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亮出萬寧橋:京杭大運河上第一橋

發布時間:2022-03-17 11:04:00來源: 北京日報

  亮出萬(wan) 寧橋

  吳文濤

  據媒體(ti) 報道,萬(wan) 寧橋周邊整治工作即將啟動,並計劃今年完工。萬(wan) 寧橋位於(yu) 古積水潭與(yu) 元通惠河的交界點,是元大都起源的重要標誌,距今已有700多年曆史。

  中軸線設計的基點

  北京中軸線的源起是元大都中軸線。元大都的設計者劉秉忠依據《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麵朝後市”的傳(chuan) 統都城規劃理念,結合蒙古族逐水而居的遊牧習(xi) 俗,圍繞當時什刹海附近(時稱積水潭或海子)的大片水域來布局,將水麵向東(dong) 突出的最邊緣點——也就是萬(wan) 寧橋所在的位置作為(wei) 城市中軸線的基點,緊挨著“海子”東(dong) 岸向南北延伸畫出一條中軸線。

  北端頂點鍾鼓樓,是全城報時的機關(guan) ,也是全城建築的製高點,體(ti) 現著應天順時、生息有序的秩序感和崇高性。向南,則貫穿皇城、宮城,一組組宏偉(wei) 的宮殿、壇廟左右對稱排列開來,坊裏街巷橫平豎直棋盤式地分布四周。這條中軸線北起鍾鼓樓南至麗(li) 正門,為(wei) 後來的明清兩(liang) 朝所繼承,支撐起北京城獨有的壯美秩序,構成北京古都風貌的“脊梁”,萬(wan) 寧橋所在的位置正是北京中軸線設計的基點。

  京杭大運河上第一橋

  元大都作為(wei) 全國統一王朝的首都,物資需求龐大,糧賦供給幾乎全部仰仗江南,漕運成為(wei) 重中之重。在隋唐南北大運河的基礎上,元朝對大運河進一步裁彎取直,先後開鑿了濟州河、會(hui) 通河,使大運河從(cong) 通州直通江南。元朝傑出的水利專(zhuan) 家郭守敬,通過對北京地區水資源及地形的詳細勘查,成功地解決(jue) 了從(cong) 通州到大都城這一段的運輸難題。

  他設計導引昌平白浮泉水西行,從(cong) 上遊繞過沙河、清河穀地,循西山麓轉而東(dong) 南,沿著平緩的坡降,匯集沿途泉流,聚入甕山泊(今昆明湖);再從(cong) 甕山泊擴浚長河、高梁河至和義(yi) 門(今西直門)水關(guan) 入大都城,匯入積水潭;又從(cong) 萬(wan) 寧橋下沿皇城東(dong) 牆外南下出麗(li) 正門東(dong) 水關(guan) ,向東(dong) 南流至文明門(今崇文門以北)外,與(yu) 金代的閘河故道相接,下至通州高麗(li) 莊入今北運河。這項水利工程為(wei) 大都城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新水源,使城內(nei) 的積水潭成為(wei) 大運河的終點碼頭,標誌著京杭大運河的全麵通航。

  通漕之日,元世祖忽必烈站在萬(wan) 寧橋上,向東(dong) 看,首尾相連的漕船迤迤駛來;向西看,積水潭裏桅杆林立、舳艫蔽水,於(yu) 是興(xing) 奮地將該河命名為(wei) “通惠河”。

  萬(wan) 寧橋屬於(yu) 閘橋,橋下的澄清上閘(又名海子閘)是漕船進入大運河終點的最後一道閘門,閘上的木板橋(明代以後改為(wei) 石橋)也是漕船離開積水潭碼頭必經的第一座橋梁。橋梁連接的大道不僅(jin) 是元大都的中軸線,也是南北交通要道。漕運物資匯集於(yu) 海子沿岸,經此流向城裏城外,其周邊形成了元大都“麵朝後市”中的市場格局,商業(ye) 十分繁華。元史記載,當時的海子東(dong) 岸,萬(wan) 寧橋至鍾鼓樓一帶,米市、麵市、綢緞市、珠寶市、鵝鴨市、果子市……各種店鋪鱗次櫛比;茶樓酒肆、商鋪作坊旗幌如林,南北大賈、西域客商充斥其間,車水馬龍。從(cong) 至元三十年(1293年)該河通航至元末約50年間,浩浩蕩蕩的船隊曾絡繹不絕地穿行大都城內(nei) ,經萬(wan) 寧橋下進入積水潭碼頭。可以說,這一時期的積水潭(什刹海)沿岸,呈現出一幅元代的《清明上河圖》。而這一商脈至今綿延不息。

  萬(wan) 寧橋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的石泊岸上有6尊栩栩如生的鎮水神獸(shou) ,它們(men) 和石橋、河道、泊岸、閘基等共同構成了自元、明以來保存相對完好的大運河文化遺存,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北京市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的大運河遺跡一共有5處,其中河道3段,包括西城區通惠河北京舊城段——什刹海、東(dong) 城區通惠河北京舊城段——玉河故道、通州區通惠河通州段;遺產(chan) 點2個(ge) ,包括西城區澄清上閘(即萬(wan) 寧橋)、東(dong) 城區澄清中閘(東(dong) 不壓橋)。除了通州通惠河段河道外,餘(yu) 下皆分布在萬(wan) 寧橋附近。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