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洋縣再現1900年前蔡侯紙
陝西洋縣再現1900年前蔡侯紙
位於(yu) 漢中盆地東(dong) 部的陝西省洋縣,南臨(lin) 巴山,北倚秦嶺,漢水橫貫其中。縣城往東(dong) 10公裏的龍亭鎮,是我國古代造紙發明家蔡倫(lun) 的長眠之地。
蔡倫(lun) 墓祠內(nei) 古柏參天,千年漢桂鬱鬱蔥蔥,拜殿、獻殿、正殿次第相列,成片的翠竹相擁在明月池邊。當殿門全部打開,從(cong) 大門的入口處,一眼就可以看到位於(yu) 正殿的蔡倫(lun) 雕像,他手裏拿著一卷書(shu) ,從(cong) 容地等待著每一個(ge) 日出和每一位遊客。
蔡倫(lun) 墓祠西麵的蔡倫(lun) 紙文化博物館,展出了不同時期的造紙遺址圖片、造紙工具及紙張樣品。造紙作坊內(nei) ,紙匠師傅通過對構樹皮進行浸泡、蒸、切料、搗漿製絮、抄撈等一係列工序,再現手工造紙的整個(ge) 流程。
走入曲徑通幽的紙坊,第一間茅屋裏邊堆放的是造紙原料構樹皮。造紙是用構樹皮裏麵的植物纖維——穰,先把幹的樹皮放在水池中浸泡,通過兩(liang) 天的浸泡,將樹皮充分軟化,再放入大鍋中蒸煮。通過漚浸和蒸煮的方法讓構樹皮在堿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這個(ge) 過程需要一個(ge) 星期的時間。
當樹皮完全熟透,生料就變成了熟料。把一束一束的纖維,放在木碓下,借用外力均勻分散。然後把打好的片,一層一層疊起來摞在木砧上,用一把鋒利的鋼刀切短。
漿搗好之後,就是造紙過程中難度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環節——抄撈。為(wei) 得到一張薄紙,在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古人總結出了“柔輕拍浪”“持簾迎浪而上”“抄漿著簾的一瞬間震動紙簾”這三要素。把撈出來成型的紙托裏的水分壓出後,再一張一張揭下來進行晾曬。
“左手掐著一個(ge) 角,右手緩緩地向下平拉,要保證它在不被撕破的前提下揭下來,再用一把棕刷托起來,上下平展地刷貼在火牆上。”蔡倫(lun) 紙文化博物館館長馬永旗邊操作邊向遊客講解。他按照1900多年前蔡倫(lun) 造紙的工藝,再現“蔡侯紙”的複出過程,讓遊客深切感受到作家餘(yu) 秋雨飽含深情的題字“千年蔡侯紙,萬(wan) 裏文明史”。
蔡倫(lun) 紙文化博物館凝聚了馬永旗對蔡倫(lun) 造紙工藝的熱愛和他的無數心血。他本是西安市長安區的一位企業(ye) 家,1999年到蔡倫(lun) 墓祠遊覽後,萌發了建造紙博物館,還原蔡倫(lun) 造紙流程的念頭。他先後到湖南、四川等地的紙博物館考察學習(xi) 。經過一年的精心打造,蔡倫(lun) 紙文化博物館與(yu) 遊客見麵。
23年來,他始終堅持將蔡倫(lun) 造紙技藝不斷傳(chuan) 承並發揚光大的初心,將造紙的每一道工序熟練掌握、展示給遊客,還借助蔡倫(lun) 墓祠這一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向青少年傳(chuan) 授非遺技藝,增強他們(men) 的愛國情懷。
(本報記者 畢玉才 閆匯芳 撰文/攝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