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罕見病患者的春天正在到來

發布時間:2022-03-22 11:1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3月12日,修改後的政府工作報告發布。在政府工作報告補充修改內(nei) 容中,“加強罕見病用藥保障”被修改為(wei) “加強罕見病研究和用藥保障”。罕見病患者普遍麵臨(lin) 著缺醫少藥的困境,對全國2000多萬(wan) 名罕見病患者及其家庭而言,這意味著他們(men) 的希望之燈又亮了一些。

  全國兩(liang) 會(hui) 後,全社會(hui) 對罕見病群體(ti) 的關(guan) 注也更多了,作為(wei) 罕見病患者的張笑也親(qin) 身感受到,罕見病的話題越來越不“罕見”。

  1993年出生的張笑,患有罕見病黏多糖貯積症(I型),這是一種溶酶體(ti) 累積病,目前無法根治,最有希望的療法是特異性酶替代治療和基因治療,唯一的治療藥物是每年費用一兩(liang) 百萬(wan) 元的拉羅尼酶濃溶液(商品名:艾而讚)。

  如今,張笑仍然保持著童年的身高,要自己洗頭、穿襪子等都非常艱難,走路也得小心翼翼,但她這些年一直在堅持為(wei) 罕見病群體(ti) 奔走。她總會(hui) 隨身帶著一個(ge) 空的“艾爾讚”小藥瓶。“我的目標是用上‘艾爾讚’,我一定要嚐嚐(用上)‘艾爾讚’是什麽(me) 情況。”為(wei) 了這個(ge) 目標,她從(cong) 初中就開始攢錢。

  “沒藥也帶病活了28年,做了一個(ge) 病人要做的事。”張笑相信,“光在前方”。

  漏診、誤診情況普遍存在

  對許多罕見病患者而言,誤診和延誤治療是常有的事。

  自打有記憶起,張笑最經常出現的地方就是醫院。從(cong) 家鄉(xiang) 山西的大小醫院到北京協和醫院,家人帶著年幼的她四處求醫問藥,也嚐試了各種診療方案,但始終不見好轉。直到1997年,張笑才在北京協和醫院兒(er) 科被確診為(wei) 黏多糖貯積症(I型)。

  等到一家人將張笑送到協和醫院兒(er) 科時,負責接診的醫生連連感慨不容易:“(年齡)這麽(me) 大的黏多糖病人,智力還這麽(me) 好,真是難得。”以往他們(men) 接診的黏多糖貯積症患者,神經係統、心髒等器官都會(hui) 受到很大影響,有不少在嬰幼兒(er) 時期便“不在了”。

  張笑的醫生、北京協和醫院兒(er) 科副主任醫師邱正慶回憶,很多罕見病患者一開始都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麽(me) 病。“(很多患兒(er) )都是被父母抱著看了八九個(ge) 醫生,才最終確診的。”以黏多糖貯積症為(wei) 例,“剛開始的表現很難讓初診醫生認識到這個(ge) 病,因為(wei) 大家對這個(ge) 病的認識不足。”

  因為(wei) 大多數罕見病都是遺傳(chuan) 性疾病,所以直到二代基因測序技術開始普及以後,黏多糖貯積症等罕見病的早期診斷才往前走了一步。

  但技術的進步總是趕不上罕見病患者病情發展的速度。邱正慶記得,很多患兒(er) 的家長一路輾轉到協和兒(er) 科,確診孩子患上的是難以治愈的罕見病後便不再堅持了。“有很多家長聽說孩子得的是罕見病,基本就不再回來了。再回來也是再生孩子了,一問,前麵的孩子不是沒了就是躺病床上了。”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醫科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楊林花表示,大約80%的罕見病是由遺傳(chuan) 因素導致的,一些罕見病需要通過基因檢測等特殊方法才能明確病因診斷,而具備這類罕見病診斷技術和能力的醫院和臨(lin) 床醫生相對集中在北上廣深及部分省會(hui) 城市的三甲醫院,很多三四線城市的醫療機構及臨(lin) 床醫生,因缺乏罕見病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知識,臨(lin) 床經驗不足,技術設施受限等,獨立確診罕見病的難度很大,基礎研究也很難做深。

  因此,長途跋涉去外地醫院獲得確診對於(yu) 罕見病患者而言幾乎是常態。根據《2020中國罕見病綜合社會(hui) 調研》,96.6%的北京患者和93.8%的上海患者可以實現在本地確診,而100%的西藏患者和83.7%的內(nei) 蒙古患者則需要去省外醫院確診。

  另一方麵,因為(wei) 罕見病涉及血液、骨科、神經、腎髒、呼吸、皮膚等多個(ge) 學科,病狀複雜且病例稀少,相關(guan) 研究較少,具備罕見病診斷能力的醫生欠缺,受診斷技術及醫療資源限製,漏診和誤診情況普遍。據中國罕見病聯盟調查,42%的罕見病患者曾被誤診,從(cong) 第一次看病到確診所需的平均年限為(wei) 0.9年,如果不包括當年就得到確診的患者,罕見病患者平均需4.26年才能得到確診。

  治療罕見病的醫生更“罕見”

