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東西問丨周薇:黃河與“Yellow River”,地名翻譯為何關乎國家實力?

發布時間:2022-03-16 11:2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東(dong) 西問)周薇:黃河與(yu) “Yellow River”,地名翻譯為(wei) 何關(guan) 乎國家實力?

  中新社北京3月15日電 題:黃河與(yu) “Yellow River”,地名翻譯為(wei) 何關(guan) 乎國家實力?

  作者 周薇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歐洲學院副教授

  人類雖然生活在世界的不同地域,但周圍的事物大部分相似,感受也大多相通,這是翻譯得以存在的基礎。

  但由於(yu) 生存環境有別,曆史文化背景迥異,各地風物獨有之處,各族群認知之差別,均會(hui) 在語言上體(ti) 現出來。一種語言文化中存在的事物或概念,有時在另一種語言文化中並不存在,這又給翻譯帶來挑戰。

  “火鍋”一詞有幾種譯法?

  表示特定文化事物或概念的詞語,可稱之為(wei) “文化詞”。文化詞的翻譯,主要有兩(liang) 個(ge) 方向:音譯(按發音譯)和意譯(按意思譯),意譯又可分為(wei) 直譯(按字麵意思譯)和按指稱物譯(解釋描述文字所指對應物)。比如,中國的“火鍋”,音譯是huoguo,直譯是hot pot,按指稱物譯是Chinese fondue(fondue源自法語,是一種瑞士的烹飪方法,需要一個(ge) 持續加熱的鍋,用切成小塊的食材蘸著鍋裏融化的奶酪食用)。這三種譯法較為(wei) 常見,當然還有其他翻譯方式,如音譯時按英語發音轉寫(xie) 是hwor-gwor,按字麵意思可譯為(wei) fire stew,按指稱物譯甚至可以將“火鍋”這一事物進一步解釋描述。

  三種譯法各有優(you) 劣。音譯較為(wei) 便捷和統一,但意思傳(chuan) 達不甚明確;直譯比較有趣,但對應的具體(ti) 事物不夠明確,有時甚至會(hui) 引起歧義(yi) 。因此,這兩(liang) 種譯法都需要與(yu) 圖片、實物或上下文對應,才能讓國外讀者明白指稱對象。按指稱物譯則選用國外讀者熟知事物或直接描述出對應物,最易被理解,但有時不完全準確,且對應物的原名稱也丟(diu) 失了。

  地名翻譯為(wei) 何關(guan) 乎一國主權?

  地名跟文化詞類似,對應中國特有的地點,往往也包含豐(feng) 富的文化信息。對於(yu) 漢語地名外譯,使用漢語拚音進行音譯是主要方法。這是譯者介入最少的翻譯方法,因此相對客觀,也容易統一,同時更符合表音文字的語用習(xi) 慣,在文本中不會(hui) 影響行文。此外,音譯地名回譯成漢語時歧義(yi) 較少,讀者比較容易通過譯名回譯。

  需要說明的是,地名與(yu) 文化詞的最大不同,在於(yu) 它關(guan) 係到一國主權。因此,地名翻譯應堅持使用中國的漢語拚音方案。近代曆史上,中國一度使用西方為(wei) 漢語創立的拚音,如威妥瑪式拚音、郵政式拚音,直到1979年聯合國秘書(shu) 處發出通知,采用漢語拚音作為(wei) 拉丁字母文字轉寫(xie) 中國人名和地名的標準。

  2021年4月1日,第34屆北京圖書(shu) 訂貨會(hui) 商務印書(shu) 館展區內(nei) 展示的《新華字典》漢英雙語版。作為(wei) 新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新華字典》在本屆圖書(shu) 訂貨會(hui) 上以漢英雙解的形式全新麵世,擔當起國際語言文化交流新使命。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一直以來,漢語拚音在漢字認讀教育上起到很大作用,但並未在對外交流的場合被大力推廣,如許多中國人在與(yu) 外國人交流時,會(hui) 給自己取個(ge) 與(yu) 本名毫不相幹的外國名。其實,向世界推廣漢語和漢語拚音,不妨從(cong) 名字和地名做起,在對外交流中用漢語拚音多刷刷存在感,將其慢慢介紹和普及給外國人。

  地名翻譯如何“望文生義(yi) ”?

