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西方史學界關於年齡研究的新進展

發布時間:2022-03-07 16:3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梁躍天(江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

  長久以來,曆史學家並未忽視年齡作為(wei) 一種身份標識在曆史中所發揮的作用,但是,年齡本身成為(wei) 曆史研究的對象還相對較晚。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隨著史學研究的文化轉向,西方曆史研究者開始關(guan) 注童年、青少年、老年等年齡階段,到八九十年代出現一個(ge) 小高潮,兒(er) 童史研究異軍(jun) 突起,成為(wei) 西方社會(hui) 史研究中的顯學,老年史研究也隨著老齡化社會(hui) 的到來而逐漸受到重視。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教授、人口與(yu) 社會(hui) 結構史劍橋研究組發起人彼得·拉斯萊特在1995年的一次專(zhuan) 門討論老年與(yu) 老年人的學術會(hui) 議上指出,從(cong) 曆史中汲取有關(guan) 年齡與(yu) 衰老的“必要的知識”是麵向新世紀的時代課題。

  進入21世紀,以年齡為(wei) 專(zhuan) 門研究對象的論文集與(yu) 專(zhuan) 著開始大量湧現,有關(guan) 成年與(yu) 中年的曆史研究豐(feng) 富了既有的研究內(nei) 容。受到性別史研究的啟發,史學研究者主張把年齡當作獨立的曆史分析單元,成立專(zhuan) 業(ye) 研究組織,發行專(zhuan) 業(ye) 期刊。2001年兒(er) 童與(yu) 青年史協會(hui) 成立,這是一個(ge) 致力於(yu) 為(wei) 歐洲及英語世界的兒(er) 童史、青年史研究者提供交流活動的平台。2008年該協會(hui) 出版會(hui) 刊《童年與(yu) 青年史雜誌》,首卷以年齡與(yu) 曆史研究之關(guan) 係為(wei) 主題刊登了幾篇文章。得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曆史學教授史蒂文·明茲(zi) 發表《有關(guan) 年齡作為(wei) 一種曆史分析的範疇的思考》一文,他比較了年齡與(yu) 性別作為(wei) 曆史分析範疇的異同,認為(wei) 年齡的社會(hui) 功能更具複雜性,有必要成為(wei) 曆史學研究中一個(ge) 獨立的分支。

  西方史學界圍繞不同的年齡類型、年齡身份、年齡資格、年齡意識、年齡分層等方麵展開研究,大致可以分為(wei) 年齡階段研究與(yu) 時序年齡研究兩(liang) 個(ge) 領域。

  年齡階段,也稱人生軌跡或人生階段。年齡階段的分層可以大致說明一個(ge) 社會(hui) 的發達程度:在一個(ge) 生產(chan) 力相對落後、社會(hui) 組織結構相對簡單的社會(hui) 中,人們(men) 會(hui) 認為(wei) 其成員由兒(er) 童、成人和老人組成;在更為(wei) 發達的社會(hui) 中,可能會(hui) 細致區分出胚胎期、嬰兒(er) 期、幼兒(er) 期、兒(er) 童期、青少年前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年輕老人期、耄耋之年等。史學家把各個(ge) 年齡階段的區分看作是社會(hui) 建構的產(chan) 物,因而注重挖掘各年齡階段蘊含的社會(hui) 功能及其在社會(hui) 權力結構中的表現。

  人們(men) 對年齡階段的認知並不如人們(men) 所認為(wei) 的那樣清晰並得到廣泛認可。如《牛津英語詞典》中“青年”(youth)一詞的條目呈現的就是一種不確定的年齡意識。從(cong) 出版於(yu) 17世紀到19世紀的六條引文來看,“青年”的年齡邊界非常模糊,8歲到24歲之間似乎都可以看作是青年人,因此詞典編纂者給出如下釋義(yi) :“一般指孩童時期至成年之間,有時會(hui) 更早一些。”曆史學家善於(yu) 用比較的方法來打破人們(men) 對特定年齡階段的思維定式,也擅長從(cong) 功能的角度來說明進入和結束某個(ge) 年齡階段的功能性特征。例如,研究者發現,依賴性不是老年階段獨有的現象,而是所有年齡段的共同現象,體(ti) 現了各個(ge) 年齡段交往的“共同的合作”過程。因此,沒有理由把老年人的依賴性視作家庭與(yu) 社會(hui) 的負擔。又如,確定進入老年階段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從(cong) 曆史來看,人們(men) 判斷進入老年的標準有這樣一些方式:時序年齡大概確定在60~70歲之間;功能標準依據身體(ti) 健康狀況、疾病、勞動能力、對家庭與(yu) 社會(hui) 的依賴度等;文化標準依據行為(wei) 、外貌、裝扮等。進入老年的判斷依據也因性別、文化而有所差異。

