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攻克“世界罕見的難” 引漢濟渭秦嶺輸水隧洞全線貫通

發布時間:2022-03-07 15:51:00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引漢濟渭秦嶺輸水隧洞全線貫通 人類曆史上首次從(cong) 底部橫穿秦嶺

  攻克“世界罕見的難”

  隨著一台隧道硬岩掘進機旋轉的刀盤破岩壁而出,陝西引漢濟渭工程的關(guan) 鍵控製性工程——秦嶺輸水隧洞近日全線貫通。這是人類曆史上首次從(cong) 底部橫穿中國南北方分界線之一的秦嶺。

  鑿秦嶺,引清流。作為(wei) 國家重點水利工程的引漢濟渭工程建成後,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之水將北上穿過秦嶺,與(yu) 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牽手”,解關(guan) 中之“渴”,浸潤三秦大地。屆時,可滿足包括西安、鹹陽、渭南等城市在內(nei) 的21個(ge) 受水對象的生活及工業(ye) 用水,惠及1400多萬(wan) 人。

  那麽(me) ,引漢濟渭工程緣起為(wei) 何,又是如何建設的?橫穿秦嶺究竟有多難?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諸多世界性難題又是如何被一一攻克的?

  1 陝南“調”水、“解渴”關(guan) 中,引漢濟渭工程巨大

  年均調水規模可達15億(yi) 立方米,可滿足西安、鹹陽等21個(ge) 受水對象的用水,惠及1400多萬(wan) 人

  得知秦嶺輸水隧洞貫通,對水有著特殊感情的寇宗武老人十分激動。

  “打了10年左右能把這個(ge) 打通,太不容易了。”今年已經82歲高齡、曾擔任陝西省水資源管理辦公室主任的寇宗武說。

  水是生命之源。陝西地跨黃河、長江兩(liang) 大流域,但水資源分布卻極不均衡。秦嶺以南的陝南地區,水資源豐(feng) 盈,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七成多。秦嶺以北的關(guan) 中和陝北地區,沿線重點城市、重要工廠眾(zhong) 多,人口密集,但水資源匱乏,僅(jin) 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近三成。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陝西的缺水問題愈發嚴(yan) 重。

  分時段供水、家家戶戶水龍頭“上鎖”……夏季“水荒”成為(wei) 關(guan) 中地區很多人抹不去的記憶。

  “隻要一下雨,大家就通過各種方式收集雨水存起來。父親(qin) 還經常帶著我到離家很遠的地方找水。”1980年出生在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的叱先生告訴記者,他對小時候“找水”的經曆記憶猶新。

  解決(jue) 陝西“水危機”問題迫在眉睫。從(cong) 水資源豐(feng) 沛的陝南“調”水、“解渴”關(guan) 中的構想開始形成。

  經多方調研、論證並報請同意批準,被稱為(wei) 陝西版“南水北調”的引漢濟渭工程於(yu) 2012年開始實施。

  記者了解到,該工程分為(wei) 調水和輸配水兩(liang) 大部分。其中,調水工程由黃金峽水利樞紐、三河口水利樞紐和秦嶺輸水隧洞三部分組成;輸配水工程由黃池溝配水樞紐、輸水南北幹線及23條支線組成。

  根據設計,在黃金峽、三河口兩(liang) 大水利樞紐調節配合下,漢江之水經98.3公裏輸水隧洞穿越秦嶺,再經輸配水工程,優(you) 化配置給關(guan) 中、陝北地區。

  在位於(yu) 漢江幹流陝西省漢中市洋縣黃金峽鍋灘下遊2公裏處,就是黃金峽水利樞紐。這是引漢濟渭的龍頭水源工程。

  “年供水規模可達10億(yi) 立方米,設計揚程106.45米。”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第二工程公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執行總經理,黃金峽水利樞紐項目負責人任海平告訴記者,這個(ge) 水利樞紐擁有亞(ya) 洲綜合指標第一的泵站,“壩後泵站7台抽水機組,以每秒70立方米的抽水流量將水抽高106.45米後,送入輸水隧洞順流而下。預計今年年底可實現蓄水。”

