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逾500件粵隴文物亮相 見證絲綢之路對中華文明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2-03-25 11:12:00來源: 中新網

 

  中新網廣州3月24日電 (記者程景偉(wei) )“絲(si) 路光華:粵隴文物精品聯展”24日在廣東(dong) 省博物館開幕,以粵隴兩(liang) 省精品文物為(wei) 依托,遴選兩(liang) 地文博單位文物藏品逾500件,當中許多珍品為(wei) 首次在廣東(dong) 亮相。展覽將持續至6月26日。

  位於(yu) 中國西北的甘肅,連接中原和亞(ya) 洲內(nei) 陸,成為(wei) “陸上絲(si) 綢之路”必經的交通要道;位於(yu) 華南地區的廣東(dong) ,麵向廣闊的南太平洋,擁有“海上絲(si) 綢之路”重要的貿易港口。它們(men) 相隔千裏,又息息相關(guan) 。

  該展覽由廣東(dong) 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與(yu) 甘肅省博物館聯合主辦,介紹了甘肅河西走廊和廣州通海夷道的曆史與(yu) 淵源,呈現同一時空下跨地域的思想技術傳(chuan) 播和交融互鑒的文化曆史,深度闡釋絲(si) 路變遷對中華文明的深刻影響。

  展覽分為(wei) “絲(si) 路之興(xing) ”“絲(si) 路之盛”“絲(si) 路之光”三大部分。采取實物與(yu) 場景複原相結合的展示手法,帶領觀眾(zhong) 穿越掩埋於(yu) 荒漠中的古驛站、參觀莊嚴(yan) 肅穆的石窟、登上蜿蜒曲折的長城,同時配合聲、光、電相結合的多媒體(ti) 互動技術,營造身臨(lin) 其境的觀展氛圍。

  該展覽展出甘肅省涇川出土的春秋時期翼獸(shou) 青銅提梁盉。該青銅盉巧妙地設計成一隻具有雙翼的四足獸(shou) ,以龍為(wei) 提梁,以鳳為(wei) 蓋鈕。據研究,翼獸(shou) 形象早期流行於(yu) 中亞(ya) 、西亞(ya) 地區及亞(ya) 歐草原,傳(chuan) 播到中國約為(wei) 戰國時期。

  戰國晚期高浮雕獸(shou) 麵紋金帶扣備受關(guan) 注。金帶扣的主體(ti) 為(wei) 一獸(shou) 頭,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出;獸(shou) 頭上鏤雕出龍獸(shou) 相鬥的圖案,並裝飾有連珠紋、卷雲(yun) 紋、羽狀紋等;獸(shou) 頭的眼部鑲嵌藍色玻璃珠。據介紹,此器物具有中原華夏與(yu) 邊陲戎狄兩(liang) 種藝術風格。

  該展覽展出敦煌佛爺廟灣墓群出土的唐代胡人牽駝圖模印磚。駱駝素有“沙漠之舟”之稱,胡人牽駝是河西走廊商旅生活的真實寫(xie) 照。駱駝背著十字捆紮的橢圓形馱囊,裏麵裝載著絲(si) 綢、瓷器、香料等商品。據了解,甘肅省出土不少唐代駝俑明器,說明了當時駱駝跟其他牲畜一樣都是財富的象征,反映出河西走廊的日常生活中商業(ye) 和農(nong) 業(ye) 並重。

  廣東(dong) 省博物館藏的石峽文化玉玦,也在展覽中出現。據了解,石峽遺址第三期文化年代相當於(yu) 夏商之際至西周早期,墓葬中隨葬的有角玦飾等玉器,說明起源於(yu) 長江中下遊或珠三角地區的玦飾結合南漸的中原商周禮製。該種玦飾的傳(chuan) 播影響到越南北部乃至東(dong) 南亞(ya) 部分地區,顯示出珠江三角洲與(yu) 東(dong) 南亞(ya) 早期的文化傳(chuan) 播。

  廣州大馬站景豪坊工地出土的南漢時期波斯藍釉陶瓶在展覽中亮相。據介紹,波斯藍釉陶瓶多數作為(wei) 香油、葡萄酒、薔薇水等液體(ti) 的儲(chu) 運容器,大多是唐五代時期從(cong) 西亞(ya) 引入。此類陶瓶在中國廣州、福州、揚州、寧波、桂林等沿海地區均有發現,國外則分布西起非洲東(dong) 海岸、東(dong) 抵日本。

  此外,展覽還展出清代的米黃色綢緞廣繡美人魚、花鳥紋床圍。據介紹,這是一件清代外銷繡品,畫麵上繡有兩(liang) 條金色卷發的美人魚,與(yu) 西方傳(chuan) 說中的美人魚形象十分吻合,應該是歐洲人到廣州來樣定製的。(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