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讓“大象起舞”,中國如何應對數實融合“必答題”?

發布時間:2022-03-07 15:5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兩(liang) 會(hui) 觀察)讓“大象起舞”,中國如何應對數實融合“必答題”?

  中新社北京3月6日電 (記者夏賓)製造業(ye) 變“智”造業(ye) ,重工業(ye) 變“輕”工業(ye) ,數字技術正推實體(ti) 經濟靈活轉型,上演“大象起舞”。數實融合成為(wei) 近年來全國兩(liang) 會(hui) 熱點,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過去一年數字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加速融合,今年要促進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

  在柳鋼集團的冷軋廠,所有鋼卷都有一個(ge) 二維碼,入庫時隻需掃描就能形成信息流管控,代替了人工抄送和比對;深耕服裝行業(ye) 35年的魯泰集團搭上犀牛智造平台,將T恤、衛衣等品類的訂單生產(chan) 周期縮短一半以上,“柔性”供應能力提升;晶澳太陽能的生產(chan) 線出現故障不再靠人傳(chuan) 話,手機上的釘釘自動推送,係統“跑腿”精準找到維修工程師……這些,都是數字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後的“新生代”。

  今年年初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數字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取得顯著成效。

  麵對數實融合“必答題”,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的代表委員有哪些“錦囊”?

  融合要三思而後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家會(hui) 計學院院長秦榮生拋出一個(ge) 問題:“數字化轉型要為(wei) 了幹什麽(me) ?”在他看來,現在很多企業(ye) 響應政府號召向數字化轉型,但到底怎麽(me) 轉並不明確。“數實融合必須明確路徑方向,即融合發展應以滿足市場需求為(wei) 出發點。”

  秦榮生表示,工業(ye) 時代,企業(ye) 自己設計、生產(chan) 產(chan) 品推銷給顧客,數字經濟時代則要倒過來,先了解市場需求,以此來精準地設計和生產(chan) 產(chan) 品。

  此外,還應以降低成本為(wei) 數實融合的主要抓手。“數字化轉型要投入成本,但轉型是為(wei) 了降低成本,一定要算整個(ge) 轉型後經營生產(chan) 的‘大賬本’,如果成本降不下來,那融合的推動作用就會(hui) 大打折扣。”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hui) 副主任劉世錦指出,實體(ti) 經濟的數字化轉型要由消費到生產(chan) ,從(cong) 流通到製造。如果說消費和流通領域的數字化是序幕,那生產(chan) 領域的數字化才是大戲,才能實質性提升實體(ti) 經濟的質量、效率和可持續性。

  融合要核心技術支撐。在全球範圍內(nei) ,中國的數字經濟的確建立了一些優(you) 勢,尤其是涉及到應用層麵,但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所需的核心技術仍有待攻關(guan)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稱,數實融合要瞄準傳(chuan) 感器、量子信息、網絡通信、集成電路、關(guan) 鍵軟件、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新材料等戰略性前瞻性領域,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最終提高自主供給能力,提升產(chan) 業(ye) 鏈韌性和競爭(zheng) 力。

  全國人大代表、民盟江西省委會(hui) 副主委黃菊花也建議,要加大投入,整合5G、工業(ye) 互聯網、物聯網、科技創新等方麵的產(chan) 業(ye) 引導資金。

  融合要政策機製“護航”。傳(chuan) 統企業(ye) 邁向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並不平坦,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定力,在此過程中可能會(hui) 遇上更大的風險和挑戰。

  “這時就需要政策給予支持。”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hui) 副主席周延禮稱,特別是數字化投資需要金融支持,能否納入財稅政策支持範圍,也需要國家搭建相適應的政策框架來助力市場主體(ti) 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hui) 。

  政策助力外,仍要打破“壁壘”。作為(wei) 數字化轉型中最基本的要素,數據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仍有“隔閡”。黃菊花建議,建立數據開放共享安全管理製度,統籌規劃、集約化建設,消除技術壁壘,建好數據交換平台,讓不同部門的數據分類匯集、交換共享成為(wei) 大勢所趨和集體(ti) 共識,解決(jue) 數據孤島“絆腳石”。

  秦榮生則認為(wei) ,政府應鼓勵和支持市場主體(ti) 依法合規開展數據采集,聚焦數據的標注、清洗、脫敏、脫密、聚合、分析等環節,同時加快構建數據要素市場規則,培育市場主體(ti) 、完善治理體(ti) 係,促進數據要素市場流通。(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