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新時代的巾幗力量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新征程上,她們(men) 巾幗不讓須眉,發揚擔當和鬥爭(zheng) 精神,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用“幹一行愛一行”的執著,成就“鑽一行精一行”的精彩——布茹瑪汗·毛勒朵等10位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光榮入選2022年“最美巾幗奮鬥者”。她們(men) 的先進事跡彰顯建功新時代的巾幗力量,勾勒奮鬥女性的最美剪影。
熱愛祖國 對黨(dang) 忠誠
守護邊疆,播撒愛國種子——
在地處我國西部邊陲的新疆烏(wu) 恰縣吉根鄉(xiang) ,護邊員布茹瑪汗·毛勒朵用雙腳丈量祖國的邊境線。數十年來,她親(qin) 手在帕米爾高原刻下10多萬(wan) 塊“中國石”。
如今,布茹瑪汗的兒(er) 女們(men) 也成為(wei) 護邊員。“我們(men) 全家用腳步丈量祖國神聖領土的決(jue) 心不停,巡邊護邊的信念不改,心係祖國的愛國之情不變。”布茹瑪汗說。
赤誠報國,心係人民健康福祉——
“因為(wei) 我是中國人,祖國是我的根,我絕不能忘本……”每當被問到為(wei) 什麽(me) 選擇回國,李桓英總是這樣堅定地回答。
20世紀50年代,她謝絕世界衛生組織挽留回到祖國,將國外先進治療方法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使瘋狂肆虐數千年的麻風病可控、可治。2016年,李桓英榮獲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同年,95歲高齡的李桓英遞交了入黨(dang) 申請書(shu) 。
傳(chuan) 承紅色家風,賡續紅色血脈——
甘公榮是“將軍(jun) 農(nong) 民”甘祖昌和全國道德模範龔全珍的三女兒(er) 。幾十年來,她時刻謹記父輩“一心為(wei) 公,恪盡職守”的囑托,用實際行動傳(chuan) 承紅色家風。
她熱衷扶貧幫困,先後成立龔全珍工作室和龔全珍愛心救助基金會(hui) ,募集資金幫助貧困學生和困難群眾(zhong) ;她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為(wei) 全國各地的黨(dang) 員幹部授課,講述父輩艱苦奮鬥的故事……
立德樹人,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
家長口中的“秒回校長”,同行眼中的“種子校長”……每一個(ge) 親(qin) 切的稱呼,都如同一枚閃亮勳章,映照出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的育人初心。
她創建全國首個(ge) 小學生講解員社團,以情育人促進品德養(yang) 成,她利用信息技術與(yu) 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主張因材施教嗬護學生成長……吳蓉瑾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被稱為(wei) “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典範”。
攻堅克難 創新突破
時代召喚巾幗,奮鬥成就夢想。
“科研是長期的艱苦奮鬥,不是一時的光環、激情與(yu) 承諾。”對此,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胡海嵐深有體(ti) 會(hui) 。
2008年,在國外擁有獨立實驗室的胡海嵐回到祖國,扛起我國係統神經科學領域的大旗。
揭示個(ge) 體(ti) 參與(yu) 社會(hui) 競爭(zheng) 及“勝利者效應”的神經調控機製、創新單細胞活性雙標記技術……胡海嵐的付出,讓中國在該領域取得了一係列領先世界的研究成果。
她們(men) 的身影在科學征程上砥礪前行,唱出新時代中國女性的鏗鏘之歌。
2019年,第34屆國際超級計算大會(hui) 在德國法蘭(lan) 克福舉(ju) 行,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主任盧宇彤擔任大會(hui) 主席。
五代銀河、兩(liang) 代天河超算係統研製骨幹,代表團隊六次站上世界超算最高領獎台……盧宇彤的成績單,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的高精尖成果,更展示著中國女科學家的風采和擔當。
“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是國家戰略,也是我們(men) 一直在努力的目標。”盧宇彤曾說。
大國重器、尖端科技,她們(men) 為(wei) 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作為(wei) 軍(jun) 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科技領軍(jun) 人才培養(yang) 對象、“泰山學者”特聘教授,關(guan) 欣投身國防事業(ye) 20餘(yu) 年。
她的科研成果,為(wei) 國防教育、艦載航空兵戰鬥力生成和海軍(jun) 信息對抗裝備轉型作出突出貢獻,為(wei) 我軍(jun) 在海戰場裝上了先機製敵的“千裏眼”和“順風耳”。
紮根基層 艱苦奮鬥
“到祖國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
秉持這樣的信念,北京姑娘路生梅,紮根陝西榆林市佳縣人民醫院,一幹就是50多年。
為(wei) 了讓山溝溝裏的老鄉(xiang) 們(men) 及時看上病,她白天接診、晚上點著油燈自學,迅速成長為(wei) 全科醫生;她多次放棄返京機會(hui) ,為(wei) 落後的小縣城建起第一個(ge) 正規兒(er) 科;她給患者開幾毛幾分錢的小藥,巡診走遍小鎮鄉(xiang) 村;她自願“超期服役”,退休後拒絕高薪聘請,義(yi) 務接診患者超15萬(wan) 人次;麵對疫情,年逾古稀的她寫(xie) 下請戰書(shu) ,遞交1萬(wan) 元特殊黨(dang) 費……
路生梅說,畢生堅守隻為(wei) 兌(dui) 現誓言,“祖國哪裏需要我,我就到哪裏去”。
群眾(zhong) 心中,感念著她們(men) 的無私奉獻;脫貧路上,活躍著她們(men) 的奮鬥身影。
楊寧,這個(ge) “85後”大學生村官,放棄大城市就業(ye) 機會(hui) ,回到家鄉(xiang) 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拔掉窮根。
作為(wei) 廣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xiang) 江門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她的扶貧之路充滿艱辛,卻從(cong) 未被困難擋住腳步——悄悄賣掉婚房墊付種子肥料資金,創新“稻+鴨+魚”共作模式種植紫黑香糯,建設扶貧加工車間,成立“苗村倌”電商服務中心……依托原生態資源優(you) 勢,走產(chan) 業(ye) 發展道路,江門村舊貌換新顏。
“發展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要‘接地氣’。”蘭(lan) 州鑫源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建敏,帶領企業(ye) 積極助力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從(cong) 實施產(chan) 業(ye) 扶貧計劃,建設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園和生態循環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到成立田間學校,幫助農(nong) 戶變身技術能手;從(cong) 帶動開展規模化養(yang) 殖、種植,幫助婦女在家門口就業(ye) ,到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打造產(chan) 業(ye) 交叉融合的“現代農(nong) 業(ye) 第六產(chan) 業(ye) 園”……精準對接,深耕基層,她幫助農(nong) 民走上致富路。
“我們(men) 會(hui) 以更強烈的社會(hui) 責任感,與(yu) 群眾(zhong) 共享發展成果。”尹建敏說。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記者周瑋、史競男、齊琪)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7日 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