  各年齡階段和標識性觀念的曆史,與(yu) 社會(hui) 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guan) 係也是研究重點。有的年齡階段隨著工業(ye) 化社會(hui) 的發展而出現新的意義(yi) ,按照史學家的說法,是工業(ye) 社會(hui) 的“發明”,例如青年、少年和中年。在中世紀的英國,“中年”一詞延續了亞(ya) 裏士多德以來的含義(yi) ,指“人生的全盛期”“一個(ge) 人完美的生命階段”。但是到了維多利亞(ya) 時期,工業(ye) 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的勞動市場歧視老年人,青睞更富活力的青年人,夾在青年與(yu) 老年之間的中年也就成為(wei) 所謂人生衰老階段的開端,充滿了人生減法的惆悵,中年危機意識也悄然興(xing) 起。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在使青年服從(cong) 生產(chan) 紀律的過程中,青年的反抗意識遽然而至。少年也重新進入社會(hui) 的視野,如何避免少年變成反抗力量的後備軍(jun) 成為(wei) 工業(ye) 社會(hui) 亟待應對的課題。對少年與(yu) 青年的界定及區分,因而也成為(wei) 社會(hui) 熱衷討論的話題。

  時序年齡研究多關(guan) 注年齡意識與(yu) 年齡分層的出現和發展。前者通過文化史的分析,把年齡意識的產(chan) 生與(yu) 發展看作是一種文化現象;後者關(guan) 注曆史中年齡分層的出現,研究者運用政治史、法律史、社會(hui) 史的研究方法,分析前工業(ye) 化社會(hui) 與(yu) 工業(ye) 化社會(hui) 如何依據年齡標準把社會(hui) 劃分為(wei) 不同的年齡群體(ti) 。

  從(cong) 近代早期到殖民時期,再到工業(ye) 化時期,時序年齡的重要性與(yu) 日俱增。近代早期是一個(ge) 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的出生日期或年齡的時代,時序年齡已經出現在司法和教會(hui) 材料中,它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個(ge) 人的實際年齡。國家和教會(hui) 有權依據需要“確定”某人的年齡,進而確定其是否擁有某項權利。年齡因而成為(wei) 國家和教會(hui) 宣示權威的手段。在殖民時期的美洲,殖民地政府有權要求年滿16歲的白人男子參與(yu) 民團服務,這一具有社會(hui) 政治意義(yi) 的年齡標準逐漸具有個(ge) 人與(yu) 家庭生活的意義(yi) 。時至今日,美國人視16歲為(wei) 男孩向男人轉變的年齡以及成為(wei) 社會(hui) 公民的重要標誌。曆史學家注意到,19世紀末,在教育、醫學工作者和社會(hui) 改革者的呼籲下,以年齡為(wei) 基礎的證明逐漸被人們(men) 所接受。這些年齡證明與(yu) 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guan) 。公共衛生的改革者主張政府進行出生登記、簽發出生證明,它們(men) 成為(wei) 強製性疫苗注射、購買(mai) 牛奶、義(yi) 務教育等活動的重要依據。到20世紀初,政府簽發的出生證明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這又讓人們(men) 相信年齡是其身份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年齡意識也得到加強。

  從(cong) 非正式的個(ge) 人年齡記錄到政府簽發出生證明,民眾(zhong) 的社會(hui) 和政治生活逐漸依據政府認可的時序年齡而組織起來,個(ge) 人生活被納入公共管理的範圍。年齡資格成為(wei) 各類活動的標準,婚姻、選舉(ju) 投票、駕駛、軍(jun) 隊服役、飲酒、就業(ye) 、退休、移民等無不與(yu) 特定的時序年齡有關(guan) 。研究者普遍同意,年齡意識與(yu) 年齡分層隨著工業(ye) 化社會(hui) 的形成與(yu) 發展而得到認同與(yu) 強化,使得時序年齡成為(wei) 社會(hui) 治理與(yu) 國家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體(ti) 現了福柯所謂的“生命政治”概念。時序年齡在社會(hui) 中逐漸得到重視與(yu) 應用的曆史過程就是一部人類社會(hui) 治理的發展史,這一曆史也成為(wei) 曆史學家理解國家、社會(hui) 和個(ge) 人之間互動關(guan) 係的重要渠道。

  在經曆了新社會(hui) 史、新文化史轉向後,西方史學家在年齡研究中融入性別史、種族史的研究方法以及生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因此他們(men) 的研究呈現出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綜合的傾(qing) 向。

  史學界關(guan) 於(yu) 年齡的研究,是一個(ge) 麵向既往的曆史過程,但其學術關(guan) 懷指向當下與(yu) 未來。在當今社會(hui) ,年齡愈發成為(wei) 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例如,社會(hui) 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從(cong) 全球來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在1950年是8%,在2000年為(wei) 10%,預測在2050年將達到21%。那麽(me) 延遲退休應該“如何延”“延多長”?還有“35歲現象”,即各類招聘都要求“年齡限35歲以下”的規定,是年齡用工歧視還是標誌“職業(ye) 倦怠”的生理拐點和社會(hui) 角色拐點疊加下的事實?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都需要史學家的積極參與(yu) 。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7日 14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