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反排木鼓舞:文化自信與傳承堅守

發布時間:2022-03-14 14:3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守望家園】

  作者:陳正府 陳海容(分別為(wei) 貴州財經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

  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的祭祀性民間舞蹈,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主要流傳(chuan) 於(yu) 有“天下苗族第一縣”之稱的貴州台江,是“多彩貴州”文化品牌中的標誌性文化符號。

  反排苗寨坐落在雷公山山脈南麓的一個(ge) 半山坡上,距縣城26公裏。村裏100%為(wei) 苗族人,總人口約2090人;有10個(ge) 村民組,共413戶。全村四麵環山,村後山有鬥牛場,節慶時村民在這裏鬥牛;不遠處的起鼓山,是舉(ju) 行祭祖儀(yi) 式的場所;離村子約一公裏處,有一個(ge) 岩石洞,裏麵存放著木鼓,一般不許外來人入洞參觀。

  1956年,由全國人大組織、著名人類學家吳澤霖帶領的“貴州湖南少數民族社會(hui) 曆史調查組”赴台江調查,該組成員、中央民族歌舞團的蘆笙演奏員餘(yu) 富文(丹寨縣排調鎮麻鳥苗寨人)入寨調查時發現了反排木鼓舞,認為(wei) 這一舞蹈藝術形式獨特。經他推薦後,當地政府組織參加國內(nei) 外展演,反排木鼓舞從(cong) 此走出深山,逐步走向世界。

  尋根 祭祀儀(yi) 式的文化記憶

  反排木鼓舞最早起源於(yu) 苗族的殺牛祭祖活動“吃鼓藏”(又稱“鼓藏節”),每13年舉(ju) 行一次。據反排村民介紹,苗族普遍認為(wei) 祖先由楓木而生,用楓木製作成鼓,敲擊它,就會(hui) 喚醒祖先的靈魂。反排的木鼓分為(wei) 兩(liang) 種,分別代表苗族男性始祖“薑央”和女性始祖“妹榜妹留”(即“蝴蝶媽媽”)。

  反排木鼓舞的起源,在反排及周邊地區傳(chuan) 說眾(zhong) 多。一個(ge) 比較普遍的版本是:很久很久以前,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本住在東(dong) 方,遭到其他部落的襲擊,整個(ge) 氏族幾乎滅亡。他的兒(er) 子勇耶古和女兒(er) 仰妮耶古雙雙遠逃,到了反排這個(ge) 地方,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們(men) 聽了蟬鳴就學蟬歌;看見蟲子在水中盤旋,也學著蟲子轉圈;看到蜜蜂飛舞,就學會(hui) 了蜜蜂的舞蹈。有一天,他們(men) 聽到啄木鳥啄擊一棵楓樹發出“篤-篤-篤”的聲音,節奏明快,清脆悅耳。他們(men) 循聲而去,發現這棵樹原來是空心的,敲擊它會(hui) 產(chan) 生共鳴的聲音。於(yu) 是他們(men) 將樹砍倒,剝皮後,兩(liang) 端蒙上牛皮,製作成一個(ge) 木鼓,作為(wei) 舞蹈時的打擊樂(le) 器。反排木鼓舞由此誕生。

  延續 從(cong) 民間文化到地方名片

  反排木鼓舞源起的背後有著豐(feng) 富的社會(hui) 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內(nei) 涵,它的動作語匯、舞蹈節律與(yu) 象征意義(yi) 都與(yu) 當地的生態環境、文化認知和族群曆史密不可分。過去,反排木鼓舞遵從(cong) 嚴(yan) 格的儀(yi) 式禁忌,隻出現在祭祀場合;現在,隨著文化生態的改變,反排木鼓舞早已突破了儀(yi) 式場景對它的限製,更多地承擔起今人賦予的“傳(chuan) 播文化”“打造地方名片”等功能。

  20世紀50年代中期,反排木鼓舞進京表演,之後多年間參與(yu) 不同地域、範圍的調演和展演多次,擴大了它的知名度;1986年,反排木鼓舞在貴陽參加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傳(chuan) 統體(ti) 育運動會(hui) 獲得讚譽,由此名聲大噪,逐漸由鄉(xiang) 間活生生的儀(yi) 式文化場景走向了世界,逐漸成為(wei) 貴州苗族的文化符號表征。

  對於(yu) 反排木鼓舞的保護,近年來黔東(dong) 南州和台江縣先後出台了保護條例和一係列措施,如:地方政府財政單獨劃撥保護經費;建立傳(chuan) 承人檔案,提供生活補貼;傳(chuan) 承人辦班授課,納入當地中小學鄉(xiang) 土課程;建立數據庫,不斷充實普查信息;每5年舉(ju) 辦一次全縣參與(yu) 的大型比賽活動等。這些措施可有效增強對反排木鼓舞的保護,提高苗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遺產(chan) 的認知度和自豪感。

