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蘇頲:被貶益州,慧眼識李白

發布時間:2022-03-16 11:26:00來源: 華西都市報

  □許永強

  蜀地詩心

  唐玄宗開元九年(720年)春天,身為(wei) 禮部尚書(shu) 的蘇頲出任益州(今川西部分地區)大都督府長史。此次遠離宮廷,成就了蘇頲詩文的又一高峰。在蜀中,他創作的寫(xie) 景詠懷詩,純淨、流利,煥發出渾融的氣息,展示出一種昂揚的姿態,體(ti) 現了唐代詩歌由初及盛的氣度。在益州,蘇頲遇見了19歲的李白,並成為(wei) 其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導師。因有了蘇頲的賞識、鼓勵和指導,才有後來李白“仗劍去國,辭親(qin) 遠遊”,走出盆地,書(shu) 寫(xie) 大唐最華麗(li) 的篇章。

  

  燕許大手筆

  蘇頲一生經曆了高宗、武後、中宗、睿宗、玄宗五朝,襲父爵為(wei) 許國公,與(yu) 聞名於(yu) 時的燕國公張說齊名,並稱“燕許大手筆”。

  蘇頲天資聰明,千餘(yu) 字的文章讀過一遍,就能背誦。他從(cong) 小失去父親(qin) 的歡心,常常與(yu) 仆人生活在一起。晚上讀書(shu) ,沒有燈燭照明,他就到廄棚灶房,用爐膛裏的火光照明。曆經苦學,讓他文才出眾(zhong) ,文章雄厚有力。宰相張九齡稱讚其膽識過人,可謂文壇“雄帥”。

  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19歲的蘇頲進士及第,授烏(wu) 程(今浙江湖州南)縣尉,後一路擢升,與(yu) 父親(qin) 同在朝中掌管樞密,榮耀一時。唐玄宗登基後,蘇頲負責草擬詔書(shu) ,常常是脫口而出,斟酌恰當,負責抄寫(xie) 的書(shu) 吏多次懇求:“請您口述稍慢一些,我們(men) 記不過來。”宰相李嶠也說:“你文思泉湧,我趕不上。”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蘇頲升任宰相,與(yu) 博學多才、“唐朝四大賢相”之一的宋璟同知政事。宋璟為(wei) 人剛直,遇事果敢裁決(jue) ,往往不和蘇頲商議。但是蘇頲並不置氣,反而十分謙讓,宋璟感歎其“盡公不顧私”,二人因此結下莫逆之交。

  然而,這也導致了蘇頲罷相遷蜀。開元八年(720年)正月,宋璟和蘇頲一起奏疏朝廷嚴(yan) 懲惡錢。所謂惡錢,即民間私人鑄錢,這種錢輕重分量不一,擾亂(luan) 了正常的市場活動。這本是一件控製通貨膨脹的好事,但宋璟派到江淮區的監察禦史蕭隱之操之過急,強行攤派,要老百姓挨家挨戶交納一定數量的惡錢,激起民憤,觸怒皇上,最終導致二人被罷相,蘇頲被貶益州。

  離開長安之前,蘇頲和宋璟、鄭惟忠在自家小院飲酒話別。已到知天命之年的蘇頲把內(nei) 心的感傷(shang) 無奈寫(xie) 在院牆上:“歲窮惟益老,春至卻辭家。可惜東(dong) 園樹,無人也作花。”(《將赴益州題小園壁》)內(nei) 心的傷(shang) 感和無奈無處訴說,就像蕭瑟秋風中飄落的落葉:“北風吹白雲(yun) ,萬(wan) 裏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汾上驚秋》)

  

