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顧誦芬:“心中要有國家,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

發布時間:2022-03-21 14:37:00來源: 光明網

  【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

  光明日報記者楊舒

  “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我個(ge) 人的一切。”

  那是1969年的7月5日,我軍(jun) “殲-8”飛機成功首飛,自此,我國結束了不能自主研製高空高速戰鬥機的曆史。1984年6月12日,“殲-8Ⅱ”飛機完成首飛,創造了當時我國新機研製速度的新紀錄!由此,“殲-8”係列飛機成為(wei) 我軍(jun) 20世紀的主力戰鬥機種,服役近50年。而這一係列飛機的主要設計者,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顧誦芬。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軍(jun) 的飛機瘋狂地轟炸著北平29軍(jun) 營地。巨大的衝(chong) 擊波將幾公裏外平民區的玻璃窗震得粉碎。7歲的顧誦芬目睹了這一切,幼小的心靈從(cong) 此埋下了愛國的種子。

  “沒有飛機,我們(men) 處處受人欺負!”這股念頭湧上心頭,驅使著他在少年時就投身我國航空工業(ye) ,在青年時實現了中國人自己的飛機氣動力設計,在壯年時開創了我國殲擊機從(cong) 無到有的曆史。而今雖已逾90高齡,顧誦芬“保衛祖國領空”的初心仍壯懷激烈。

  航空科學技術是保衛祖國和發展經濟的關(guan) 鍵

  1996年4月1日,攝於(yu) 北京航空工業(ye) 總公司 攝影師:侯藝兵

  翻開這位我國航空領域唯一一位兩(liang) 院院士的人生履曆,就像在閱讀一部新中國的航空工業(ye) 建設史。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xing) ,我國航空工業(ye) 幾乎一片空白。1951年,航空工業(ye) 局正式成立。飛機生產(chan) 線雖有蘇聯援助,但自行設計卻是禁區。“仿製而不自行設計,就等於(yu) 命根子在人家手裏。我們(men) 必須設計中國人自己的飛機!”1956年,我國第一個(ge) 飛機設計機構——沈陽飛機設計室 成立,26歲的顧誦芬作為(wei) 首批核心成員,擔任氣動組組長。

  空氣動力學被稱為(wei) 飛機設計的靈魂。然而此前,在上海交通大學前身——交通大學的航空工程係學習(xi) 時,顧誦芬隻接觸過螺旋槳飛機,兩(liang) 側(ce) 進氣的飛機氣動力設計構想在國內(nei) 也無先例。“那時希望有老同誌來帶,但根本沒有,隻能自己硬撐。”巨大的壓力之下,顧誦芬跑到北京苦苦搜集材料,艱難地鑽研學習(xi) ,又頂著嚴(yan) 寒在哈爾濱進行反複實驗,最終,他出色地完成了我國首型噴氣式飛機——“殲教-1”教練機的全部氣動參數設定。

  轉眼30年,他在沈陽經曆了人生最有創造力的30年:設計我國首型初級教練機——“初教-6”的氣動布局,建立亞(ya) 聲速和超聲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ti) 係,主持設計“殲-8”和“殲-8Ⅱ”戰鬥機……

  顧誦芬在實踐中建立了簡潔、高效的飛機氣動力設計方法體(ti) 係,該體(ti) 係至今仍被國內(nei) 飛機設計沿用,他也成為(wei) 中國飛機空氣動力學設計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作為(wei) 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在“殲-8Ⅱ”研製中運用的係統工程理論和方法,至今仍廣泛應用於(yu) 型號研製中。

  1986年,顧誦芬從(cong) 研究一線來到航空工業(ye) 科技委、中國航空研究院,從(cong) 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到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他離型號研究似乎遠了,但是離科技發展前沿卻更近了。

  事實上,由於(yu) 國防與(yu) 航空工業(ye) 性質特殊,在航空事業(ye) 耕耘幾十餘(yu) 載,直至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hui) 召開以後,因多次獲得獎勵表彰,顧誦芬的名字才漸漸進入人們(men) 的視野。

  1981年4月,顧誦芬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入黨(dang) 申請書(shu) 中,他寫(xie) 道:“抗美援朝的偉(wei) 大勝利、恢複和發展工業(ye) 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我深深地體(ti) 會(hui) 到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我個(ge) 人的一切。”而今,他更對年輕人充滿期待:“我隻想對年輕人說,心中要有國家,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

  院士小傳(chuan) :

  顧誦芬(1930— ),飛機空氣動力學家。1991年當選為(wei)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wei) 中國工程院院士。直接組織領導和參與(yu) 了我國低、中、高三代飛機中的多種飛機氣動布局和全機的設計;在國內(nei) 首創兩(liang) 側(ce) 進氣方案;消化吸收國外機種的技術,利用國內(nei) 條件,創立超聲速飛機氣動設計程序和計算方法;解決(jue) 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方麵的重大技術關(guan) 鍵,確保了飛機定型;利用係統工程管理方法,把飛機的各專(zhuan) 業(ye) 係統技術融合在一個(ge) 總體(ti) 優(you) 化的機型內(nei) 。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

【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吳天一:把根紮在青藏高原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