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吳忠:讓誌願服務的微光成炬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娜
3月初,寧夏吳忠市金花園社區廣場,73歲的仇良明又在為(wei) 社區老年人免費理發。成為(wei) 誌願者,仇良明最大的收獲就是“感到很快樂(le) ”。
在這座城市,像仇良明這樣以當誌願者為(wei) 榮、以開展誌願服務為(wei) 樂(le) 的注冊(ce) 誌願者有30.55萬(wan) 人,超過總人口的五分之一。目前,吳忠市實施誌願服務項目65080個(ge) ,“有困難找誌願者,有時間就做誌願者”已深深植根這片沃土。
一朵蘭(lan) 花香沁全城
1月26日,一場大雪讓吳忠大地穿上了白色“棉襖”。第二天一早,“七一勳章”獲得者、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王蘭(lan) 花熱心小組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蘭(lan) 花就召集誌願者來到金花園社區,開始掃雪除冰。
在吳忠,曾經有句傳(chuan) 遍全城的順口溜“吳忠有個(ge) 王蘭(lan) 花,身後跟著一群‘傻’大媽”,說的就是王蘭(lan) 花和她的夥(huo) 伴們(men) 。這支誌願隊伍,可謂“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雞毛蒜皮,內(nei) 管柴米油鹽,外管糾紛扯皮”,越管越“上癮”。
“誰家娃娃上不了學,她跑前跑後張羅;誰家有重病致殘的,她想方設法籌錢資助;誰家有個(ge) 解不開的疙瘩糾紛,她主動上門協調解決(jue) ……”說起共事十幾年的王蘭(lan) 花,誌願者郭淑玲有太多的感觸。
“雖然72歲了,隻要還能動,我就要繼續紮根基層,做好誌願服務。”王蘭(lan) 花說。
王蘭(lan) 花熱心小組從(cong) 開始的7名成員發展到現在的9萬(wan) 多人,“一朵蘭(lan) 花香沁全城”成了吳忠誌願服務的代名詞。
這些年,吳忠市通過購買(mai) 服務引進落地11個(ge) 誌願服務項目;以“童心路”救助涉毒家庭留守娃、“她世界”建檔立卡戶青春期女孩關(guan) 愛幫扶等全國誌願服務品牌為(wei) 標準,以社區為(wei) 依托,培育了36個(ge) 特色誌願服務項目。人人爭(zheng) 當誌願者、人人投身愛心公益,已蔚然成風,“誌願之城、文明吳忠”的城市品牌效應越來越凸顯。
一種精神根植心靈
2月28日,走進吳忠市鹽池縣王樂(le) 井鄉(xiang) 邊記窪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幾位村民正在緊張排練自導自演的文藝節目,個(ge) 個(ge) 臉上洋溢著喜悅。
“這是咱們(men) 文藝隊結合移風易俗自己編排的節目,大夥(huo) 兒(er) 用心演,把移風易俗新風尚宣傳(chuan) 好。”表演隊組織者、老黨(dang) 員苟風明說。
吳忠市把學雷鋒誌願服務作為(wei) 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推動文明實踐誌願服務貼近群眾(zhong) 、融入生活。“我經常關(guan) 注‘青春獻利通’公眾(zhong) 號發布的誌願者活動招募令,隻要有時間就報名參加。作為(wei) 新時代的青年,要積極投身到誌願活動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誌願者李杜娟說。
誌願服務化於(yu) 小處、融於(yu) 細節,這種精神深深紮根沃土,根係向四麵八方延伸。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舞台、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一線、保護環境的現場,誌願服務無處不在。在吳忠市,12個(ge) 操作性強的“幫智扶誌促脫貧 助力文明振鄉(xiang) 風”誌願服務項目,走進鄉(xiang) 鎮、村社區,下沉實踐站所,及時為(wei) 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務;依托“文化進萬(wan) 家”等誌願服務項目,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累計開展“我們(men) 的節日”、農(nong) 民運動會(hui) 等活動1500餘(yu) 場次;33支專(zhuan) 業(ye) 化誌願服務隊組織誌願者定期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奶牛養(yang) 殖技術培訓、釀酒葡萄種植技術指導、網絡直播帶貨等專(zhuan) 業(ye) 誌願服務活動,以新文明實踐誌願服務形式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服務。
一套機製讓誌願服務常態化
2月22日11點30分,是學生們(men) 的放學時間,吳忠市青銅峽第四小學門口車流人流湧動。青銅峽市公安局城關(guan) 派出所民警沙桐早早來到這裏維持秩序,一起執勤的還有老師和家長組成的一支誌願者隊伍。去年,青銅峽市啟動“警校家”護學崗建設,推動“公安、教育、家庭”三方參與(yu) 校園及周邊治安防範,探索“警校家”融合管理機製,確保學生開心入校、平安回家。
維持誌願服務長久的生命力,關(guan) 鍵在於(yu) 常態長效的誌願服務體(ti) 係和管理機製。在吳忠,“有困難找誌願者,有時間做誌願者”的濃濃氛圍,離不開加強誌願服務製度體(ti) 係建設的積極探索。
“我們(men) 在全市各級黨(dang) 組織、社區(村組)、學校、企業(ye) 和社會(hui) 組織建立了2486支誌願服務隊,形成了機關(guan) 幹部帶頭參與(yu) 、廣大群眾(zhong) 積極參與(yu) 、青少年廣泛參與(yu) 、企業(ye) 和社會(hui) 各界主動參與(yu) 誌願服務的良好局麵。”吳忠市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李兵說。
走進吳忠市政務服務中心大廳,學雷鋒誌願服務站總是一片忙碌。站點雖小,但“五髒俱全”,站內(nei) 長期有誌願者駐守,提供熱水、雨傘(san) 、常用藥品、失物招領、輪椅等暖心服務,隨時有誌願者引導群眾(zhong) 前往窗口辦理業(ye) 務。
街頭巷尾,這樣的小站點隨處可見。“我們(men) 圍繞‘誌願之城’創建目標,按照‘六有一落實’標準,在全市公共場所、景區公園、社區和窗口行業(ye) 打造標準化學雷鋒誌願服務站(點、崗、台)139個(ge) ,把誌願服務集中起來,把站點布局擴散開來,讓誌願者通過這些固定的‘陣地’和‘窗口’,更好地發揮作用。”吳忠市民政局局長楊桂琴說。
作為(wei) 城市的一張名片,誌願服務也要不斷“提檔升級”。吳忠市堅持為(wei) 注冊(ce) 誌願者統一購買(mai) 人身意外傷(shang) 害和醫療保險,打造誌願者“平安護身符”;依托吳忠市誌願服務學院、重大誌願服務項目和各類誌願服務組織開設誌願服務專(zhuan) 題培訓班,先後對5萬(wan) 餘(yu) 名誌願者進行培訓;不斷探索完善誌願服務供需對接機製,通過“點單”“派單”“接單”“評單”模式,讓誌願服務更貼心、更便捷。
如今,誌願服務的微光成炬,似萬(wan) 丈光芒照耀著這座城市。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7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