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寧夏根雕手藝人:化“朽木”為神奇 雕出枯木“新生”

發布時間:2022-04-01 15:18:00來源: 中新網

 

  中新網銀川3月30日電 題:寧夏根雕手藝人:化“朽木”為(wei) 神奇雕出枯木“新生”

  中新網記者 於(yu) 晶

  根雕,是中國傳(chuan) 統雕刻藝術之一,它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wei) 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

  在寧夏銀川,根雕技藝自治區級非遺傳(chuan) 承人何生義(yi) 用自己的一雙巧手,將一塊盤根錯節的樹根、一截斑駁畸形的枯木,雕刻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3月30日,記者走進何生義(yi) 的工作室,如同走進了一個(ge) 多彩多姿的世界,一件件製作精美、造型各異、形象逼真的根雕作品映入眼簾,無不散發著自然的氣息。

  在工作室門口的一個(ge) 木桌旁,何生義(yi) 正在進行根雕創作。隻見他歪著頭,俯下身子,一手拿著雕塑刀,一手拿著鑿子,小心翼翼地對著半成品進行雕刻,伴隨著有節奏的敲打聲,木屑紛紛落地,一個(ge) 老鷹即將成型。

  據何生義(yi) 透露,父親(qin) 是木匠,受父輩的影響,自己從(cong) 小酷愛各種手工藝製作。長大以後因為(wei) 工作的關(guan) 係,會(hui) 經常去賀蘭(lan) 山附近的一些企業(ye) 、工廠,路上看見那些枯木、樹根後,總覺得能夠用家鄉(xiang) 的原材料進行創作,展示大自然的美,是一種無與(yu) 倫(lun) 比的享受。

  何生義(yi) 告訴記者,根雕保留了樹根的自然紋路和天然色彩,造型逼真,形象生動,講究質樸,棄浮華,去藻飾。一個(ge) 好的根雕擺件,要巧妙地運用樹根的形態之美,並結合人工的細琢精雕。

  俗話說“朽木不可雕也”,但根雕藝人不這麽(me) 認為(wei) 。“根雕就玩這些枯木。”何生義(yi) 說,樹木裏是有一部分油性物質的,活樹水分大,死了之後慢慢變幹,隻有油性物質保留在裏麵,打磨的時候是有香氣的,還能讓根雕表麵更有質感,而且上麵天然的紋路、色彩、造型本就有神韻,經過人工細琢精雕,就是天人合一的藝術品。

  何生義(yi) 說,根雕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思是在根雕創作中,首先要保留天然的藝術造型,再在這個(ge) 基礎上進行創作。大自然把它塑造成什麽(me) 樣,就是什麽(me) 樣,然後看它像什麽(me) ,再給加工一下,靈氣就出來了。“比如我找了一個(ge) 和老鷹很像的材料,我可能根據它的特點,把鷹頭、鷹抓雕出來就行了。根雕就像寫(xie) 意畫,追求的就是這個(ge) 意境。”

  根雕雖然隻有“三分人工”,卻也需要耐心細致。何生義(yi) 說,雕刻、修光、上色、拋光,是根雕的製作工序,每個(ge) 程序都不能馬虎。雕刻,最考驗匠人的手藝。從(cong) 運刀到鐫刻的凹槽深度、寬窄,都大有講究。隻有處理得當,才能遊刃有餘(yu) ,使得根雕韻味得以實現。

  多年來的雕刻功底,讓何生義(yi) 創作起來遊刃有餘(yu) ,不管是什麽(me) 樣的材料,隻要到了他手裏,立刻就成了一件藝術品。看著手中的朽木,在自己的巧思妙手之下變成了一件件精致的藝術作品,成就感遠勝一切。

  “根雕本就是一門手藝活兒(er) ,它需要手藝人高度投入耐心和精力,雕刻就像是在培育一個(ge) 生命,不求功成名就,隻求自得其所。”談及接下來的打算,何生義(yi) 說,如今,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人們(men) 所喜愛和重視,手工製作更是彌足珍貴。要有人願意學,我肯定會(hui) 傾(qing) 囊相授,把根雕藝術傳(chuan) 承下去。(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