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傳承發展的啟示——以粵劇為例
傳(chuan) 統戲曲傳(chuan) 承發展的啟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以粵劇為(wei) 例
核心閱讀
文化品格是中國戲曲諸劇種在千百年的孕育、發展、衍變進程中,逐漸呈現出來的獨特個(ge) 性,是當前戲曲類非遺保護的中心內(nei) 容
良好的嶺南文化生態,是粵劇一直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基礎
粵劇,長期以來被看作是嶺南地區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劇種。稍稍檢視幾個(ge) 數字就會(hui) 發現,它的豐(feng) 厚程度遠超我們(men) 的想象。
粵劇在300多年的發展中,吸收接納了進入嶺南的劇種聲腔及各類劇目。上世紀80年代的統計顯示,粵劇曾經有過記錄的劇目數量超過1.3萬(wan) 部。而最近40年來,新創劇目讓這個(ge) 數字不斷增加。粵劇在適用粵方言之前曾有過漫長的舞台官話時期,其承載了高腔、昆腔、梆子、二黃等南北聲腔的經典作品,最終濃縮成了粵劇獨特的“排場”。至今,有記錄整理的“排場”至少300個(ge) 。粵劇與(yu) 電影的聯姻則進一步加強了粵劇商業(ye) 化風格。上世紀70年代以前,僅(jin) 香港出品的粵劇電影就達近千部,占此階段香港有聲影片總數的23%。眾(zhong) 多粵劇名伶劇影雙棲,使粵劇的時尚藝術氣質得到充分展示。
2009年粵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給人們(men) 重新認知粵劇文化帶來契機。之後的12年間,粵、桂、港、澳的嶺南粵劇界對粵劇保護發展做了深入拓展,形成一係列保護經驗,為(wei) 傳(chuan) 統戲曲活態化生存提供了諸多啟示。
獨特的文化品格
1889年,粵劇行會(hui) 組織八和會(hui) 館在廣州西關(guan) 建立。如今,在許多國家都有八和會(hui) 館,這是粵劇影響力的表現。20世紀初至今,粵劇湧現了近20個(ge) 流派。白駒榮、馬師曾、薛覺先、廖俠(xia) 懷、桂名揚、紅線女、芳豔芬、任劍輝、陳笑風等藝術家,共同創造和豐(feng) 富了從(cong) 近代到當代粵劇聲腔藝術。
粵劇藝術有著與(yu) 其他劇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品格。有專(zhuan) 家評價(jia) ,粵劇“集南北戲曲之大成”“發揮民族性的趣味和地方性的靈敏”,是“富有朝氣的一種新寫(xie) 意派藝術”,在海外成為(wei) 中國戲曲的典型代表之一。
文化品格是中國戲曲諸劇種在千百年的孕育、發展、衍變進程中,逐漸呈現出來的獨特個(ge) 性,是當前戲曲類非遺保護的中心內(nei) 容。中國目前有348個(ge) 戲曲劇種,這些劇種怎樣區別?2017年全國戲曲普查工作之初,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擬定了8條標準,涉及劇種在文學、音樂(le) 、表演、舞美等方麵的藝術呈現。這些都是文化品格的組成內(nei) 容,體(ti) 現了“文化多樣性”保護理念。
粵劇幾百年的藝術曆史和文化實踐,突破了傳(chuan) 統意義(yi) 上地方劇種的界定。特定的嶺南文化、近代廣州生活、城市商業(ye) 支撐、變化發展的時尚風氣,讓粵劇呈現出基於(yu) “民族性”與(yu) “地方性”雙向互動而形成的獨特文化品格及發展途徑。這種文化品格的延續是其得以活態保護的重要因素。
製度化、專(zhuan) 業(ye) 化、生態化保護
東(dong) 南沿海地區發達的經濟環境,為(wei) 粵劇拓展市場提供了基礎。突出例證就是廣東(dong) 粵劇院近年的兩(liang) 部作品。《決(jue) 戰天策府》將網絡遊戲與(yu) 粵劇結合,吸引新的觀眾(zhong) 群體(ti) ;《白蛇傳(chuan) ·情》化用、開拓傳(chuan) 統表演技法,並在2021年搬上電影銀幕,首周票房突破2000萬(wan) 元,成為(wei) 中國戲曲電影票房的一個(ge) “現象級”案例。