  三河口水利樞紐,距離黃金峽水利樞紐約17公裏,是整個(ge) 調水工程的調節中樞,每年可實現自流供水5億(yi) 立方米。

  “目前,秦嶺輸水隧洞出口的黃池溝配水樞紐已開始主體(ti) 結構混凝土澆築,預計今年內(nei) 實現先期向西安市供水。”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引漢濟渭二期工程總體(ti) 勘察設計協調項目部設計總工程師李玉潔告訴記者,輸配水工程主要是通過幹、支線輸水工程的地埋管道或隧洞給各受水對象水廠供水。待引漢濟渭工程全部完工後,年均調水規模可達15億(yi) 立方米,惠及西安、鹹陽、渭南、楊淩4個(ge) 重點城市及沿渭河兩(liang) 岸的11個(ge) 縣城、5個(ge) 新城和1個(ge) 工業(ye) 園區,1400多萬(wan) 人,可有效改變關(guan) 中地區超采地下水、擠占生態水的狀況,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恢複渭河生態。

  2 岩爆湧水、斷層塌方,綜合施工難度世界罕見

  “幾乎世界上隧道施工的難題都能在這裏遇見”,施工人員作業(ye) 時必須頭戴鋼盔、身穿防彈衣

  秦嶺地質條件極為(wei) 複雜,從(cong) 底部橫穿,難度可謂空前絕後。

  作為(wei) 引漢濟渭工程的關(guan) 鍵控製性工程,秦嶺輸水隧洞全長98.3公裏,埋深1300至2012米,采用鑽爆法和TBM(全斷麵硬岩隧道掘進機)法聯合施工。其中,穿越秦嶺主脊(越嶺段)30多公裏,因地質構造複雜,分嶺南和嶺北,分別采用兩(liang) 台TBM相向而行,最終嚴(yan) 絲(si) 合縫地完成“會(hui) 師”,貫通隧洞。

  據介紹,整個(ge) 輸水隧洞穿越了3條區域性大斷裂、4條次一級斷層和33條一般斷層,涉及岩性20餘(yu) 種。麵對石英含量高達96%、抗壓強度高達300多兆帕的圍岩,即便是被稱為(wei) “掘進機之王”的TBM也有些“吃不消”。“刀頭如同在‘鋼板’上掘進,有時三四個(ge) 小時才能掘進1米。”據有關(guan) 工作人員介紹,超硬岩石致使TBM刀頭磨損量巨大,損壞刀頭至少有上萬(wan) 把。

  除此之外,施工過程中還麵臨(lin) 著高溫高濕、長距離、大埋深、高頻強岩爆、突湧水等一係列技術難題,“幾乎世界上隧道施工的難題都能在這裏遇見”,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評價(jia) “綜合施工難度世界罕見”。“非常驚訝的是所有這些地質災害它全占齊了,而且都非常嚴(yan) 重。”中國科學院院士、水利水電土木工程專(zhuan) 家陳祖煜說。

  “最難受的首先是高溫高濕的作業(ye) 環境。”已經堅守10年的中鐵十八局引漢濟渭工程項目經理宋偉(wei) 介紹,隧道內(nei) 作業(ye) 麵溫度常年在40℃左右,相對濕度則高達90%。用工人們(men) 的話說,“就像蒸桑拿,不動都會(hui) 汗流浹背”。

  “每個(ge) 班我都要喝五六斤水。”中鐵隧道集團引漢濟渭項目部機電副總工鄔宗清介紹說,這對於(yu) 他們(men) 而言已經習(xi) 以為(wei) 常。

  讓鄔宗清印象深刻的,還是2016年2月那場在嶺南TBM施工掌子麵(即作業(ye) 麵)發生的特大湧水。

  “地下水如同高壓水槍猛射,每天湧水高達4.6萬(wan) 立方米,是設計全隧洞最大湧水量的3.76倍,TBM被淹沒大半個(ge) ‘身子’,無法動彈。”據鄔宗清回憶,當時2000多人參與(yu) 抽水搶險,才避免了整個(ge) 設備電路損壞。

