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過年的畫》:傳統藝術實現當代價值

發布時間:2022-03-16 15:4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時統宇(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新聞與(yu) 傳(chuan) 播研究所研究員)

  美術經典創造性轉換為(wei) 電視節目的優(you) 質資源,這是近年來電視創新創優(you) 的一大亮點。從(cong) “無聲詩裏頌千秋”的《美術經典中的黨(dang) 史》,到虎年春晚取材自宋代國畫傳(chuan) 世之作《千裏江山圖》的舞蹈《隻此青綠》,美術賦能創作,讓電視人的格局和情懷不斷拓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祖光紀錄片創作團隊適時地推出了五集紀錄片《過年的畫》。該片聚焦“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年畫——楊柳青木版年畫,講述了年畫背後人的故事。

  《過年的畫》沒有平鋪直敘年畫的前世今生,而是濃墨重彩於(yu) 投身和獻身年畫的行業(ye) 大家。片中,首先向我們(men) 走來的就是兩(liang) 位泰鬥式的人物,中國民間美術史大家王樹村和蘇聯漢學大家阿列克謝耶夫。人生86年,75部皇皇著作。而其中24部,是王樹村身患肺癌晚期的6年間完成的。王樹村不僅(jin) 是審美的守望者,更是藝術的堅守者。《過年的畫》用王樹村這個(ge) 開場人物,一上來就緊緊抓住了我們(men) 。阿列克謝耶夫稱得上傳(chuan) 奇,說他是誤打誤撞碰上了楊柳青並不為(wei) 過。當他去世多年以後,中蘇聯合出版了他收藏的200多幅木版年畫《蘇聯藏中國民間年畫珍品集》,這中間的機緣巧合仿佛是在闡釋博大精深的哲學原理:遇見楊柳青年畫是偶然,但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是必然。

  作為(wei) 對使命擔當的正麵呼應,《過年的畫》的結尾處,另一位在楊柳青年畫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起了至關(guan) 重要作用的人物閃亮登場——原天津文化局局長張映雪。這位曾在延安魯藝專(zhuan) 攻木刻版畫的老八路,稱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年畫專(zhuan) 家。正是他這種獨特的經曆,使得傳(chuan) 統藝術的生命價(jia) 值有了別樣的魅力。從(cong) 新中國成立時他第一眼看到楊柳青的百廢待興(xing) ,到經濟困難時期仍然力主建立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六十年心願如一。而博物館建成之時,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這是一個(ge) 讓人淚目的動人故事,穿過歲月的陰晴圓缺,愛和信任終成信念和信仰。在張映雪這個(ge) 老共產(chan) 黨(dang) 員身上,我們(men) 看到了傳(chuan) 統藝術生命價(jia) 值中最給力的東(dong) 西: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

  年畫不僅(jin) 僅(jin) 是過年的畫,也不僅(jin) 僅(jin) 是梁山好漢、三國演義(yi) 、竹林七賢等曆史掌故的臨(lin) 摹,傳(chuan) 統藝術生命力的關(guan) 鍵是與(yu) 當代人的緊密勾連。於(yu) 是,《過年的畫》走來了以楊柳青年畫為(wei) 研究方向的博士,走來了年畫世家的收藏者,走來了功力不減當年的老畫家,甚至還有極具網絡時代特征的穿越機發燒友……年輕的博士當然有對今天年畫市場的擔心,年逾古稀的收藏者當然有對混亂(luan) 年代毀掉年畫刻板的追悔,老畫家也難免有對接班人的焦慮,發燒友微妙的心理變化,京劇大師的精益求精……坊間各色人等雖懷著不同的心情,但他們(men) 的共同信念很明確,很堅定:與(yu) 年畫結緣可以人生出彩,能夠夢想成真。擇一業(ye) ,成一事,終一生,這是曆史,更是人生。決(jue) 定一個(ge) 古老行業(ye) 榮辱興(xing) 衰的關(guan) 鍵不是資本和市場,而是信念和信仰。這才是《過年的畫》最具社會(hui) 學意義(yi) 的深刻啟示。

  當《過年的畫》進入“畫裏新風”和“老城味道”時,傳(chuan) 統藝術的生命價(jia) 值開始了與(yu) 時俱進的當下呈現——時代的風雲(yun) 變幻與(yu) 行業(ye) 的榮辱興(xing) 衰。楊柳青木版年畫與(yu) 近代中國,共同經曆過的那個(ge) 驚恐與(yu) 磨難、覺醒與(yu) 變革的漫漫長空,那是中國人曆經戰爭(zheng) 與(yu) 屈辱,裂變與(yu) 重生的集體(ti) 記憶。而百年年畫從(cong) 石印年畫取代了木版年畫,到膠印年畫取代了石印年畫,直到今天的電腦印刷,一個(ge) 行業(ye) 的潮起潮落感受最深的莫過於(yu) 業(ye) 內(nei) 人士。當最後一集《年畫回家》裏天津楊柳青畫社第一代員工向我們(men) 走來時,一種巨大的曆史感撲麵而來——“國運盛,年畫興(xing) ”。年畫的命運伴隨著共和國的風雨兼程。今天,大時代中的小人物,所有的眷顧和驚喜,首先應該感謝這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我們(men) 和祖國共成長,年畫的製作者們(men) 是這樣,你和我也是如此。

  一幅畫,一座城,一方水土一方人,文脈的背後是人脈的生生不息,是血脈的骨肉相連。從(cong) 《五大道》到《有個(ge) 學校叫南開》再到《過年的畫》,祖光紀錄片創作團隊,一筆一畫地把百年天津的演進輪廓,勾勒得越來越清晰。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6日 15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