  許多地名在行文中的作用僅(jin) 是指出處所,所以音譯一般能達到最基本的交流目的。但事實上,地名命名之初都有一定意義(yi) ,隻不過很多西文書(shu) 寫(xie) 符號都是表音符號,隨著發音變化,地名的意義(yi) 慢慢變得不為(wei) 人知。而漢字在這方麵有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很多漢語地名都可以“望文生義(yi) ”,所以將地名的意思翻譯出來,也是一個(ge) 選擇。

  意譯地名最大的好處是形象,會(hui) 給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如,“黃河”的譯名Yellow River肯定比Huanghe更讓人印象深刻。漢語中的許多地名,隻見其名就能讓人聯想到它們(men) 的來曆,尤其是一些景點名稱。翻譯出這些地名的內(nei) 涵,無疑會(hui) 增添其魅力,也能體(ti) 現出漢字的特點。

  比起音譯詞,意譯詞會(hui) 更長一些,至少由兩(liang) 個(ge) 以上實詞構成,這並不符合西文表達地名的習(xi) 慣,用在文本中有時會(hui) 顯得喧賓奪主。此外,意譯的地名也易造成回譯困難,比如,Black River可能是“黑河”,也可能是“烏(wu) 江”。為(wei) 解決(jue) 這一問題,常用的地名、意譯詞較長的地名可跟音譯詞一同出現,這樣既能表達出地名的涵義(yi) ,在反複出現時也能直接使用簡潔的音譯詞。

  此外,能否用指稱物的譯法對地名進行翻譯呢?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也確實有。比如中國的珠穆朗瑪峰,1856年被英國人測量後命名為(wei) Everest(取自當時測繪局一官員名字),中國的釣魚島也在19世紀末被英國人測量後命名為(wei) Pinnacle Islands(因其形似房屋尖頂)。上文說過,地名通常與(yu) 一國主權相關(guan) ,若不使用主權國的命名,顯然對地名所屬國不夠尊重。而上述地區之所以能夠被他國命名,也反映出當時中國國力羸弱,這在今天的中國是不可能發生的。

  如何讓中國地名更“知名”?

  地名外譯既是語言範疇問題,也關(guan) 係到國家實力和國家對外話語權。從(cong) 中國角度出發,當然是直接使用專(zhuan) 名原本的樣子——漢字,最能原汁原味傳(chuan) 達中國地名的內(nei) 涵,但在目前全球拉丁字母文字較為(wei) 普及的情況下,實現難度較大。目前,音譯的地名更符合拉丁字母文字的行文和認知習(xi) 慣,可先通過使用漢語拚音,幫助中國漢語拚音方案“走出去”。但就像中國人已習(xi) 慣西方冗長又毫無意義(yi) 的人名、地名,今天中國也應讓西方人逐漸熟悉中國式的名字,通過譯出地名漢字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讓西方人了解中國地名、漢語的特點,這也應是中國的外語使用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最後,一個(ge) 名字能被長久銘記,可能並不僅(jin) 僅(jin) 因為(wei) 名字本身的音和意,更多的是其對應的人和地的故事。所以一個(ge) 地名想要“知名”,更重要的是當地故事的傳(chuan) 播,需要在文化宣傳(chuan) 和傳(chuan) 播上多做工作。(完)

  作者簡介:

  周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歐洲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法語語言文學博士。留法多年,先後在法國亞(ya) 眠大學、巴黎第三大學學習(xi) 並獲得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翻譯與(yu) 跨文化交際。主持國家社科項目、北京市項目以及多個(ge) 學校科研項目和教改項目,出版專(zhuan) 著《地名的秘密:漢語地名外譯研究》。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