  近年來,反排村及周邊村寨自發形成了多支民間木鼓舞表演隊,頻頻出現於(yu) 國內(nei) 的文化旅遊表演市場與(yu) 體(ti) 育舞蹈競賽活動。木鼓舞為(wei) 傳(chuan) 承人們(men) 帶來了民族文化的榮譽感和尊嚴(yan) 感,也帶來了收入,多種合力客觀上促進了反排木鼓舞的傳(chuan) 承和延續。2013年,反排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名錄,該村的苗族蘆笙製作技藝與(yu) 苗族多聲部情歌(國家級非遺)也成為(wei) 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代表性名片,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觀賞。

  這些名片、符號與(yu) 開發活動,為(wei) 當地人帶來了文化自信。以前他們(men) 認為(wei) 出自深山老林的“木鼓舞很土,拿不出手”,現在反排木鼓舞上了中央電視台“春晚”,進了高校課堂,參加了各種大賽,村民們(men) 的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發展 時代變遷催生文化再造

  回望反排木鼓舞的傳(chuan) 承發展曆程,它如今的藝術風格和傳(chuan) 承模式呈現出多元共生的局麵。

  目前,反排木鼓舞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呈現四種樣貌:一是反排村裏自行傳(chuan) 承的原生派;二是反排木鼓舞演出隊及周邊村寨演出隊“老帶新”的市場派;三是地方政府參與(yu) 主導和培養(yang) 的保護派;四是各舞蹈院校課堂提煉和改編的專(zhuan) 業(ye) 派。這些派別的表演風格和傳(chuan) 承方式都各有不同,都是對反排木鼓舞不同途徑的創造與(yu) 發展,體(ti) 現了民間舞蹈藝術的文化變遷與(yu) 文化再造。

  自1950年代被政府發掘並四處表演後,反排木鼓舞經曆了文化表演、文化商品和文化再造幾個(ge) 階段。反排木鼓舞由原來的祭祀儀(yi) 式,經過舞台化改編,成為(wei) 一種表演性舞蹈。從(cong) “民間”走向“舞台”,從(cong) “原生態”到“節目”,反排木鼓舞少了一份“煙火氣”、多了幾分“脂粉氣”。

  到了1990年代,隨著中國鄉(xiang) 村旅遊的興(xing) 起,反排木鼓舞逐漸演變為(wei) 一種文化商品,其傳(chuan) 承方式也發生了改變。以前,學習(xi) 者隻能在祭祀場合跟著村裏的老人模仿;現在,可以去舞蹈團、專(zhuan) 業(ye) 院校學,或者跟著影像資料學。學習(xi) 方式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舞蹈風格與(yu) 動作特征的變異。這對反排人的審美認知產(chan) 生了影響。村裏的老人們(men) 反饋:“他們(men) 到外邊跳舞,帶了些奇奇怪怪的動作回來。”

  是原汁原味地保護傳(chuan) 承,還是適應當代需求做一些改變、甚至再造?反排木鼓舞的困惑也是目前舞蹈類非遺傳(chuan) 承中麵臨(lin) 的共性問題。

   反思 “整體(ti) 性”保護尤為(wei) 重要

  反排村村民對木鼓舞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保持著難得的清醒。該項目的國家級傳(chuan) 承人萬(wan) 政文表示,反排木鼓舞變得普及和流行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些編排變味了,“比如,跳這個(ge) 砍柴舞的動作,每一步都要想著祖先的,跳起來才有勁”。

  確實,在反排木鼓舞的傳(chuan) 承推廣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誤區:依照所謂“推陳出新”“提煉元素”“去粗取精”“跟時代接軌”等方法和理念進行改編,對其原有文化內(nei) 涵、風格特征和舞蹈元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多樣性的破壞。在一些商業(ye) 化和市場化的場景下,其舞蹈內(nei) 容、形式、風格被改造,以適應商業(ye) 需求,喪(sang) 失了一些原有的藝術特征。

  反排木鼓舞的案例啟發我們(men) ,非遺的“整體(ti) 性”保護策略尤為(wei) 重要。“整體(ti) 性”保護,就是我們(men) 在保護與(yu) 開發過程中,要遵循和保持當地文化傳(chuan) 統、文化生態、文化認知、民族心理、審美情趣和核心元素的整體(ti) 性,運用專(zhuan) 業(ye) 的田野調查方法,對非遺的傳(chuan) 承生態、民眾(zhong) 認知、生活場景和本土價(jia) 值進行深度地挖掘和理解。在創新的過程中,一些技術和表現方式可變,但是文化內(nei) 涵、核心要素與(yu) 曆史積澱不能變。要防範因為(wei) 模仿、挪用、嫁接和跟風而造成整個(ge) 非遺文化係統和審美藝術的異化,失去自己的民族性、地方性和主體(ti) 性,變得更像別人而不再是自己,最終導致非遺價(jia) 值的流失和遺棄。

  (本文係貴州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規劃課題“藝術人類學視野下反排苗族木鼓舞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3日 12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