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卡牌為何成為青少年“社交密碼”
光明日報記者 姚曉丹
放學後,剛上小學一年級的男孩貝貝興(xing) 奮地把他的文件夾夾在胳膊下,匆匆來到小區,等待陸續放學回家的小朋友。每走過來一個(ge) 小朋友,他都露出笑容,問:“換嗎?”然後打開文件夾,那是滿滿的一本“奧特曼卡牌”,有各種各樣的形態,有的是三維立體(ti) 的,有的是透明閃亮的,有的是五彩斑斕的;有各種各樣的“級別”,從(cong) “R”(英文單詞Rare,指稀有)到“SR”(英文單詞Super Rare,指超稀有)“SSR”(英文單詞Superior Super Rare,指特級超稀有)等應有盡有。很快,不少小朋友加入他的行列,大家互相談論著新出的卡牌,時而交換一張“同級別”的卡牌。
寒假結束後,小朋友們(men) 的壓歲錢充裕了起來,手裏卡牌的種類更多了。不少家長反映,卡牌甚至成為(wei) 孩子們(men) 社交的必備工具。“開始以為(wei) 這隻是普通的玩具,沒想到現在孩子越來越沉迷其中,除了買(mai) 卡牌,還要搞‘對戰’,在這方麵的花費越來越多。”北京市朝陽區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劉錫告訴記者自己的苦惱。
奧特曼卡牌有多受歡迎?記者發現,這些卡牌是日本某知名影視劇的文化衍生品,卡牌上印有這部影視劇中的英雄和怪獸(shou) 形象,並標注其武力值。2月27日,售賣卡牌的某公司剛剛攻城略地,在鄭州開設華北地區第二家旗艦店。在論壇上,一張“稀有”卡牌能被叫出上萬(wan) 元到數十萬(wan) 元的價(jia) 格,甚至有“專(zhuan) 家”出教學視頻,教家長學生通過“算法”買(mai) 到高級別卡牌。
一張如撲克牌大小的卡片為(wei) 何俘獲了眾(zhong) 多孩子的心?這種遊戲沉迷有解嗎?如何讓青少年有良好、健康的收集愛好?記者走訪了購買(mai) 、收集卡牌的群體(ti) 。
孩子:不斷購買(mai) 、不斷重複、不斷交換、不斷丟(diu) 棄
誰在買(mai) 卡牌?記者走進一家卡牌旗艦店,店員介紹,這裏有火影忍者、葉羅麗(li) 、小馬寶莉、哈利波特等知名IP卡牌銷售,但最火爆的還是奧特曼卡牌。這些卡牌的售價(jia) 從(cong) 幾元到上千元不等。家長反映,價(jia) 格越低的卡牌開出的“英雄”越少,幾乎都是怪獸(shou) 等“反麵人物”。店員也表示,價(jia) 格越高,英雄的級別、卡牌的級別、稀有卡牌的數量就越多。“最好的套裝是當年的新年限量版,我們(men) 出完就絕版了,很有收藏價(jia) 值。”店員小磊告訴記者,“現在市麵上數萬(wan) 元一張的卡牌都是當年我們(men) 的限量版。”
同時,限量版采取了會(hui) 員製的銷售模式,有一定購買(mai) 門檻。旗艦店會(hui) 給會(hui) 員發放購買(mai) 券,憑券購買(mai) 。店員表示,這是為(wei) 了保證卡牌的“稀缺性”。
限製購買(mai) ,勾起了孩子們(men) “買(mai) 到就是勝利”的勝負觀;與(yu) 此同時,這些卡牌在大量地重複印刷。一盒卡牌有30包,每包有8張卡,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一次購買(mai) 一盒。打開包裝,記者發現這240張卡裏充滿了重複的人物。由於(yu) 不能單獨購買(mai) 想要的卡牌,很多孩子當場拆開盒子後就扔掉了一部分卡牌,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旗艦店中放置有廢卡回收桶,專(zhuan) 門回收孩子丟(diu) 棄的嶄新卡牌。店員保證,由於(yu) 防疫衛生考慮,這些丟(diu) 掉的卡牌不會(hui) 重新包裝售賣。那麽(me) ,這些重複卡牌的命運是剛被售賣就被扔掉了。這也是不少孩子相互交換卡牌的主要原因。
