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盼 政之所向——代表委員談開局之年的民生成就
【兩(liang) 會(hui) 特刊·溫暖】
卷首語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關(guan) 乎家國。
來感受一下這些數字吧——
2021年1—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ye) 1133萬(wan) 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2021年,全國40個(ge) 城市計劃新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93.6萬(wan) 套,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持續推進;截至2021年11月末,全國基本養(yang) 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0.25億(yi) 人……
這亮眼的“成績單”,就是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暖了人心,長了信心!
向前奔跑——廣大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不斷壯大、就業(ye) 渠道不斷拓寬、人居環境不斷改善。
向美而行——藝術大舞台搭進農(nong) 村、搭進廣場,文化生活的便捷前所未有,精神財富的美好撲麵而來。
向好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深度賦能產(chan) 業(ye) 製造,新科技成為(wei) 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個(ge) 個(ge) 民生亮點,構成一幅高品質生活的美好畫卷,畫卷的主色調就是溫暖。
遵義(yi) 市委書(shu) 記 魏樹旺代表:
為(wei) 人民謀幸福,踐行使命
“十四五”開局之年,是遵義(yi) 發展史上大事多、喜事多、難事多,極為(wei) 不易、極不平凡、極其關(guan) 鍵的一年。麵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men) 始終把“鄉(xiang) 親(qin) 們(men) 是哭還是笑”作為(wei) 檢驗工作的重要標尺,千方百計補齊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線、辦好民生實事,在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yang) 、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麵持續取得新進展,書(shu) 寫(xie) 了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回望走過的2021年,我們(men) 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群眾(zhong) 是幹事創業(ye) 最厚實的力量源泉,隻有贏得人民群眾(zhong) 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困難挑戰。
2021年10月,遵義(yi) 遭遇了一場疫情“大考”。短短幾天,我們(men) 高效有序完成了中心城區3輪全員核酸檢測,實現在第一個(ge) 潛伏期內(nei) 將疫情完全控製住,並在精準流調溯源、全員核酸檢測等方麵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阻擊戰中,我們(men) 的人民用實際行動展現了高素質,廣大黨(dang) 員幹部更是用苦幹實幹的辛苦指數換來了人民群眾(zhong) 的幸福指數,我們(men) 以心相交,幹部和群眾(zhong) 的心貼得更近了。(光明日報記者呂慎、黃小異、崔興(xing) 毅采訪整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教授 王立峰代表:
為(wei) 國家鑄重器,馬力全開
2021年是科技工作者幸福感、獲得感倍增的一年。我和同事們(men)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科技工作者的殷殷期盼,以隻爭(zheng) 朝夕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搶抓全球科技發展先機,在基礎前沿領域奮勇爭(zheng) 先。作為(wei) 一名從(cong) 事基礎研究的高校科研工作者,我切實感受到國家對科技發展和科技工作者的關(guan) 懷與(yu) 期待,這讓我們(men) 在科研的路上腳步更堅定、行進更有力、心情更愉悅。
2021年我感受最深的,是“破五唯”的教育評價(jia) 改革切實走進了高校。科技成果愈發被重視、教育評價(jia) 愈發合理,這是我和同事的共識。改革步子越邁越大,很多高校都行動起來,製定了符合自身實際的“破五唯”方案。
多年來,我一直從(cong) 事微納係統動力學和飛行器結構動力學等方麵的基礎研究,我深知從(cong) 事基礎研究需要克服重重困難、破解各項難題,也深知基礎研究對助力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意義(yi) 。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國家重大需求,努力攻克“卡脖子”難題,將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是指引著我奮勇前行的方向。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南航也在不斷實現加速發展,國際創新港的建設、國際前沿科學研究院的成立、長江教育創新帶的合作等一係列舉(ju) 措,都給我們(men) 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廣闊的施展舞台、更寶貴的合作交流機會(hui) 。
身邊的同事都和我說,現在科研經費支持更多了、科研環境大大改善了、科技工作者的聲音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了。黨(dang) 和國家的關(guan) 懷與(yu) 期待,對我們(men) 來說也是一種壓力和動力,更強地激發了我們(men) “為(wei) 國鑄重器”的熱情與(yu) 決(jue) 心。使命在肩、步履不停,我們(men) 將繼續大踏步地走在建設科技強國的大道上,為(wei) 國家培養(yang) 更多有實力、有潛力的科技新生力量,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寫(xie) 下不負時代的答卷。(光明日報記者崔興(xing) 毅采訪整理)
國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工程應用係統副總師 張興(xing) 贏委員:
為(wei) 生態增美麗(li) ,時不我待
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相關(guan) 工作全麵鋪開的第一年。作為(wei) 一名長期致力於(yu) 地球觀測和研究科學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我的提案主要涉及地球觀測、環境和氣候及其對社會(hui) 的影響等領域。2021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我提交了關(guan) 於(yu) 加大投入建設碳中和科學監測評估體(ti) 係的提案,呼籲和建議國家在開展“雙碳”工作時首先要建立科學的碳監測體(ti) 係,開展碳源匯的科學評估,讓我們(men) 心中有數。提案涉及這些問題:“全流域治理”是怎樣修複城市生態的?曾經寸草不生的“礦洞子”,又如何實現精彩轉身、澎湃起“綠色動力”?讓綠色成為(wei) 生產(chan) 生活的底色,我們(men) 每個(ge) 人能做些什麽(me) ?
