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強國 奏響高質量發展新樂章
【圓桌對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把握戰略主動,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
人才興(xing) ,則事業(ye) 興(xing) 。2022年剛剛進入第三個(ge) 月份,我國人才隊伍已交出一份喜人的成績單:“中國天眼”遙望星河更遠處,小麥抗白粉病育種研究取得突破……一曲人才發展與(yu) 民族複興(xing) 同頻共振的強國樂(le) 章,正在這個(ge) 萬(wan) 物萌發的春天奏響。
在實現中國夢“關(guan) 鍵一程”上,如何使人才引擎持續釋放出澎湃動力,讓高質量發展跑出新時代“加速度”?一起聽聽代表委員們(men) 的真知灼見。
嘉 賓
朱永新委員(全國政協副秘書(shu) 長、民進中央副主席)
邱 勇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
餘(yu) 興(xing) 安委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
主持人:光明日報記者 羅 旭
1.革除壁壘,營造成長環境
主持人:青年興(xing) 則國家興(xing) ,青年強則國家強。如何讓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朱永新: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各部門、各級領導不能隻將目光聚焦於(yu) “大師”和“頂尖人才”,而應把注意力放在千千萬(wan) 萬(wan) 沒有任何“帽子”的青年人才身上。
要為(wei) 青年人才營造機會(hui) 公平、規則公平、權利公平的成長環境。要在項目支持、職稱評定、個(ge) 人晉升等方麵進行改革,尊重科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鼓勵青年人才自由馳騁、大膽嚐試,為(wei) 他們(men) 創造更多曆練機會(hui) 。
邱勇:立足新時代,激勵廣大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砥礪前行,是十分現實而又緊迫的任務。必須把握戰略主動,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打破學科專(zhuan) 業(ye) 壁壘,積極營造開放包容的交流氛圍,充分支持青年人才大膽開展跨學科研究、前沿突破性研究、非共識性研究,敢闖“無人區”、敢啃“硬骨頭”,堅定創新自信,勇攀科學高峰。
立足“兩(liang) 個(ge) 大局”,對青年人才的思想引導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要發揮黨(dang) 管人才的政治優(you) 勢,加強對青年人才的思想引領,引導他們(men) 立鴻鵠之誌、行大鵬之舉(ju) ,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做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的生力軍(jun) 。
餘(yu) 興(xing) 安:青年科技人才是創新活動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青年階段是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如果給予青年更多機會(hui) ,加大培養(yang) 力度,勢必會(hui) 讓更多拔尖人才“冒出來”,為(wei) 科技強國建設輸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要在體(ti) 製機製、管理服務等方麵繼續創新突破,不斷革除束縛人才發展的壁壘,破除論資排輩的陳舊觀念,放手讓青年人才在重要領域和重要崗位上攻堅克難、施展才華,積極為(wei) 青年人才創造能夠充分施展才能並脫穎而出的發展平台。
2.釋放潛能,激發創新活力
主持人: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過程中,“破四唯”一直是科技界的焦點話題。“破四唯”到底難在哪裏?破了之後如何“立新規”?
邱勇:“四唯”的存在,很大原因是論文、職稱、學曆、獎項等指標易於(yu) 統計、方便比較。“四唯”就是學術上的懶政。
“破四唯”的同時,必須“立新規”。大學要高度重視學術評價(jia) 標準所體(ti) 現的價(jia) 值取向。清華大學在2019年發布了《關(guan) 於(yu) 完善學術評價(jia) 製度的若幹意見》,建立“重師德師風、重真才實學、重質量貢獻”的評價(jia) 導向。2020年以來,學校持續推進學術評價(jia) 製度改革,完善教師代表性成果的同行評議製度,不再把學術論文發表數量作為(wei) 學生申請學位的前提條件……這些改革措施,目的都是釋放人才創新潛能。
餘(yu) 興(xing) 安:係統解決(jue) “四唯”問題,需要在思想觀念、評價(jia) 管理、運行機製等方麵都走出“唯”的死胡同。要完善人才評價(jia) 和激勵機製,健全以成果為(wei) 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同時還要注重構建充分體(ti) 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jia) 值的收益分配機製。隻有不斷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才能使更多科研人員沉下心來、潛心向學、埋頭苦幹。
朱永新:不破除那些束縛人才活力的規定,青年科技人才就難以健康成長,科技界的急功近利現象就無法根除。
“破四唯”需要真正引入專(zhuan) 業(ye) 評價(jia) 、國外同行評價(jia) ,建立多主體(ti) 專(zhuan) 業(ye) 評價(jia) 體(ti) 係,推動評價(jia) 過程公開化、透明化,形成風清氣正的評價(jia) 生態,從(cong) 而係統、可持續、徹底地解決(jue) 問題。
3.長遠布局,實現原創突破
主持人: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破解“卡脖子”難題,在人才培養(yang) 上需要關(guan) 注哪些問題?
邱勇: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的實現,很大程度上靠創新、靠科技、靠人才。作為(wei) 培養(yang) 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jun) 和“卡脖子”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國家隊,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肩負著重要使命。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wei) 根本任務,主動發揮自身優(you) 勢、堅持開放創新,努力建成學術大師薈萃、優(you) 秀學者向往、青年才俊輩出的世界人才高地。清華大學將深入實施“強基計劃”,構築人才培養(yang) 特區,激勵優(you) 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研究,為(wei) 國家培養(yang) 一批學術思想活躍、具備國際視野、發展潛力巨大的基礎學科領域未來學術領軍(jun) 人才。
朱永新:中國麵臨(lin) 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沒搞清楚。要加強學科布局和體(ti) 係建設,全麵夯實基礎理論研究,補足冷門、薄弱學科短板,推動學科交叉融合。要加大對甘坐“冷板凳”、從(cong) 事基礎研究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員的政策支持力度,激勵大家心無旁騖地專(zhuan) 注科學研究,實現越來越多“從(cong) 0到1”的原創突破。
餘(yu) 興(xing) 安: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需要有一批專(zhuan) 業(ye) 技術過硬、富有進取精神的科技領軍(jun) 人才。在這方麵的人才培養(yang) 和人才布局,需要更具前瞻性和戰略性。“卡脖子”也分眼前的和未來的、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往往未來的、隱性潛在的“卡脖子”更具挑戰性和風險性。要抓住重要的、重大的問題,做長遠布局,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7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