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成為“非遺”傳承新動力
新華社銀川電(記者艾福梅、劉傑)走進寧夏銀川市興(xing) 慶區第二小學的蔚藍紮染蠟染工作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屋頂上懸掛著的雲(yun) 染,藍白相間,讓人猶如置身於(yu) 藍天白雲(yun) 之下。走廊牆麵上掛著各種紮染、蠟染作品,展台上則擺放著孩子們(men) 縫製的扇子、抱枕、帽子、桌布等生活用品。
五年級學生李晨曦正和同學一起用紮染好的布縫製小魚。“紮染出來的圖案是不規則的,有一種隨意大方的美,而蠟染則比較正式,可以做蝴蝶、花朵等特定的圖案,兩(liang) 者結合起來,就能創意設計出各種小布偶和衣裙。”她說。
李晨曦加入工作坊已有一年多。如今這門課被推廣到“5+2”課後服務中,她有更多時間來學習(xi) 這兩(liang) 項“非遺”技藝。
在興(xing) 慶區第二小學,以紮染、蠟染和剪紙等“非遺”項目為(wei) 依托的課程已開展多年,千餘(yu) 名學生參與(yu) 。2021年11月,這所學校被認定為(wei) 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校”。
美術老師吳姝燕是工作坊的指導老師之一。從(cong) 剛開始的自學到去貴州“進修”,她的紮染和蠟染技法更加嫻熟、對“非遺”文化的了解也更加深入。
“紮染和蠟染與(yu) 生活緊密相連。開設這門課程,能讓更多學生了解紮染和蠟染文化,學習(xi) 技法。‘非遺’被活化,學生得到滋養(yang) 。”吳姝燕說。
去年10月底,蔚藍紮染蠟染工作坊的學生表演了《星光紮染秀》。他們(men) 展示自己紮染製作的背包、折扇、圍巾、抱枕、衣服等,贏得了掌聲。“孩子們(men) 特別自豪,特別自信。”工作坊指導老師尚倩如說。
二年級學生張樂(le) 萱則喜歡上了剪紙。對折一張紅紙,用鉛筆描好線後,她靈活地轉動剪刀。不一會(hui) 兒(er) ,一個(ge) 萌萌的冰墩墩就出現了。
“我已經學會(hui) 剪小老虎、小蝴蝶、冰墩墩、雪容融,爸爸媽媽很喜歡,還把它們(men) 貼在我的獎狀欄裏。”張樂(le) 萱說,她要好好學習(xi) ,爭(zheng) 取剪出更好看的作品,貼在學校展示牆上。
興(xing) 慶區第二小學校長宋彤彤告訴記者,學校一直注重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從(cong) 今年起將分別在二年級和四年級推廣剪紙和紮染蠟染技藝,讓更多孩子參與(yu) 到“非遺”項目的傳(chuan) 承中。
“我們(men) 希望孩子們(men) 能被這種濃濃的傳(chuan) 統文化氛圍所感染,學會(hui) 發現美、欣賞美、創作美。”宋彤彤說。
近年來,中國各小學積極將“非遺”文化資源引入校園。特別是“雙減”政策實施以來,不少學校把“非遺”項目納入課後托管服務,豐(feng) 富了孩子們(men) 的課後生活。從(cong) “非遺”技法到“非遺”文化的普及,也增強了學生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寧夏,有學校引入戲曲;有學校引入炕圍畫;有學校引入“黃羊錢鞭”……他們(men) 中有的是挖掘教師的特長愛好,有的則直接邀請“非遺”傳(chuan) 承人到校指導。
位於(yu) 銀川市城郊的興(xing) 慶區第十二小學引入的是“非遺”項目繩編。美術老師厚博文創編的貓頭鷹、花蝴蝶、蓮花、蓮蓬、流蘇壁掛等作品讓同學們(men) 驚歎不已。
“我第一次看到這些作品時覺得好神奇,一根繩子居然真能編出花來,我就想好好學,將來也編出好看的繩編作品送給媽媽和好朋友。”四年級學生黃雨佳說。幾節課下來,這個(ge) 小姑娘已學會(hui) 編鎖結、玉米結和中國結,還創新地用草編了一個(ge) 杯墊。
據興(xing) 慶區第十二小學副校長鎬愛新介紹,學校正在編寫(xie) 有關(guan) 繩編的課程。屆時全校6名美術老師都將參與(yu) 其中,讓更多孩子掌握這門技藝。
“孩子們(men) 的燦爛笑容正是來源於(yu) 對繩編的喜愛。在學習(xi) 過程中,他們(men) 學會(hui) 了團隊探究,還實現了親(qin) 子互動。這樣的傳(chuan) 承更有意義(yi) ,我們(men) 一定要把這門課做好做實。”鎬愛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