來,給藝術教育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今天,移動互聯網、3D技術、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新技術的應用,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比如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計時”“黃河之水天上來”等展示,以藝術與(yu) 數字相結合、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相結合的方式,讓觀眾(zhong) 深切感受到中華文化之美。數字時代的藝術教育,應當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培養(yang) ,探索以藝術創造為(wei) 內(nei) 核的人文教育體(ti) 係。通過藝術教育,不僅(jin) 能讓學生看到數字技術的發展進步,更能看到藝術作品背後的理想和信念,看到社會(hui) 發展、科技進步,從(cong) 而激發更堅定的文化自信。同時也要看到,藝術教育不僅(jin) 在校園,也包括了社會(hui) 機構提供的社會(hui) 藝術教育。因此,需要調動相關(guan) 部門、研究機構和院校等各方積極性,引入社會(hui) 力量,完善配套措施,建立協調推進機製,積極拓展藝術教育載體(ti) ,讓美的種子在全社會(hui) 生根發芽。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當代中國,江山壯麗(li) ,人民豪邁,前程遠大。時代為(wei) 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台。”對文藝工作者和藝術教育者而言,積極響應時代呼喚,把握時代精神,才能捕捉和表現屬於(yu) 我們(men) 時代的美;心係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創作更多文藝精品,才能更好彰顯時代精神氣質,以屬於(yu) 我們(men) 時代的美學精神培養(yang) 更多通識之才,孕育更多美好心靈。
(作者為(wei)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