可以看到,粵劇至今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粵劇的保護經驗屬於(yu) 粵劇,也屬於(yu) 中國戲曲。
一是製度化保護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所確立的四級保護名錄體(ti) 係和傳(chuan) 承人體(ti) 係,是以製度推進遺產(chan) 保護的重要標誌。推進製度化保護,成為(wei) 粵劇實現在地保護的關(guan) 鍵。2011年《廣東(dong)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條例》、2014年《廣州市進一步振興(xing) 粵劇事業(ye) 總體(ti) 工作方案》,特別是2017年《廣東(dong) 省粵劇保護傳(chuan) 承規定》的頒布,切實推進了粵劇藝術的全麵保護。1992年廣州振興(xing) 粵劇基金會(hui) 、2005年香港粵劇發展基金、2006年廣東(dong) 省繁榮粵劇基金會(hui) 的成立,也都為(wei) 粵劇發展提供了穩定的製度保障。從(cong) 2002年開始,由三地文化主管部門推動的粵港澳文化合作會(hui) 議,讓包括粵劇在內(nei) 的“大珠三角”文化遺產(chan) 受益匪淺。
二是專(zhuan) 業(ye) 化保護經驗。獨立的“行內(nei) 之學”是戲曲類遺產(chan) 千百年來的傳(chuan) 承方式,並以此實現藝術的創造和積累。新中國成立以來,戲曲藝術傳(chuan) 承發展的重心,也是立足於(yu) 出人、出戲的專(zhuan) 業(ye) 化要求。各種藝術節及展演評獎活動,以戲曲學校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承教學工作,都是確保戲曲專(zhuan) 業(ye) 化保護傳(chuan) 承的重要方式。
就粵劇而言,一個(ge) 標誌性的成果當屬《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的編撰。此前,粵劇研究已有了一定成果,包括《中國戲曲誌(廣東(dong) 卷)》《中國戲曲音樂(le) 集成(廣東(dong) 卷)》《粵劇大辭典》等著作。在此基礎上,《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從(cong) 2017年開始啟動,至今已完成“做打卷”“唱念卷”的編撰出版。編撰過程中,粵港澳桂及海外粵劇界的老中青傳(chuan) 承者齊心協力,匯集粵劇既有的藝術遺產(chan) ,修複還原粵劇的舞台呈現,在當代技術手段的輔助下完成記錄。在這個(ge) 過程中,老一代藝術家通過傳(chuan) 、幫、帶形式傳(chuan) 授寶貴的藝術經驗,實現了活態傳(chuan) 承和專(zhuan) 業(ye) 傳(chuan) 承。近年來,南派武戲成為(wei) 眾(zhong) 多廣東(dong) 青年粵劇工作者的創作熱點,即是這種活態傳(chuan) 承的結果。
三是生態化保護經驗。在數百年的發展進程中,嶺南的文化生態是粵劇一直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基礎。就藝術形式而言,粵劇包括了以“劇”為(wei) 中心的粵劇和以“曲”為(wei) 中心的粵曲,其外延甚至可以涉及與(yu) 粵劇曆史相關(guan) 的邕劇、粵劇木偶戲等藝術形式。從(cong) 社會(hui) 群體(ti) 來看,以坐唱“私夥(huo) 局”為(wei) 特征的業(ye) 餘(yu) 群眾(zhong) 藝術十分繁榮。就風格形式而言,粵劇在城市劇場和鄉(xiang) 村“戲棚”形成不同的演出風格,在海內(nei) 外呈現出生存機製、演出形式、發展模式等方麵的極大差異。
這些經驗有的具有戲曲傳(chuan) 承發展共通性,有的雖然獨屬於(yu) 粵劇文化藝術,仍不失借鑒意義(yi) ,值得珍視並推廣。
(作者:王馗,為(wei)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hui) 會(hui) 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