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90後”潮州木雕傳承人陳嘉:方寸之間演繹刀尖絕活

發布時間:2022-03-14 15:2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潮州3月13日電 題:“90後”潮州木雕傳(chuan) 承人陳嘉:方寸之間演繹刀尖絕活

  作者 孫秋霞

  在潮州廣濟橋非遺集市上,時常可以看到潮州木雕傳(chuan) 承人陳嘉一手執木錘,一手執刻刀,在她的巧手下,一塊木頭靈氣凸顯,簍裏簍外爬滿了“蝦”“蟹”,它們(men) 或相爭(zheng) 相鬥,或相依相偎。

  潮州木雕是中國四大木雕之一,尤以多層次的鏤通技法和金漆裝飾手法為(wei) 世所稱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其中,《龍蝦蟹簍》是潮州木雕常見的地方風物題材,寓意漁民喜獲豐(feng) 收,八方來財。不同手藝人創作的《龍蝦蟹簍》,各有千秋。

  作為(wei) 一名“90後”手藝人,陳嘉擅長將木雕製作成小擺件或生活用品。“我們(men) 女生相對喜歡一些精巧的東(dong) 西,有時候我會(hui) 把一些多餘(yu) 的木材做成人們(men) 生活中的必需品,想讓更多人去了解和接受潮州木雕。”陳嘉近日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說。

  從(cong) 小把木頭當玩具,14歲開始學習(xi) 木雕

  陳嘉出生於(yu) 木雕世家,爺爺陳舜羌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父親(qin) 陳培希是廣東(dong) 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在家庭的熏陶下,她14歲開始學習(xi) 木雕,目前已是一名技法精湛的手藝人。

  “我從(cong) 小就看爸媽做木雕,小時候的玩具也是這些木頭。還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我爸教我用木雕做了一個(ge) 小房子,當時這個(ge) 作品在我們(men) 年級排第一名,這是我第一次體(ti) 會(hui) 到木雕也能得到別人的認可,那時候對木頭產(chan) 生了比較濃厚的興(xing) 趣。”陳嘉說。

  學習(xi) 木雕要從(cong) 最基本的磨刀練起,陳嘉的手一不小心就會(hui) 被劃傷(shang) 。作為(wei) 一名女手藝人,她還要花更多時間鍛煉自己的手部力量,對她來說,最難的部分是雕刻粗胚,也就是先把一段木頭鑿出內(nei) 輪廓和外輪廓,由表及裏,層層深入,這往往需要很大的力氣。由於(yu) 長時間按壓刻刀,陳嘉的右手無名指已經明顯變形。

  “在學習(xi) 的過程中很多次想放棄,因為(wei) 一直受傷(shang) ,也很辛苦,我爸看著也心疼,勸我去找個(ge) 穩定的工作。但當我花了幾個(ge) 月時間製作出的第一件作品賣掉時,還是很有成就感的。既然痛都痛了,而且已經學會(hui) 了,就一直堅持下來。”陳嘉說。

  潮州木雕的特點是多層次鏤空,做的時候不僅(jin) 要想象下一層要做什麽(me) ,還要考慮到木雕的內(nei) 層,以達到層層相扣的效果。通常完成一件木雕作品,需要三十幾把刻刀和大小不一的木錘,有時還需用粉筆和鉛筆做一些記號。

  “《龍蝦蟹簍》作品中簍子裏的東(dong) 西是最難雕刻的,因為(wei) 外麵有一個(ge) 簍,比較難發揮,而且很繞刀。”陳嘉介紹,學木雕最主要的還是勤勞,有一定的耐心才能做下去。

  為(wei) 了使自己的作品看起來惟妙惟肖,陳嘉平時會(hui) 更加關(guan) 注生活中的細節。比如,在吃蝦蟹的時候,她會(hui) 邊吃邊觀察它們(men) 頭部的弧度和紋路,吃完常常會(hui) 把蝦蟹殼帶回家研究。

  “每個(ge) 《龍蝦蟹簍》作品中蝦蟹的動作是不一樣的,龍蝦腳和螃蟹的鉗子,最能展現出它們(men) 的形態,製作木雕的時候我會(hui) 更加注意這兩(liang) 個(ge) 地方。平時去大排檔我也會(hui) 觀察龍蝦行走的時候是哪一隻腳先往前。”陳嘉說。

  製作小型木雕作品,讓木雕走近年輕人

  過去,潮州木雕主要用於(yu) 裝飾建築、家具和祭祀器具。由於(yu) 現代居住環境的改變,加之傳(chuan) 統民俗日益淡化,潮州木雕的用武之地日漸減少。為(wei) 了讓木雕走近年輕人,陳嘉在題材、造型、用途等方麵均有所創新。

  在陳嘉的工作室,一個(ge) 手掌大小的《龍蝦蟹簍》看起來格外精巧,蝦蟹簍被雕刻得通透纖薄,與(yu) 周圍長達幾米的木雕作品形成鮮明對比。在陳嘉看來,木雕作品越小難度越大,因為(wei) 握在手上不好控製力度,也不好用刀。“像這件小的《龍蝦蟹簍》,我使用的是檀香木,它的硬度和我們(men) 平時用的香樟木是不同的,比較脆,力氣不好把握。尤其是在裏麵做鏤空的時候,難度是非常大的。”

  雖然製作小型木雕作品經常受傷(shang) ,但這絲(si) 毫不影響陳嘉的創作熱情。就拿長度隻有30厘米的《滿載而歸》來說,它的底座是用木頭做成的竹排,竹排上麵放了一隻蝦蟹簍,簍的四周和外麵有一些大大小小的蝦蟹,中間靠一根樹枝連接,且整件作品顏色深淺不一。

  “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於(yu) 我爸,他製作了一件較大尺寸的《滿載而歸》。我想把它做成一個(ge) 讓更多人能夠接受的尺寸和價(jia) 格,所以就做了一件比較小的作品。”陳嘉介紹,一段木頭的顏色很少是一致的,現在做木雕都保留了原木色,更能看出它的工藝和層次感。

  在題材和用途方麵,陳嘉也進行了不少擴展。比如,她用木頭雕刻了一些精美的梳子,還有一些小擺件如老虎和茶壺等,她的手機掛件“小葫蘆”也是自己雕刻的。在廣濟橋上的非遺集市中,來往的遊客看到這些木雕小擺件,不時前來詢問價(jia) 格,部分遊客會(hui) 買(mai) 一些回去當作紀念品。

  “現在的潮州木雕一般都是裝飾物,並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我覺得要讓更多人去了解和使用這些東(dong) 西,必須把它發展成必需品,這還需要非常長的一段時間。”陳嘉說。(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