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過程人民民主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有力保障
【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
作者:王炳權(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民主是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標誌。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創造性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並大力推進,全麵、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製度體(ti) 係日益完善,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不斷拓展。考察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邏輯、製度邏輯和實踐邏輯,可以發現,這一民主的新形態,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誌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
馬克思主義(yi) 民主理論的最新發展
從(cong) 詞源上說,民主的基本含義(yi) 是全體(ti) 公民或平民的統治,強調作為(wei) 多數的平民具有統治或支配地位。17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在《新萊茵報》上發表評論說:“民主是什麽(me) 呢?它必須具備一定的意義(yi) ,否則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問題在於(yu) 確定民主的真正意義(yi) 。”這是因為(wei) ,在不同曆史階段,對不同階級來說,民主有著不一樣的實際含義(yi) 。任何民主同任何政治上層建築一樣,歸根到底是為(wei) 生產(chan) 服務的,是由社會(hui) 中的生產(chan) 關(guan) 係決(jue) 定的。
近代以來資產(chan) 階級民主代替了封建專(zhuan) 製,呈現出一定的曆史進步性,然而,在資本主義(yi) 製度下,民主共和國與(yu) 其他國家形式在本質上別無二致,都是鎮壓無產(chan) 階級的機器。這種民主本質上代表資本擁有者的利益,是極少數人的專(zhuan) 利,對無產(chan) 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絕不是真正的民主。為(wei) 此,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批判這種民主的虛偽(wei) 性、局限性,認為(wei) 其必然被無產(chan) 階級民主製代替,未來社會(hui) 的政治製度必須建立在人民主體(ti) 地位之上。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yi) 最鮮明的品格。列寧認為(wei) ,“馬克思在使用‘人民’一語時,並沒有用它來抹殺各個(ge) 階級之間的差別,而是用它來概括那些能夠把革命進行到底的一定的成分。”正是這些成分創造了“由人民自己當自己的家”的巴黎公社,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真正民主製度的基礎。俄國的蘇維埃政權形成了無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的形式,讓人民群眾(zhong) 接近而不是遠離管理機構。
在借鑒俄國式蘇維埃政權建設經驗教訓基礎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自身實際和國情出發,開啟了人民民主的政權建設實踐。人民民主的含義(yi) 是人民當家作主。毛澤東(dong) 同誌認為(wei) ,中國革命所要建立的政權和國家,應該是各革命階級聯合起來的人民的民主與(yu) 專(zhuan) 政。他指出,“人民的國家是保護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國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國範圍內(nei) 和全體(ti) 規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鄧小平同誌指出,“無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對於(yu) 人民來說就是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是工人、農(nong) 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曆史上最廣泛的民主”。
人民民主既是價(jia) 值原則,也有完整的製度程序和參與(yu) 實踐。除了一切國家權力歸屬人民的價(jia) 值理念外,還需要通過民主製度、形式與(yu) 手段,保證人民群眾(zhong) 共同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e) 、管理社會(hui) 事務的真實權利。由此,人民當家作主的價(jia) 值原則,得以落實到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及各項社會(hui) 事業(ye) 的決(jue) 策和管理中,落實到廣大人民行使民主權利的實踐中。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一個(ge) 重大的理論創新,是新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yi) 民主理論的最新發展,彰顯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屬性和全過程參與(yu) 的鮮明特質。人民民主即人民當家作主,是宏觀層麵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核心取向,全過程民主是中微觀層麵落實人民當家作主理念的具體(ti) 化製度安排。
貫穿黨(dang) 領導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奮鬥曆程
現代政治表明,民主是與(yu) 政黨(dang) 緊密相連的。當今世界,政黨(dang) 在大多數國家的政治舞台上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力量,是國家與(yu) 社會(hui) 之間政治性和組織性的聯係機製,在民主政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和作用。沒有政黨(dang) ,政治過程就缺失了關(guan) 鍵組織者,民主政治就成為(wei) 不可想象之事。
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貫穿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矢誌不渝追求民主、發展民主、實現民主所進行的百年奮鬥曆程之中。自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就以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為(wei) 己任,在不同曆史時期,圓滿完成了所麵臨(lin) 的民主發展任務。
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黨(dang) 團結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為(wei) 形成全過程人民民主奠定了根本性前提基礎。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權及其組織形式進行了長期探索實踐,積累了組建罷工工人代表大會(hui) 和農(nong) 民協會(hui) 、工農(nong) 兵代表會(hui) 議、參議會(hui) 以及人民代表會(hui) 議等政權組織形式的寶貴經驗。
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時期,黨(dang) 團結帶領人民確立了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製度,逐步構建起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總體(ti) 框架。一方麵,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在全國範圍內(nei) 建立起來,憲法為(wei) 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根本性法律保障。另一方麵,在協商建國基礎上確立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同時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這些都成為(wei) 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重要製度內(nei) 容。
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dang) 團結帶領人民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製度體(ti) 係。在這一階段,我們(men) 黨(dang) 先是恢複和鞏固了原有民主製度的生機和活力,不斷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法製建設,形成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政治發展道路,同時,將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確定為(wei) 基本政治製度,人民當家作主製度體(ti) 係更加健全、更加完備。
