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妙手修複 千年古籍“破鏡重圓”

發布時間:2022-03-30 11:03:00來源: 天津日報

  本報記者 張帆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五千年曆史底蘊的文本見證。近日,首部中華古籍活化紀錄片《穿越時空的古籍》上線。該片講述了學者和藝術家修複古籍、演繹古籍內(nei) 容,讓古書(shu) “鮮活起來”的故事。

  首集《古籍裏的盛宴》中,美食家盧冉根據古書(shu) 記載複原了“蟹釀橙”“素蒸鴨”等300多道宋代佳肴。在後麵的故事裏,服飾史學者陳詩宇通過古籍考證古代服飾,將平麵的考古資料還原成立體(ti) 造型。此外,用畫筆勾勒出《山海經》神獸(shou) 的撒旦君、以古籍字體(ti) 為(wei) 母版設計4萬(wan) 多個(ge) 藝術字的應永會(hui) 、在《牡丹亭》中尋找藝術靈感的張漁,他們(men) 的故事也將在紀錄片中一一呈現。

  除了關(guan) 注演繹古籍內(nei) 容的人,該片還把鏡頭對準了古籍研究者。在第2集《拚接撕裂的文明》中,浙江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湧泉將分散於(yu) 世界各地的敦煌碎片殘卷進行拚接、綴合,實現千年前古籍的“破鏡重圓”。《穿越時空的古籍》還記錄了民間收藏家勵雙傑收藏2.5萬(wan) 冊(ce) 家譜、東(dong) 巴文化研究院院長李德靜搶救翻譯並整理東(dong) 巴古籍、國圖古籍修複中心杜偉(wei) 生等人修複《永樂(le) 大典》“湖”字冊(ce) 的故事。

  天津圖書(shu) 館研究員、國家級古籍修複技藝傳(chuan) 習(xi) 導師萬(wan) 群從(cong) 事古籍修複多年,她也是市級非遺古籍修複技藝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在她看來,珍貴的古籍聯係著文化命脈,古籍修複既是在保存曆史原貌,也讓今人從(cong) 古人記錄的文字中收獲更多的文化力量。《穿越時空的古籍》記錄了很多關(guan) 於(yu) 古籍修複的人和故事,也讓許多年輕觀眾(zhong) 對這項冷門的非遺技藝有了更直觀生動的認知。萬(wan) 群說:“隨著社會(hui) 層麵對傳(chuan) 統文化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古籍修複技藝的知識普及麵也越來越廣。我們(men) 每年都會(hui) 利用各種機會(hui) 走出去,比如非遺進校園活動,麵向公眾(zhong) 開展古籍保護和古籍修複知識的傳(chuan) 播。此外,我們(men) 每年也會(hui) 定期策劃組織古籍保護修複相關(guan) 的展覽活動。”

  現實中的古籍修複究竟是什麽(me) 樣子?萬(wan) 群向記者講述了一個(ge) 比較典型的修複案例:他們(men) 曾經修複過一批館藏的敦煌文獻,是大收藏家周叔弢先生捐贈的。這批文獻殘頁一共有200多件(片),整體(ti) 修複難度比較大,而且它的藏品級別也比較高。這次修複為(wei) 天圖保存了一批珍貴的敦煌文獻,修複過程中,他們(men) 也在古紙張鑒定方麵取得了成果,留下了很多古紙張監測分析的寶貴研究數據。

  萬(wan) 群說,古籍修複除了要有深厚的專(zhuan) 業(ye) 技能,還要做到膽大心細,“這批敦煌文獻一共200多件,它的紙張呈現了多樣性的特點,原材料也不太一致,另外這批文獻中有很多都是殘片,大片的有五六十厘米,小片的隻有幾厘米。有的是撕裂破裂,也有的屬於(yu) 糟朽汙染、黴變,病害情況比較特殊。我們(men) 利用了傳(chuan) 統的修複技藝,宗旨就是‘精細慢’,每一個(ge) 蟲洞、每一個(ge) 孔眼、每一個(ge) 撕裂的部分,都把它補綴完好。”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