商家設計了一些概率算法,而中小學生很難精確計算出如何買(mai) 到合適的卡牌,隻能不斷購買(mai) 、不斷重複、不斷交換、不斷丟(diu) 棄。
卡牌吸引青少年的原因還有一點,店員小磊告訴記者,卡牌分為(wei) 收藏型和對戰型兩(liang) 種。收藏型卡牌主要展示的是英雄人物的“級別”高低,對戰型則是從(cong) 虛擬走向現實,每盒對戰型卡牌都標注著“英雄對決(jue) ”的字樣,打開後有兩(liang) 包卡和一張“戰區地圖”組成,地圖上還密密麻麻印有對戰規則。店員解釋:“基本的原則就是‘比大小’,比英雄人物技能強弱。”旗艦店有十幾張對戰桌,店員告訴記者,每周會(hui) 有老師現場教學,每月還會(hui) 組織現場對戰,孩子們(men) 熱情很高。“大多數是男孩子,從(cong) 四五歲到十幾歲都有,幾乎場場爆滿。”
旗艦店內(nei) 滾動播放著由明星家庭代言的廣告,牆壁上有大大的光柱組成“你可以相信光”,還有英雄們(men) 的等身模型,非常吸引孩子們(men) 的眼球。
家長:從(cong) “不反對”到“有隱憂”
有多少孩子沉迷卡牌?記者隨機在某小學放學的時候做了一個(ge) 統計,三年級某班男生或多或少都在玩。“沒有人不玩,隻是沉浸程度不一樣。”跟班老師告訴記者。
然而,今天的中小學生家長,在自己是中小學生的時候,也曾經收集過大大小小的卡牌,有某幹脆麵的“水滸卡”、某品牌“三國卡”,甚至某些影視明星的周邊卡片。他們(men) 也曾彼此交換,也曾愛惜地小心收藏。因此,當今天的小學生沉迷卡牌的時候,不少家長對此心態“有些矛盾”。
“我心中又理解,又隱隱有些擔心。當年我也曾為(wei) 了‘水滸卡’買(mai) 過很多幹脆麵,為(wei) 了收集一張‘宋江’絞盡腦汁。但是今天,當孩子被卡牌緊緊綁定的時候,我覺得有些不對。我們(men) 當時隻是為(wei) 了集齊一整套卡片,今天的孩子小的時候集卡,大一點了會(hui) 參與(yu) 對戰,再長大還有Cosplay(角色扮演)等活動,這樣的‘用戶黏性’讓我對此很發愁。”北京市海澱區小學二年級家長李遠霞告訴記者。
李遠霞的矛盾來自兩(liang) 方麵,一方麵擔心孩子過度沉迷,另一方麵又擔心這是孩子中間的“亞(ya) 文化”,是屬於(yu) 他們(men) 的“交流密碼”,一旦“切斷”也許對孩子心理健康不利。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李遠霞的經曆代表了大多數家長的心情。由於(yu) 自己的童年經曆,剛開始,家長們(men) 對孩子集卡的態度都是“不反對”甚至“樂(le) 見其成”的,隻把卡牌當作一種普通的玩具或者是普通的收藏。他們(men) 和孩子一樣,並沒有做過深入的研究就“一頭紮了進去”,直到發現孩子的“黏性”越來越強,才如夢方醒。李遠霞介紹,她身邊的家長中,有人會(hui) 一氣之下剪碎孩子的卡牌、沒收孩子的卡牌,但是在孩子考出理想的成績後,又忍不住買(mai) 孩子最喜歡的卡牌作為(wei) 獎勵。
“每一盒卡牌背後都有‘合理消費,切勿沉迷’的字樣,但是它們(men) 的每一個(ge) 規則都精準地射中孩子的心,無論是社交屬性還是對戰屬性,都如此讓人沉迷,孩子們(men) 怎能不上癮呢?”李遠霞告訴記者。
老師:宜疏不宜堵
