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孔子談“詩”說“文”及踐行

發布時間:2022-03-07 15:2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錢念孫(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

  孔子主要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記載反映其思想成果和人生風儀(yi) 的《論語》,不過是他和弟子日常言行的對話記錄。這部對中華文化浩瀚長河起到挖掘河床、疏浚河道作用的早期元典,雖然並非文學類著述,但它於(yu) 不經意間談“詩”說“文”的布局落子,卻如經天日月,不僅(jin) 強光聚焦文學源頭《詩經》,讓我們(men) 領略中華文學開場大戲的精妙絕倫(lun) ,而且從(cong) 遙遠高台為(wei) 中國文學巨大山脈的延伸和拓展,勾勒出基本走向的路線圖和綿延起伏的天際線。

  談“詩”

  孔子談“詩”的話,《論語》中載錄頗多,並非泛指文學體(ti) 裁意義(yi) 上的詩歌,而是特指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或曰《詩三百》,即後人所說的《詩經》。簡略說來,似可分兩(liang) 大類。

  一是談論《詩》的思想內(nei) 容。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為(wei) 政》);“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衛靈公》)等。孔子既從(cong) 總體(ti) 上肯定《詩》具有思想純正,有助道德教化的特點,又批評鄭聲淫猥,易引發小人邪念的現象,這就從(cong) 一正一反兩(liang) 個(ge) 方麵為(wei) 詩歌應有之思想內(nei) 涵劃出邊界。《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刪定《詩經》“取可施於(yu) 禮義(yi) 者”,正與(yu) “思無邪”要旨相吻合。他稱讚“《關(guan) 雎》樂(le) 而不淫,哀而不傷(shang) ”(《八佾》),同時表示“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luan) 雅樂(le) 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陽貨》),背後也是“思無邪”觀念的支撐。劉寶楠《論語正義(yi) 》解釋:孔子所以將“思無邪”作為(wei) 對《詩經》的總論性評價(jia) ,“論功頌德,止僻防邪,大抵皆歸於(yu) 正,於(yu) 此一句可以當之也”。

  二是談論《詩》的社會(hui) 作用。如“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xing) ,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yu) 鳥獸(shou) 草木之名”(《陽貨》);“不學詩,無以言”(《季氏》)等。這裏,孔子強調學詩的重要,認為(wei) 詩不僅(jin) 可以啟發想象力、擴大觀察麵、提升合群性、掌握表達怨刺的方法,而且近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遠可以為(wei) 事奉君主治國理政服務,並可以從(cong) 中認識和了解諸多鳥獸(shou) 草木以拓展知識麵。他之所以說“不學詩,無以言”,除了當時政治外交及禮儀(yi) 交往活動等,常借《詩經》中的詩句來表達意圖和傳(chuan) 遞情感外,還在於(yu) 學詩能夠啟發人的類比聯想,感悟新知。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le) ,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yun)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yu) ?”子曰:“賜也,始可與(yu) 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wei) 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yu) 言《詩》也。”(《八佾》)

  孔子與(yu) 弟子這兩(liang) 段“始可與(yu) 言《詩》”的著名對話,一方麵說明學習(xi) 要善於(yu) 由此及彼,舉(ju) 一反三,另一方麵也表明詩歌具有引譬援類,“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特性。恰如《文心雕龍·比興(xing) 》所言:“《詩》文弘奧,包韞六義(yi) ”,“比則畜憤以斥言,興(xing) 則環譬以記諷”。

  《論語》談“詩”,還涉及《詩經》的品類、具體(ti) 詩篇的評價(jia) 等諸多層麵,但最核心、影響最為(wei) 深遠的是上述論題。孔子探討這些問題而發表的意見,深入中國文學骨髓並一直為(wei) 人們(men) 津津樂(le) 道。後世議論很多的“文以載道”、“文以明道”及“詩教”說等等,都是站在自己時代的峰巒或土丘,對孔子登高一呼的山鳴穀應,盡管其中不乏異樣雜音。

  說“文”

  “文”在《論語》中使用頻繁,蘊有多義(yi) :既有指文獻及文獻上知識者,如“行有餘(yu) 力,則以學文”(《學而》)、“文,莫吾猶人也”(《述而》);又有作動詞用指文飾者,如“文之以禮樂(le) ”(《憲問》)、“小人之過必也文”(《子張》);還有指禮儀(yi) 文采者,如“鬱鬱乎文哉”(《八佾》)、“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等等。嚴(yan) 格說,孔子所說之“文”,與(yu) 今日所談“文學”遠非一事,但其涉及文與(yu) 質關(guan) 係的論述,對中國文學及文論浸潤至深。

  孔子提出的文質關(guan) 係,本是就君子禮儀(yi) 修身而言,認為(wei) 質樸多於(yu) 文采未免粗野,文采多於(yu) 質樸又未免虛飾,文采與(yu) 質樸配合恰當,才堪稱君子。曹丕《與(yu) 吳質書(shu) 》:“而偉(wei) 長獨懷文抱質,怡淡寡欲,有箕山之誌,可謂彬彬君子者矣”,就是以孔子見解評騭人物修養(yang) 的好例。這一觀點被引入文學理論,指積極的思想內(nei) 容與(yu) 精彩的藝術形式和諧統一,在中國曆代文論中一直占據難以撼動的主導地位。

