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尚食》:“爽”劇不爽,套路化帶來精致的平庸
記者 童薇菁
600多道華夏珍饈、汲古複原的大明衣冠、精致考究的“曆史場景”……在傳(chuan) 統美學複興(xing) 的當下,近期上線的古裝劇《尚食》可謂集齊了一眾(zhong) 吸引當代年輕觀眾(zhong) 眼球的爆款元素。據貓眼數據統計,該劇累計播放量已突破12億(yi) ,達到連續15天網絡劇播放量日冠,可見,“高顏值”古裝劇依舊是視聽領域的熱門競品。
這與(yu) 人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愛息息相關(guan) 。作為(wei) 視覺繁麗(li) 的想象載體(ti) ,古裝劇滿足了今人回望古代生活,與(yu) 曆史文化展開對話的需求,“唐風宋雨”在熒屏愈吹愈盛。但另一方麵,頂級的服化道享受並不能讓這些類型作品“經得起細看”,形式大於(yu) 內(nei) 容、情節高度模式化的窠臼,讓部分古裝劇的藝術進階之路舉(ju) 步維艱。
“痛點、爽點、爆點”的創作路線圖並非萬(wan) 靈公式
一個(ge) 真實的曆史朝代、一個(ge) 相對冷門的類型題材、一個(ge) 虛構或半真半假的青春故事——近年來湧現的《風起洛陽》《玉樓春》《禦賜小仵作》等作品無不遵循此“三一模式”。“市場導向先行”讓其在創作之初,就盡可能地預判了潛在受眾(zhong) 。除非出現演員與(yu) 角色契合度太低、表演水平太差、有嚴(yan) 重曆史差錯而導致的“翻車”之外,這些作品基本能確保較“穩”的市場贏麵。但與(yu) 此同時,逐漸套路化的生產(chan) 也為(wei) 古裝劇帶來“精致的平庸”。
《尚食》的故事背景設置在大明永樂(le) 年間,女主角姚子衿入宮成為(wei) 尚食局的廚娘,從(cong) 此開始自己的“皇廚”奮鬥之路。她第一集就解決(jue) 了皇帝的飲食危機;兩(liang) 集獻出秘製配方,博得皇太孫密切關(guan) 注;三集協助姐妹脫險,巧做素食引得錦衣衛刮目相看。“做事業(ye) ”的同時,還要同皇太孫朱瞻基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雖然褪去了“爽劇”的浮華外衣,沒了“人若犯我必十倍奉還”的睚眥必報,但由《延禧攻略》同一班底打造的《尚食》,走的仍是“打怪”升級的宮廷勵誌女性路數。
另外,《尚食》中的女性角色設定刻意打破了過去宮廷劇中的“雌競”形象,不得不說,一定意義(yi) 上也是投觀眾(zhong) 之所好,展現當代女性的價(jia) 值觀。演員方麵亦不缺流量和話題度,許凱與(yu) 吳謹言繼《延禧攻略》之後再次“組CP”,為(wei) 作品帶來不少宣發上的優(you) 勢。不過“痛點、爽點、爆點”並非古裝劇敘事“萬(wan) 靈公式”,事實上,套路化創作更加暴露了編劇之初就埋下的種種短板。
走不出偶像劇橋段,又達不到曆史高度,讓作品經不起“細看、再看”
《尚食》在服化道等曆史考據方麵不可謂不用心。不少熟悉明史的網友“扒”出,《尚食》多處細節盡可能遵循史書(shu) 記載。劇中,朱瞻基見朱棣在朝堂上吃餅,且袖口不大幹淨。朱棣卻說:“朕身為(wei) 一國之君,富有四海,每天換十件衣服又怎樣。孝慈皇後一生儉(jian) 樸,身外之物也就不想了,舊衣服穿著舒服。”並還想借此讓大臣惜福。這一典故引自《明實錄》。作為(wei) 一部“古代美食番”,每一集擺上桌的珍饈也令人食指大動。劇中借一道以蒸鴿、鴿子蛋為(wei) 主料的“子母會(hui) ”,喚起朱棣對皇後的回憶,從(cong) 而使其想起母子深情,不再發難於(yu) 太子,借物喻事的戲劇表達,亦有可圈可點之處。
然而,走不出偶像劇橋段,又達不到曆史高度的問題,讓這部劇經不起“細看、再看”。華東(dong) 師範大學毛尖教授曾犀利地指出:“今天這些作品裏的皇帝似乎都成了頭號情種,動不動就‘我這個(ge) 皇帝不做了’‘我要陪你浪跡天涯’。”這一套路近年來被反複沿用,《尚食》亦未能幸免。
劇中,朱瞻基是麵無表情的霸道總裁,姚子衿是收斂鋒芒的傲嬌廚娘。男的非得把畢生的榮華富貴都用於(yu) 她身上,女的非得拚事業(ye) ,竭盡全力表現出獨立的一麵……當觀眾(zhong) 剛剛被某些場景喚起了曆史的熱血與(yu) 情節,又被偶像化的懸浮橋段激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各種偶像劇“戀愛腦”不由得令人頻頻搖頭。
近年來,古裝劇在從(cong) 曆史劇中分離出來之後,開創了一種新的想象性曆史的敘事方式,豐(feng) 富了電視劇的內(nei) 容和樣式,也適應了年輕人的觀賞趣味。文藝評論家李京盛曾經指出,一些高品質的古裝劇在虛構故事裏融入的曆史情結和表達的曆史鏡像都頗具精神意蘊,值得反複品味;但也有一些作品,從(cong) 內(nei) 容到形式都缺少了這種正向的創新力,一味地追求古今混搭,而不顧內(nei) 容與(yu) 情節的邏輯是否合理。其實,“古今混搭”亦不乏佳作誕生,如《琅琊榜》《長安十二時辰》等,創作的關(guan) 鍵還是要看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藝術高度,讓作品能夠真正激蕩起觀眾(zhong) 的情懷,而並非一味求“爽”地收割話題流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