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優化“芯”人才培養路徑

發布時間:2022-03-07 15:5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名家看兩(liang) 會(hui) 】

  作者:潘雲(yun) 鶴(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原校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完善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讓各類人才潛心鑽研、盡展其能。

  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的發展,都依靠集成電路這個(ge) 硬件基礎。當前製約我國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發展的諸多問題中,核心是人才問題。

  集成電路行業(ye) 發展的國際競爭(zheng) 十分激烈。今年以來,世界各主要國家進一步加強在集成電路行業(ye) 的布局。美國計劃投向集成電路行業(ye) 約520億(yi) 美元撥款和補貼;歐盟委員會(hui) 公布《芯片法案》,將投入超過430億(yi) 歐元公共和私有資金,用於(yu) 支持芯片生產(chan) 、試點項目和初創企業(ye) 。日本政府為(wei) 吸引更多外部集成電路企業(ye) 在日本建設芯片廠,出台的扶持政策已經由國會(hui) 審議通過,預算總額為(wei) 6000億(yi) 日元。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務院先後發布若幹鼓勵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發展的政策通知,在財稅、投融資、研究開發、人才、知識產(chan) 權等方麵出台一係列政策,支撐行業(ye) 發展。在集成電路人才培育方麵,通過設置“集成電路科學與(yu) 工程”一級學科,加強建設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wei) 主體(ti) 、以科教融合為(wei) 主要路徑的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但對比歐美等主要發達國家,我國集成電路行業(ye) 發展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高層次人才不足。據《中國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人才白皮書(shu) (2019—2020年版)》測算,從(cong) 人才規模上看,到2022年前後,我國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全行業(ye) 人才需求將達到74.45萬(wan) 人左右,整體(ti) 人才缺口仍舊巨大;從(cong) 人才結構上看,當前我國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從(cong) 業(ye) 者本科學曆占比73.76%,碩士及以上學曆僅(jin) 占6.53%,有經驗的行業(ye) 專(zhuan) 家和應用技術研發人才更嚴(yan) 重不足,掌握產(chan) 業(ye) 鏈前沿核心技術的領軍(jun) 人才更是“一將難求”。

  未來,必須加快打造集成電路戰略的人才力量。為(wei) 加速實現我國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的科技自立自強,必須打造創新鏈、人才鏈、產(chan) 業(ye) 鏈深度交融的創新生態係統,發揮研究型大學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重要結合點作用,開展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綜合改革試點,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用好人才,打造新時代中國“芯”戰略。這就需要優(you) 化“芯”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路徑,探索實施戰略學科人才培育支撐計劃。“芯”產(chan) 業(ye) 實現攀登需要一個(ge) 生態的支持,不僅(jin) 需要“芯”工藝人才,還需要“芯”裝備、“芯”材料、“芯”應用等多方麵人才合作。產(chan) 學研聯手也必不可少,要健全貫通青年人才成長全周期、全生態的培養(yang) 支持體(ti) 係;推進高校與(yu) 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院所等聯合申報招生權和學位點,聯合培育研究生,完善以科研項目為(wei) 紐帶的聯合培育機製;充分發揮一流大學的高端人才集聚和國際科技交流與(yu) 合作的紐帶作用,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型國際科研合作平台。

  此外,還要完善高水平人才使用機製。鼓勵國家戰略人才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ye) 、跨體(ti) 製參與(yu) 和兼職,開展組織靈活的創新、創造和攻關(guan) 。賦予戰略人才決(jue) 定研究路線、機構設置、經費使用、團隊組建、知識產(chan) 權、國際交流等自主權。

  同時,努力健全多樣化人才成長生態。建立“以人為(wei) 本”的支持機製,倡導多技術方向並行布局、協同推進。營造寬鬆的科研氛圍,推行“大人才觀”,完善人才考核機製,包容探索失敗,不斷為(wei) 人才發展減壓鬆綁。構建適合人才成長與(yu) 潛能發揮的學術生態,營造和而不同的學術文化氛圍。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7日 05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