  文與(yu) 質在理論上可以分開考察,但實際上兩(liang) 者水乳交融,無法離析。質(內(nei) 容)必然存在於(yu) 文(形式)之中,文(形式)也必須依賴於(yu) 一定質(內(nei) 容)而存在,無質之文或無文之質均無處尋覓。《論語·顏淵》雲(yun) :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wei) ?”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子貢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正是申述文與(yu) 質難以分開,猶如虎豹與(yu) 犬羊之皮,除去各自的毛發色彩及花紋就難以辨其異同。這段仍是關(guan) 於(yu) 君子修養(yang) 的討論,如越牆之花枝,引起文論大家劉勰的驚讚,其《文心雕龍·情采》雲(yun) :“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ti) 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

  孔子說“文”,還有一句名言不應遺珠。《左傳(chuan) ·襄公二十五年》載:“仲尼曰:《誌》有之:‘言以足誌,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誌?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孔子強調:言語表達情誌,文采修飾語言;辭語沒有文采,就無法流布四方。讀先秦諸子著作,突出印象是均十分注重文采,講究遣詞造句。有些人如莊子,雖然口頭說不要“文章”和“采色”(如他在《駢拇》篇說:“是故駢於(yu) 明者,亂(luan) 五色,淫文章,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而離朱是也),其實口是心非,或曰文過飾非,他的文章孜孜於(yu) 文采,可謂證據確鑿,即便施展“濠梁之辯”才華,也難以駁倒鐵一般的事實。

  踐行

  孔子是個(ge) 言行一致的人,他不僅(jin) 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強調“君子欲訥於(yu) 言而敏於(yu) 行”(《裏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論語》雖非孔子親(qin) 筆著述,但從(cong) 弟子記載其話語中,仍能明顯感到他是落實自己重視文采主張的力行者。《文心雕龍·征聖》稱讚他說:“夫子風采,溢於(yu) 格言”,“精理為(wei) 文,秀氣成采”,“然則聖人之雅麗(li) ,固銜華而佩實者也”。翻檢《論語》,“銜華而佩實”的嘉言星羅棋布,足證其言不虛。

  比喻作為(wei) 文學的常用修辭法,孔子一出手就技驚四方。“為(wei)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共之”(《為(wei) 政》),以“北辰”比“為(wei) 政以德”的統治者,以“眾(zhong) 星”比諸侯國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蘊豐(feng) 贍。“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寶貴時光,後者以鬆柏後凋景象喻人要經得起嚴(yan) 酷環境考驗,言簡意賅而啟人深思。“知者樂(le) 水,仁者樂(le) 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le) ,仁者壽”(《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靈動,想到智者敏銳聰慧,由山的沉穩安靜,想到仁者厚重不遷,設喻奇妙,表意雋永,且氣象博大。

  孔子擅於(yu) 比喻,也妙於(yu) 誇張。“朝聞道,夕可死也”(《裏仁》),不這樣誇飾,怎能凸顯他把“聞道”看得比性命還重要!“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這是以婉曲誇張法,將他在齊國癡迷韶樂(le) 而難以自拔的情景,傳(chuan) 達得惟妙惟肖而意蘊悠長。“不義(yi) 而富且貴,於(yu) 我如浮雲(yun) ”(《述而》),此處的“浮雲(yun) ”,既是比喻又是誇張,把他作為(wei) 百世聖哲“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的高尚情操和灑脫情懷,刻畫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孔子還長於(yu) 對偶。如“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裏仁》)、“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le) 之者”(《雍也》)、“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wei) 政》)等。這裏的第三句已不是簡單的比較對偶,而是對偶的層遞格;第四句從(cong) “民免而無恥”到“有恥且格”,既是對偶的層遞格,又在整體(ti) 內(nei) 涵上構成錯綜格,其修辭手法的嫻熟和高妙,令人歎服。

  相對於(yu) 上述顯在的文學表現,我更欣賞《論語》處處隱含或曰內(nei) 蘊的文學意味。請看似乎平淡無奇的開篇第一章:

  子曰:“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且不說將此段分行排列,頗有詩的形式和意韻,就看三句話皆以親(qin) 切的反問語氣出之,即為(wei) 有意無意地運用文學筆法,活畫出孔子作為(wei) 師長對弟子循循善誘的情狀。此段首言不僅(jin) 要勤學更要經常練習(xi) ,強調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歡迎各位遠來學習(xi) ,表達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處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不了解而鬧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諸己,和睦相處的君子之道。這段話音調委婉動聽,意蘊淳厚綿長,大有“始正而未奇,內(nei) 明而外潤,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文心雕龍·隱秀》)的神采。這三句話並非彼此獨立的教誨,而是氣脈相互連貫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壇開學典禮上的致辭或曰開場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不知方家以為(wei) 然否?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7日 13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