兩(liang) 會(hui) 結束後,我馬不停蹄參加了全國政協赴上海和福建開展的碳達峰碳中和專(zhuan) 題調研,並作為(wei) 調研報告的主要撰寫(xie) 者和調研組一起向國家報送了一份詳盡的調研報告。此前提交的提案也得到生態環境部、財政部、發改委、氣象局的聯合辦理,對碳達峰碳中和產(chan) 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21年9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方案聚焦區域、城市和重點行業(ye) 三個(ge) 層麵,選取16個(ge) 城市開展大氣溫室氣體(ti) 與(yu) 海洋碳匯監測試點,選取5類重點行業(ye) (火電、鋼鐵、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廢棄物處理)和11家集團公司開展溫室氣體(ti) 試點監測。2021年12月,中國氣象局公布了國家溫室氣體(ti) 觀測網首批60個(ge) 台站名錄,2022年1月印發了《溫室氣體(ti) 觀測業(ye) 務建設發展方案》。科技部也主動聯係對接落實相關(guan) 問題,研究解決(jue) 方案。可以看到,“十四五”開局之年,“雙碳”工作“火力全開”。
棲居在青山碧水之間,是百姓共同的心願。一年來,政府部門如此迅速地回應和落實關(guan) 於(yu) “雙碳”的提案,不僅(jin) 彰顯著我國協商民主的強大生命力,也顯示了民生工程在我國發展格局中的分量。“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wei) 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時期。開局之年起好步、開好頭,對美麗(li) 中國建設至關(guan) 重要,這不僅(jin) 美好,而且溫暖。(光明日報記者崔興(xing) 毅采訪整理)
安徽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副院長 趙皖平代表:
鄉(xiang) 村巨變 彰顯奮鬥力量
民族要複興(xing) ,鄉(xiang) 村必振興(xing) 。回顧2021年,作為(wei) 一名全國人大代表,能夠見證我國脫貧攻堅戰的全麵勝利,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同時,作為(wei) 一名來自基層和農(nong) 業(ye) 戰線的科技工作者,我也清楚地了解這份成績背後,是多少人共同奮鬥的結果,有多少暖心而感人的故事。
還記得多年前科技下鄉(xiang) ,我途經寧夏西海固,那時候,當地的房子是土造的,農(nong) 民連飲水都很困難。前段時間很火的電視劇《山海情》講的就是西海固的故事,當時我們(men) 見到的農(nong) 村貧困狀態和電視劇裏表現的差不多。而在2021年,當我又一次因為(wei) 工作需要站在那片土地上,我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畫麵: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家家戶戶住著磚房、搭著種水果的大棚,甚至和城市一樣有著完備的公共配套設施。這種巨大變化太令人震撼了!長期在基層工作,我能體(ti) 會(hui) 到這種變化背後一步一個(ge) 腳印的力量。
由於(yu) 工作需要,我到雲(yun) 南、貴州、寧夏、新疆、四川等多個(ge) 地區作了50多場脫貧攻堅主題報告。在各地的走訪調研中,發現像寧夏這樣巨變的故事並非個(ge) 例。每每見證了各個(ge) 地方可喜的變化,我內(nei) 心的感動就油然而生,那是一種因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廣大工作者而生的感動,因村村鎮鎮向共同富裕邁進而生的感動。(光明日報記者崔興(xing) 毅采訪整理)
河南省鶴壁市豫劇牛派藝術研究院院長 金不換代表:
深入基層 反映時代呼聲
2021年,我的家鄉(xiang) 遭受了嚴(yan) 重洪災,這對文藝團隊是個(ge) 很大的考驗。我們(men) 積極配合黨(dang) 和政府,戰疫情、抗洪災,深入災區捐款捐物,並進行慰問演出,宣傳(chuan) 黨(dang) 的聲音,鼓舞人民群眾(zhong) 帶著勇氣和信心抗洪救災。
在洪災現場,我看到一個(ge) 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勇敢向前、不怕犧牲,力保人民財產(chan) 和家園的身姿,這大大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多麽(me) 鮮活的素材!我的腦海裏已經開始醞釀情節。
2021年,通過戲曲電影《情係大石岩》,我們(men) 把抗洪救災的真實題材搬上了銀幕。劇中一個(ge) 個(ge) 真實的動人故事,傳(chuan) 遞的是時代的聲音,展現的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默默奉獻的群像。我也深刻感受到,有筋骨、有溫度的作品,永遠不愁沒市場、沒觀眾(zhong) 。觀眾(zhong) 的心聲,也是時代的呼聲。
麵對疫情影響,我們(men) 調整演出思路,利用互聯網進行直播,效果很好,每場觀看人數有5萬(wan) 左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men) 仍堅持把舞台車開到老百姓家門口。一天3場演出,時間很緊湊,可我們(men) 不怕苦不怕累,早出晚歸,用心演出。我們(men) 的努力換回了老百姓的認可,從(cong) 他們(men) 渴望、開心的眼神中,我收獲了溫暖,體(ti) 會(hui) 到文藝工作者被群眾(zhong) 真心認可的成就感。
藝術作品來自鮮活的生活。我深深感到,我們(men) 在推動新時代藝術事業(ye) 發展的過程中,要拓展思路,用心用情用力創作謳歌基層人物、展現時代特色、回應人民期待、弘揚正能量的作品,然後帶著作品深入基層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演出。
這一年,我們(men) 的隊員也得到了鍛煉,豫劇民間藝術在年輕人中得到傳(chuan) 承和發展。作為(wei) 一名人大代表,我願投身於(yu)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鑄魂的事業(ye) ,繼續紮根基層,把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優(you) 秀劇目帶到人民群眾(zhong) 中去,讓戲曲文化更好地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光明日報記者崔興(xing) 毅、李晉榮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3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