  由於(yu) 罕見病發病率極低、患病人數少且人群分散,不僅(jin) 普通民眾(zhong) 對罕見病了解甚少,醫務人員同樣欠缺認知。據中國罕見病聯盟調查,有近70%的醫務工作者認為(wei) 自己並不了解罕見病,尤其是基層醫務工作者。

  “罕見病現在的難不僅(jin) 是診斷難、治療難、用藥難,核心問題是發病率很低,治療罕見病的醫生甚至比罕見病病人還罕見。”作為(wei) 一名有著近40年一線工作經曆的醫生,楊林花表示,解決(jue) 罕見病難題還需要多方努力,打出一套“組合拳”。

  楊林花提議,通過加強區域協作平台的建設(比如醫療聯盟、藥學服務平台等),幫助和指導基層醫生提高對罕見病的診療能力。她認為(wei) ,為(wei) 基層醫生普及罕見病知識至關(guan) 重要,“如果再把基礎研究提升,一旦有檢查結果報告,基層醫生就會(hui) 想到罕見病,就可以早診斷早治療,避免出現延誤診斷或出現不可逆轉的並發症。”曾經有些病人診斷延誤了多年,這對病人的後期治療非常不利。

  具體(ti) 而言,她建議在國家和區域層麵建立罕見病診療中心,構建罕見病診療區域協作網,以加快罕見病的診斷治療體(ti) 係建設。“大多數罕見病需要多學科、跨專(zhuan) 業(ye) 的臨(lin) 床專(zhuan) 家及醫學遺傳(chuan) 專(zhuan) 家等多方協作才能得出精準診斷。”

  有些罕見病是隨著生長發育,出現越來越多的臨(lin) 床症狀和體(ti) 征,有些疾病早期甚至沒有症狀和體(ti) 征,這給醫生確診帶來很大難度。所以,在人才培養(yang) 方麵,楊林花認為(wei) 應當更多地普及罕見病知識,在醫學課程中增加一些罕見病教材,或者開設選修課程,讓未來的醫生們(men) “腦子裏多根弦”。

  據悉,目前很少有醫學院校開設罕見病相關(guan) 課程,“在課堂上都不講,醫學生對此多數沒有概念。”曾有醫學教授告訴楊林花,直到自己患上罕見病,去查閱資料,才開始對罕見病有了些了解。

  讓罕見病治療不再缺醫少藥

  “醫學是一個(ge) 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和不斷創新的過程,應做到研發和用藥保障兼顧。”楊林花認為(wei) ,我國有著全球最大的罕見病群體(ti) ,在病例資源方麵有巨大優(you) 勢。從(cong) 國家層麵推進和加強罕見病的基礎和臨(lin) 床研究,應該將相關(guan) 數據整合共享,全麵提升我國罕見病的診療水平。

  “罕見病一定是給罕見的、更加專(zhuan) 業(ye) 的醫生去看的。”邱正慶談到,如今罕見病的診療和研究已經跟20多年前大不一樣了。以前,全國基本隻有頂尖醫院的老專(zhuan) 家才敢明確診斷,如今通過近幾年搭建的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絡,全國的醫生都可以在線上診斷交流、培訓學習(xi) ,“它的進展進度還是非常喜人的”。

  2019年,國家衛健委遴選了罕見病診療能力較強、診療病例較多的324家醫院,組建了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對罕見病患者進行相對集中診療和雙向轉診,北京協和醫院是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的國家級牽頭醫院。今年2月,北京協和醫院院長、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辦公室副主任張抒揚在會(hui) 上介紹說,該院已在國家罕見病直報係統中登記了93個(ge) 罕見病病種,涉及6萬(wan) 多個(ge) 病例。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曾表示,下一步,要依托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繼續落實雙向轉診、遠程會(hui) 診機製,建成全國罕見病的醫聯體(ti) ,並逐步探索把罕見病診療情況納入醫院的等級評審和績效考核,引導大醫院回歸主要接診疑難病、罕見病等的功能定位。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告訴記者,罕見病研究領域廣闊,包括加強罕見病綜合防治模式研究,加強疾病篩查診斷技術研究,加強疾病創新藥物和臨(lin) 床診療規範研究,加強罕見病服務與(yu) 籌資體(ti) 係研究等方麵。

  除了診療與(yu) 研究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到要加強罕見病用藥保障。而在2021年12月新調整的國家醫保目錄中,共有7種高值罕見病用藥被納入醫保目錄,其中包括原價(jia) 70多萬(wan) 元、治療脊髓性肌萎縮(SMA)的藥物——諾西那生鈉注射液。這是自2016年以來,高值罕見病藥物首次被納入醫保目錄。截至目前,國內(nei) 共有60餘(yu) 種罕見病用藥獲批上市,其中已有40餘(yu) 種被納入了國家醫保目錄,涉及25種疾病。

  考慮到全國沒有建立統一的罕見病用藥保障機製,而且罕見病藥物價(jia) 格普遍偏高,普通家庭難以承擔等情況,楊林花建議對於(yu) 產(chan) 生高額醫療費的“高值”罕見病,采取“醫保+慈善+民政+保險”的多方支付機製。“我相信,罕見病患者的春天一定會(hui) 來到,越來越多的罕見病患者將獲得更好的診斷和治療。”(記者 王林 見習(xi) 記者 魏婉)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