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人民當家作主的製度保障越來越健全,人民群眾(zhong) 的民主參與(yu) 實踐越來越常態化、多樣化,人民民主具體(ti) 地、生動地體(ti) 現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全過程各環節。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ju) 、民主協商、民主決(jue) 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這五個(ge) 環節環環相扣、內(nei) 在統一,形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完整鏈條,擴大了人民有序政治參與(yu) 。
以廣泛多層製度化協商為(wei) 支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在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下,有事好商量、眾(zhong) 人的事情由眾(zhong) 人商量,找到全社會(hui) 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實行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其實質就是要求在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時,要在人民內(nei) 部各方麵進行廣泛持續深入的全過程協商。這種協商民主是全方位、全過程的,不是局限在某個(ge) 方麵、某一層級的,也不是停留在某個(ge) 環節、某道程序的。
我國的協商民主,從(cong) 思想淵源看,深深植根於(yu) 綿延五千年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中,與(yu) “和而不同”“和為(wei) 貴”等思想一脈相承。從(cong) 實踐來源看,源起於(yu) 20世紀40年代的政治協商,尤其是強調各方麵代表人士依托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開展商量,通過發展靈活多樣的谘詢式協商,達到科學決(jue) 策、民主決(jue) 策的目的。
進入新時代,我們(men) 黨(dang) 從(cong) 頂層設計入手,著眼於(yu) 長效機製建設,不斷推動協商民主體(ti) 係建設進程,全過程人民民主步入發展快車道。例如,《關(guan) 於(yu) 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關(guan) 於(yu) 加強城鄉(xiang) 社區協商的意見》《關(guan) 於(yu) 加強政黨(dang) 協商的實施意見》等規範性文件,統籌推進政黨(dang) 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ti) 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hui) 組織協商,社會(hui) 主義(yi) 協商民主體(ti) 係的程序更加合理、環節更加完整、形式更加多樣。
協商民主是人民群眾(zhong) 在日常政治生活和社會(hui) 生活中實現廣泛持續深入參與(yu) 的關(guan) 鍵所在。在公眾(zhong) 參與(yu) 上,各個(ge) 協商渠道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了豐(feng) 富多樣的製度化參與(yu) 機會(hui) ,參與(yu) 人員的範圍更具包容性、代表性;在信息提供上,協商過程的有效組織充分保證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知情權,通過事先提供詳細議題材料,人民群眾(zhong) 的協商參與(yu) 能夠建立在深思熟慮基礎上;在對話過程中,協商討論的參與(yu) 者在平等基礎上展開溝通交流,有利於(yu) 充分表達自身意見建議;在協商結果上,不同視角、不同觀點的交叉碰撞推動協商討論走向深入,由此產(chan) 生更符合公共利益的協商結果,據此做出的重大決(jue) 策也就具備了更堅實的民意基礎。
在我國,人民群眾(zhong) 的需求始終是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涉及人民群眾(zhong) 利益的大量決(jue) 策和工作,主要發生在基層。我們(men) 黨(dang) 下大力氣發展基層協商民主,在基層群眾(zhong) 中廣泛開展類型多樣、範圍不一的協商活動。當前,各地從(cong) 自身實際出發,探索出民主懇談會(hui) 、村民議事會(hui) 、居民論壇、小區協商、業(ye) 主協商、村(居)民決(jue) 策聽證等豐(feng) 富多樣的協商形式。這些基層協商形式在訪民情、察民意、解民憂上發揮了獨特作用,推動人民群眾(zhong) 更廣泛的政治參與(yu) 和更有效的民意表達,在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jue) 人民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的。”我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始終圍繞和服務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聚焦人民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zhong) 的訴求和期待,不斷實現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高質量民主。
全過程人民民主消除了利益集團捕獲國家、少數人獨占改革發展成果的潛在風險。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從(cong) 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ti) 、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一方麵,黨(dang) 注重提高人大、政協中基層一線群眾(zhong) 的名額占比,積極發展多層次多渠道的民主協商,人民群眾(zhong) 的平等參與(yu) 權、表達權得到有效保障,政治參與(yu) 範圍的包容性、代表性進一步增強,避免了西方國家“國家權力被少數精英所把持”的虛偽(wei) 民主。另一方麵,我國建立健全了黨(dang) 的全麵領導的體(ti) 製機製,優(you) 化了黨(dang) 中央決(jue) 策議事協調機構,加強了黨(dang) 對重大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能夠嚴(yan) 防部門利益、地方利益以及資本的可能影響。
全過程人民民主可以避免議而不決(jue) 、決(jue) 而不行、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弊端。民主集中製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根本組織原則和領導製度,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優(you) 勢。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各國家機關(guan) 是一個(ge) 統一整體(ti) ,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協同,既充分發揚民主,又有效進行集中,能夠有效處理現代社會(hui) 條件下錯綜複雜的各項公共事務,最大限度保持整個(ge) 公共權力結構的整體(ti) 效能,更加充分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同時,我們(men) 黨(dang) 具有集中民意民智辦大事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既堅持向基層群眾(zhong) 廣泛征求意見建議,也注重向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學者和研究機構借智借力。這些都有助於(yu) 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凝聚社會(hui) 各方麵智慧,共同匯成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磅礴偉(wei) 力。
踏上新征程,我們(men) 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充分凝聚人民群眾(zhong) 的智慧和力量,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大力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我們(men) 要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jue) 心,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製度體(ti) 係,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cong) 各方麵、全方位為(wei) 人民當家作主提供有力保障。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4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