  慧眼識李白

  去京離家,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境,蘇頲途經廣元昭化入蜀,看到路途的險狀,心中鬱結愁苦心境宣泄而出:“三月鬆作花,春行日漸賒。竹障山鳥路,藤蔓野人家。透石飛梁下,尋雲(yun) 絕磴斜。此中誰與(yu) 樂(le) ,揮涕語年華。”(《經三泉路作詩》)“危途曉未分,驅馬傍江濆。滴滴泣花露,微微出岫雲(yun) 。鬆梢半吐月,蘿翳漸移曛。旅客腸應斷,吟猿更使聞。”用“重纊濡莫解,懸旌凍猶揭。下奔泥棧榰,上覯雲(yun) 梯設。搏頰羸馬頓,回眸惴人跌。憧憧往複還,心注思逾切。冉冉年將病,力困衰怠竭。”(《夜發三泉即事》)詩句折射出內(nei) 心的愁苦。

  蘇頲為(wei) 人寬厚,凡事不主張武力。當時,青海的一個(ge) 部落酋長苴院想入侵唐朝,派間諜到益州刺探被抓住。按慣例,先殺奸細,再上報朝廷請求出兵,但蘇頲放了奸細,讓其帶回一封信:毋得爾!僅(jin) 僅(jin) 3個(ge) 字,卻讓苴院羞悔不已,再也沒有動過入侵念頭。

  益州當時民生凋敝,百姓流亡,財政困難。蘇頲招募守邊士兵,開鹽井設冶爐,拿出盈餘(yu) 的錢購買(mai) 穀物,充實糧庫。前司馬皇甫恂出使蜀地,征用庫錢購買(mai) 織錦半臂、琵琶捍撥、玲瓏鞭,遭到蘇頲拒絕。有人說:“您身在遠地,不能違背皇上旨意。”蘇頲說:“聖明的皇上不會(hui) 因為(wei) 個(ge) 人的愛好而侵奪公家的利益,我可以因為(wei) 距離遠而丟(diu) 掉忠臣的節操嗎?”

  蘇頲善於(yu) 發現人才,獎掖後進。李白謁見蘇頲並得其獎掖和指點,是“詩仙”早年文學道路上的重要事件。當時弱冠之年的李白正在蜀中遊曆。他自幼就十分羨慕司馬相如,立誌作賦超過司馬相如。《大獵賦》序雲(yun) :“而相如子雲(yun) 競誇辭賦,曆代以為(wei) 文雄,莫敢詆訐。臣謂語其略,竊或褊其用心。”李白將此賦和即興(xing) 詩《春感》自薦給蘇頲。蘇頲看了李白的詩文後,當即設宴,親(qin) 自款待,誇獎他“天才英麗(li) ,下筆不休”,預言“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這樣一位聲名顯赫長輩的賞識和鼓勵,極大激勵了李白本有的雄心,並直接影響了他今後的人生道路。唐詩專(zhuan) 家詹鍈認為(wei) :“設太白不經蘇頲之賞識,或將終其身不出夔門,蟄居蜀地,度其豪奢生活而未必能以詩鳴。經頲之鼓勵,太白方自覺為(wei) 可造之才,而誌氣益加恢廓。”

  當年秋,蘇頲隨駕北巡,祭汾陰後土。開元十一年(723年)初夏,蘇頲再次入蜀,感慨雖然依戀朝廷和家室,但身不由己,還得向南入蜀:“懷印喜將歸,窺巢戀且依。自知棲不定,還欲向南飛。”(《題禮部尚書(shu) 廳後鵲》)

  

  詩耀盛唐氣

  蘇頲前後兩(liang) 次入蜀,留詩17首。這些詩歌脫離宮廷應製詩的模式化,創作上更加自由,情之所致,景之所至,情感上得到了解放,更多地體(ti) 現了愁苦的心緒和愛國的情懷,同時也展現蜀地山水風光的壯美,語言清新、風格剛健,顯露出盛唐詩歌的端倪。