  此後,如何高效解決(jue) 5820米亞(ya) 洲最長斜井反坡隧洞抽水問題,成為(wei) 鄔宗清和徒弟們(men) 的研究重點。最終,他們(men) 成功研發出抽水自動化設備。

  岩爆也是施工過程中的一個(ge) “攔路虎”。回憶起時常發生的岩爆,嶺南TBM掘進班班長陽中倫(lun) 依然心有餘(yu) 悸:“就像炸彈一樣。我記得最強的一次,石頭彈射了20多米。”

  因此,除了要求施工人員作業(ye) 時必須頭戴鋼盔、身穿防彈衣外,建設管理者們(men) 還聯合有關(guan) 科研力量進行了一係列科研攻關(guan) ,創新采用激發極化法、三維地震波法等地質超前預報技術,最大限度降低岩爆、塌方、突湧水、有害氣體(ti) 等災害風險。

  據介紹,以微震監測為(wei) 重點的岩爆預測預警準確率高達85%以上。監測發現,秦嶺輸水隧洞開工建設以來,共發生4000餘(yu) 次岩爆,最大震級1.6級,但卻從(cong) 未發生一般及其以上安全事故。

  具備無人巡檢和自主導航等功能的水下機器人、創造超長距離施工通風的世界紀錄……科技助力下,一項項施工難題被攻克。

  3 廢水淨化、“天眼”監控,保護好秦嶺的綠水青山

  過壩魚道是為(wei) 了保證魚類回遊產(chan) 卵順暢,而魚類增殖站則是為(wei) 漢江流域水生物多樣性“培苗育種”

  引漢濟渭工程的實施必須要穿越秦嶺這一自然屏障。與(yu) 繞道秦嶺相比,從(cong) 秦嶺底部橫穿是距離最短、耗資最少的工程建設方案,對秦嶺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小。

  據曾參與(yu) 和主持引漢濟渭工程規劃設計的工程師介紹,目前這一方案是從(cong) 當年專(zhuan) 家組考察的近10條線路中選出來的。引漢濟渭工程途經朱鹮、天華山、黑河等多個(ge) 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規劃設計施工除了綜合考慮經濟等因素外,對秦嶺的生態保護也是重要方麵。

  黃金峽水利樞紐的過壩魚道、魚類增殖站等設計就是出於(yu) 生態保護的考量。

  據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魚類生物鏈的完整程度影響著生態平衡。過壩魚道是為(wei) 了保證魚類回遊產(chan) 卵順暢,而魚類增殖站則是為(wei) 漢江流域水生物多樣性“培苗育種”。

  去年9月,引漢濟渭三河口水庫首次舉(ju) 行魚類增殖放流活動,7個(ge) 品種、17.5萬(wan) 尾魚苗,就是由黃金峽魚類增殖站繁殖培育的。

  在施工過程中,建設管理者更是以具體(ti) 行動保護秦嶺的綠水青山。

  據了解,在隧洞施工過程中,會(hui) 產(chan) 生大量廢水、廢渣。對於(yu) 廢水,建設管理人員在各隧洞出口建設大型水質“淨化器”,通過“高效沉澱池+過濾池+活性炭處理”工藝,對廢水進行深度淨化,淨化後的水可達到地表Ⅱ類水質標準。“基本上就是達到我們(men) 飲用水的標準了。”西安市黑河水源地環境保護管理總站站長趙學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與(yu) 此同時,結合區域地理環境,在遠離保護區的地方建設渣場用來堆放廢渣。渣場使用完畢後,複墾改建成農(nong) 田。目前,已累計修建高標準農(nong) 田370畝(mu) 。

  在施工點位和隧洞洞口,還安著“天眼”。“通過手機、電腦可以遠程實時動態地查看施工現場環保措施落實情況。”據陝西省引漢濟渭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移民環保部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不僅(jin) 如此,“朱鹮無人機中隊”還不定時深入工區,通過無人機高空拍照、河道取水、光譜分析儀(yi) 現場分析等方式,突擊巡查環保措施落實情況。

  本報記者 王珍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