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小眾詩詞文化不斷破圈有何奧秘

發布時間:2022-03-16 15:39:00來源: 解放日報

  作者:鍾菡  

  “詩詞對我來說,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想讓更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關(guan) 注、喜愛詩詞文化。”來自鐵道警察學院的大三學生薑震說。在3月14日的央視《2022中國詩詞大會(hui) 》總決(jue) 賽中,他奪下總冠軍(jun) 。

  已經邁入第七季的《中國詩詞大會(hui) 》不斷突破創新,也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成為(wei) 像薑震一樣的詩詞愛好者。以當代年輕人喜聞樂(le) 見的方式,讓小眾(zhong) 詩詞文化不斷破圈,這檔老牌文化綜藝節目背後有何奧秘?

  讓詩詞和時代契合

  《2022中國詩詞大會(hui) 》有哪些亮點?在評委康震看來,最大的亮點就是提煉了若幹關(guan) 鍵詞,這些詞是在年輕人當中、在社會(hui) 上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熱詞,同時又能代表這個(ge) 時代的新風尚、新風貌。《2022中國詩詞大會(hui) 》圍繞“江山”“少年”“燃”“遇見”“稻香”“韻”“天地”“味道”“颯”“出發”十大關(guan) 鍵詞,讓詩詞成為(wei) 折射時代風貌的鏡子。

  製片人、總導演顏芳介紹,十大關(guan) 鍵詞的選出經過長時間的策劃研討,“我們(men) 都覺得詩詞大會(hui) 走到今天,如何能跟生活接壤,必須產(chan) 生一個(ge) 新的方法,因此想到用關(guan) 鍵詞的概念來串聯十集的主題,也希望大家在看到這樣的主題時,能夠想到自己,比如說我人生當中最‘燃’的時刻是什麽(me) 。”

  最近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比賽中,體(ti) 育解說中也常常援引古詩詞,在不少人看來,這也和《中國詩詞大會(hui) 》的帶動有一定關(guan) 係。康震認為(wei) ,這說明當下人們(men) 願意用詩詞作為(wei) 日常的表達,作為(wei) 對事物最美的描繪。“古典詩詞確實在當代生活中蘇醒了,它成為(wei) 我們(men) 日常生活的一個(ge) 言語方式。人們(men) 會(hui) 情不自禁地用詩歌的方式、語言來解說選手的動作。”

  《2022中國詩詞大會(hui) 》節目中還出現了小劇場,由演員扮演千年前的古人,在舞台上展示詩歌的場景。用這種方式拉近古與(yu) 今,溝通過去與(yu) 現在,產(chan) 生一種親(qin) 近感。

  詩詞文化在“擴群”

  《2017中國詩詞大會(hui) 》第二季帶來的詩詞熱,尤其是武亦姝等上海選手的優(you) 異表現曾引發滬上詩詞界討論。上海詩詞學會(hui) 會(hui) 長胡曉軍(jun) 曾表示,按照孔子對詩“興(xing) 觀群怨”的社會(hui) 作用總結,當下詩詞傳(chuan) 承發展的關(guan) 鍵是如何實施“擴群”,也就是引導大眾(zhong) 利用詩詞交流思想情感、交換見解看法和實現社會(hui) 交際。《中國詩詞大會(hui) 》的播出對此起到了積極作用。

  節目中,來自各行各業(ye) 的“民間出題人”,從(cong) 自身職業(ye) 、地域、生活環境等出發,邀請選手用合適的詩詞元素作答。在2021年第六季節目中,一位奉節果農(nong) 曾邀請選手從(cong) 詩詞的角度給果園取一個(ge) 好聽的名字,有人取“三寸金”,有人取“君須記”,在創意比拚中也助力當地臍橙行銷全國。

  在今年最後一期節目中,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創始人楊惠姍擔任“畫中有詩”的民間出題人。她用琉璃脫蠟鑄造的形式創作了一件精美的琉璃作品,表現宋代曾幾的詩句“幽人所住空山裏,老鬆皆作虯龍起”。這道題最後難住了所有人。

  這件名為(wei) 《青鬆淩雲(yun) 》的作品是楊惠姍在上海的工作室燒製完成的,很快將在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一樓的琉璃工房藝廊進行展示。楊惠姍覺得,能夠用自己的作品跨界出題,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非常榮幸。“中國人的文化用中國人的語言來說,中國人的故事用中國人的情感來說。我想在中國琉璃藝術裏探尋千年詩意傳(chuan) 承,用琉璃的技藝致敬詩詞之美。”

  顏芳介紹,《2022中國詩詞大會(hui) 》增加了跟B站、快手的合作,引入更多年輕人喜歡的鮮活表達方式。“現在大家麵對疫情挑戰,也需要詩詞給予力量,帶來精神滋養(yang) ,這也許就是詩詞大會(hui) 帶給我們(men) 的一種作用。”

  “近年來,年輕人對詩詞在內(nei) 的傳(chuan) 統文化的形態表現出極大熱情,他們(men) 很善於(yu) 將這些詩詞轉換成時尚的文化資源。”康震認為(wei) ,隨著傳(chuan) 統文化資源轉化為(wei) 時尚文化和生活中的日常文化,詩詞將進一步飛入尋常百姓家。(鍾菡)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