  蘇頲第二次入蜀途經興(xing) 州(今陝西漢中)時,感歎路途艱辛,對被貶益州充滿了不滿:“旌節指巴岷,年年行且巡。暮來青嶂宿,朝去綠江春。魚貫梁緣馬,猿奔樹息人。邑祠猶是漢,溪道即名陳。舊史饒遷謫,恒情厭苦辛。寧知報恩者,天子一忠臣。”(《曉發興(xing) 州入陳平路》)到益州後,蘇頲的心態發生了變化,由“謁天子”作為(wei) 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轉為(wei) 應以更博大的政治情懷明確自己的身份職責和價(jia) 值定位。在成都望蜀台,蘇頲寫(xie) 下:“蜀王望蜀舊台前,九日分明見一川。北料鄉(xiang) 關(guan) 方自此,南辭城郭複依然。青鬆係馬攢岩畔,黃菊留人籍道邊。自昔登臨(lin) 湮滅盡,獨聞忠孝兩(liang) 能傳(chuan) 。”(《九月九日望蜀台》)的詩句。此時,蘇頲的“忠”已不再是鞍前馬後、娛賓遣興(xing) 的“謁”忠,而是負恩聽命、忠於(yu) 職守的“踐”忠,體(ti) 現出了詩人獨立的政治人格和健康的政治追求。

  蘇頲入蜀詩中,“興(xing) ”的語言已經出現並得到自覺運用。《曉發方騫驛》:“片陰常作雨,微照已生霓,鬢發愁氛換,心情險路迷。”蜀地奇特的自然氣候使詩人感到陌生、隔膜,詩人從(cong) 外表到內(nei) 心都產(chan) 生了很大的反應,加重了彷徨迷茫的心情。“方知向蜀者,偏識子規啼”,表達了詩人子規血啼般思念長安的心情。結構層層推進,情緒層層深入,物的描寫(xie) 為(wei) 情的流露做了很好的鋪墊。其次,蘇頲入蜀詩言辭簡約、意向集中、意蘊含蓄,透露出盛唐氣息。《山驛閑臥即事》:“息燕歸簷靜,飛花落院閑。不愁愁自著,誰道憶鄉(xiang) 關(guan) 。”以“息燕”“飛花”等物象為(wei) 依托,引出自身的悵然之情,簡約含蓄的對比手法表達了深婉的思鄉(xiang) 之情。

  武擔山位於(yu) 成都北較場,相傳(chuan) 是古蜀王開明王妃的墓塚(zhong) 。與(yu) 以往同題材詩作不一樣,蘇頲的《武擔山寺》運用佛教語匯,通過吟詠武擔山歌頌愛情的永恒不滅:“武擔獨蒼然,墳山下玉泉。鱉靈時共盡,龍女事同遷。鬆柏銜哀處,幡花種福田。詎知留鏡石,長與(yu) 法輪圓。”《贈彭州權別駕》:“雙流脈脈錦城開,追餞年年往複回。隻道歌謠迎半刺,徒聞禮數揖中台。黃鶯急囀春風盡,斑馬長嘶落景催。莫愴分飛岐路別,還當奏最掖垣來。”首句中疊詞“脈脈”,既是形容兩(liang) 江繞錦城,又是詩人綿遠深摯的送別之情。頷聯“隻道”與(yu) “徒聞”對舉(ju) ,一迎一揖,本以為(wei) 受到人們(men) 的夾道歡迎,卻隻聽說友人拜見中書(shu) 省的消息。黃鶯急切的鳴叫,斑馬的長嘶,以動寫(xie) 靜,情景交融,以擬人化寫(xie) 落日,離別似乎是落日催促的,烘托出不舍之情。

  開元十二年(724年),蘇頲離開成都返回長安,跟隨皇帝到泰山封禪,奉命撰寫(xie) 了世人讚歎的頌文《朝覲壇頌》。三年後,蘇頲病逝於(yu) 長安,終年五十八歲。唐玄宗在洛陽南門舉(ju) 哀,廢朝兩(liang) 日,追贈尚書(shu) 右丞相,賜諡文憲。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