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故裏河北灤南老藝人夫婦靠一口“落子”潤養評劇之根
中新網唐山3月27日電(白雲(yun) 水孟潮)“今兒(er) 是世界戲劇日,咱老兩(liang) 口也應應景,唱一出兒(er) 。咱是唱‘一板三眼’呀,還是唱‘二六板’呀,是‘剁板’還是‘緊打慢唱’?”27日早飯後,河北省灤南縣胡家坡村83歲的何淑芹老人準備跟老伴兒(er) 葛誌安練上一段“大口落子”。
在中國,評劇是北方地區流傳(chuan) 較廣的地方戲曲。評劇形成的早期吸取了河北梆子、京劇、山西梆子、河南豫劇等多種劇種元素,被稱作“蓮花落”、“大口落子”。
河北省灤南縣是評劇創始人成兆才的故裏,如今,在灤南縣民間,還保留著評劇最早期“大口落子”的唱腔。“大口落子”高亢、激越、潑辣、粗獷,唱腔比較長,色彩悲愴。
何淑芹是從(cong) 14歲開始學習(xi) 評劇的。“過去唱腔鼻音多,顫音也多,老腔老調,彎拐得比較硬。現在改良後的唱腔比較短,唱腔好唱。”何淑芹說。
葛誌安是當地資曆最老的琴師,他和何淑芹是當地民間僅(jin) 有的幾位能原汁原味唱出“大口落子”的老藝人。兩(liang) 人原來在縣劇團的日子裏,葛誌安編戲、寫(xie) 譜和教唱,何淑芹唱戲,《秦香蓮》《牧羊圈》《楊八姐遊春》都是他們(men) 常演的劇目。
“那時候7天排練一次,排新戲的時候要走場、學唱、寫(xie) 譜,時間要長一點,大型戲半個(ge) 月能排完。”葛誌安說。
退休後,兩(liang) 人的功夫都沒有撂下。何淑芹常去河邊吊嗓子,每天都要喊上一喊。葛誌安也時常拉起二胡,吸引著眾(zhong) 多群眾(zhong) 圍觀叫好。在家裏,老兩(liang) 口也經常練上幾段《唐知縣審誥命》《劉巧兒(er) 》《花為(wei) 媒》《張羽煮海》等。
何淑芹說,如今的評劇唱腔吸收了眾(zhong) 多劇種的優(you) 勢,更加豐(feng) 富婉轉,但是“大口落子”作為(wei) 評劇最初期的聲音,更加樸素,留存的是這一方水土的記憶。
兩(liang) 位老人也很擔憂,如今行業(ye) 不景氣,學戲的孩子出路不多。“有人唱才能有傳(chuan) 承和發展,特別是能寫(xie) 唱詞的人要堅持下去。”葛誌安說,他們(men) 時常參加胡家坡村新明劇團的演出,這個(ge) 小劇團裏的成員都是附近各村農(nong) 民,平均年齡60歲左右。
“人們(men) 口裏傳(chuan) 唱的唱腔已經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變了,但人們(men) 對這門藝術的熱愛,還很強烈。”葛誌安內(nei) 心希望,“大口落子”能在這裏弦音不絕,滋潤著評劇更好向前發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