青島啟元學校專(zhuan) 職心理教師郭鳳告訴記者,兒(er) 童沉迷卡牌遊戲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商家有針對性的商業(ye) 銷售行為(wei) 滿足了兒(er) 童的心理發展需求,導致他們(men) 在麵對卡牌遊戲的時候防不勝防。其次,家長對孩子觀看的‘媒體(ti) ’內(nei) 容或使用的遊戲工具缺少了解和篩選,導致盲目‘入坑’。再次,一些家長沒有重視早期對孩子的高質量陪伴,沒有建立起健康的親(qin) 子關(guan) 係。最後,當家長發現卡牌遊戲對孩子的不利影響難以控製的時候,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讓兒(er) 童‘戒斷’,這容易導致親(qin) 子衝(chong) 突和兒(er) 童的逆反心理。”郭鳳說。
北京市海澱區某中學初一班主任教師李曉同樣認為(wei) ,這種集卡遊戲風靡的原因很多。“親(qin) 子關(guan) 係在一定程度上會(hui) 影響孩子是否沉迷於(yu) 某一種遊戲,但是產(chan) 生沉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和孩子們(men) 的年齡段、所在班級和學校的風氣都有關(guan) 係。”李曉告訴記者。
如何避免卡牌沉迷,讓孩子養(yang) 成健康的興(xing) 趣愛好,對一些不良的愛好有鑒別能力?郭鳳認為(wei) :“從(cong) 兒(er) 童成長的早期,家長就要注意對他們(men) 觀看的內(nei) 容和玩具遊戲進行篩選。數據顯示,5歲以下的兒(er) 童最喜歡色彩鮮豔的、劇情簡單直白的動畫作品。家長要做好篩選,避免一些簡單粗暴的情節成為(wei) 孩子早期的‘精神食糧’。同時,要重視親(qin) 子關(guan) 係的質量,越是玩一些創意性的玩具時,越要和孩子做好溝通,走進孩子的精神世界,讓他們(men) 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陪伴和關(guan) 注。此外,對孩子的消費行為(wei) 要建立規則意識。一些孩子的父母不讓他們(men) 玩卡牌,他們(men) 就偷偷讓爺爺奶奶買(mai) 卡牌。家長們(men) 可以通過家庭會(hui) 議的方式,讓每一個(ge) 家庭成員都談談自己對消費的看法,這樣久而久之,孩子的觀念也會(hui) 有變化,也會(hui) 建立起健康的消費觀念,對於(yu) 卡牌規則中重複浪費的部分產(chan) 生懷疑。當然,家長一旦發現和孩子在遊戲方麵的觀念有明顯衝(chong) 突,一定要停下來及時修複,不能一味地埋怨,更不能一刀切,宜疏不宜堵。”
李曉認為(wei) ,在處理“沉迷與(yu) 否”的過程中必然會(hui) 產(chan) 生矛盾,家長的原則是要“柔性處理”而不能“剛性處理”。“家長在教育培養(yang) 孩子的過程中要用巧勁兒(er) ,而不是使蠻力,否則就會(hui) 欲速則不達。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獨立性的增強,家長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無力感和挫敗感。”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希望在相關(guan) 法律法規上對這類遊戲設置相應準入製度。某“潮玩”公司法律顧問王晶告訴記者,目前除了購買(mai) 相應影視作品的製作版權外,在市場準入方麵沒有更多相關(guan) 規定。有老師提出,希望這類遊戲能參照網絡遊戲中針對兒(er) 童的相關(guan) 規定執行。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5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