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歲磚塔胡同的名人往事
據報道,《首都功能核心區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胡同第一批)》近日發布,磚塔胡同、史家胡同、楊梅竹斜街、百花深處等入選。
七百多歲的磚塔胡同是北京曆史最悠久的胡同,它的名人故事特別多。
萬(wan) 鬆老人與(yu) 耶律楚材
胡同一詞出於(yu) 元大都,曆明清至今。元李好古所著雜劇《張生煮海》有雲(yun) :“你去那羊市角頭磚塔胡同總鋪門前來尋我。”西四至阜成門的街道,一度叫過“羊市大街”。
北京曆史上有多少條胡同?民間俚語有雲(yun) :“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賽牛毛。”若究溯至元大都,可考的胡同隻有磚塔胡同一條。故羅哲文先生稱之為(wei) “北京胡同之根”。
前元時期,北京城址的中心在“薊丘”,也就是今白雲(yun) 觀附近,磚塔胡同係“郊之北野”。今阜成門內(nei) 大街25號的廣濟寺,原為(wei) 金代西劉村寺舊址,元興(xing) 建大都時歸入城內(nei) ,明朝天順年間重建,成化年間賜名“弘慈廣濟寺”,以後曆朝多有修擴,如今係中國佛教協會(hui) 會(hui) 址。
磚塔胡同位於(yu) 西四丁字路口以西,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曆史了。胡同東(dong) 口有一座萬(wan) 鬆老人塔,因而得名。這是北京市區唯一一座古磚塔,青磚古塔重簷層層疊疊,仿佛一位滿腹故事的老人。有一種說法,萬(wan) 鬆老人塔很有可能是西劉村寺和尚的墓地,類似於(yu) 嵩山少林寺的塔林。世事滄桑,隻有萬(wan) 鬆老人塔保留了下來。
萬(wan) 鬆老人即萬(wan) 鬆行秀禪師(1166年-1246年),自稱萬(wan) 鬆野老。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入宮說法,賜錦綺大僧衣,奉旨留中都弘揚佛法,主持報恩寺。蒙古軍(jun) 攻克中都,萬(wan) 鬆行秀奉旨主持萬(wan) 壽寺,為(wei) 皇室祈福。晚年退居從(cong) 容庵,著書(shu) 立說,弘各宗所長,避各宗所短,成為(wei) 一代宗師。他是金元之際頗有政治背景的高僧、大德,壽逾八旬,在各階層中影響巨大。
萬(wan) 鬆行秀站在佛家的立場上對孔孟之說進行了深刻探討,提出了“以佛治心,以儒治國”之說,對“出世”“入世”進行協調。萬(wan) 鬆老人因人而異,對未仕者言“空”,對已仕者談“有”,合而論之則是“離有空而執其中,各得其安,各行其道”。
耶律楚材是萬(wan) 鬆行秀的弟子,對其甚恭甚誠,“冒寒暑,無晝夜者三年,盡得其道”,師生甚契。“以佛治心,以儒治國”之道由“傳(chuan) ”到“承”,由“學”到“用”。
耶律楚材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長子耶律倍的八世孫,金章宗時在朝廷為(wei) 官。蒙古鐵騎攻克中都,成吉思汗聞楚材之名對他說:“遼金世仇,我與(yu) 你報仇雪恨了。”楚材對其曰:“我的父輩已仕金,怎敢與(yu) 君為(wei) 仇?”此答甚要甚高,言外之意:“金且不仇,當然可以效忠於(yu) 元了。”於(yu) 是得到了成吉思汗的信任,官至中書(shu) 令(宰相)。
蒙古軍(jun) 初入中原,一些極端分子認為(wei) 漢人無用,不如殺之,以使草木豐(feng) 茂,有利畜牧。耶律楚材阻止了這件事,力勸窩闊台說:“時下乏經費,對中原收取地稅、商稅略計可得銀五十萬(wan) 兩(liang) 、帛八萬(wan) 、粟四十餘(yu) 萬(wan) 石……”並上奏設置稅吏。
次年,窩闊台回到雲(yun) 中,十路課稅使已將金、帛、粟呈列給朝廷。成吉思汗大喜,對楚材說:“像你這樣的賢人,南國有多少?”楚材對曰:“臣才幹不足,比臣強得多的人有很多。”成吉思汗有所悟,令楚材主政燕京。當時城中非常混亂(luan) ,光天化日之下車拉馬載搶劫民間財物,耶律楚材誅殺了16人,燕京才得以安定下來。
楚材病逝後,葬於(yu) 甕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東(dong) 岸,忽必烈令建祠以示尊崇。祠今猶存,可供後人憑吊。
耶律楚材能詩善文,有《湛然居士文集》傳(chuan) 世,其中有許多關(guan) 於(yu) 西域風情的描述,是後世難得一見的史料。萬(wan) 鬆行秀為(wei) 此文集作序,評價(jia) 甚高。師生之間,處世、治世理念“一也”。
一代才女顧太清
磚塔胡同因塔而得名,在元代影響很大。19世紀以來,顧太清、魯迅、張恨水、邵力子、齊燕銘……諸多名人,先後卜居。
顧太清是滿洲鑲藍旗西林覺羅氏人,幼名春,故有“西林春”之稱。西林春三四歲起即由祖母教字,十一歲時父母雙亡流落江南,由姑父和姑母撫養(yang) 。其天資聰穎,出口成章,所作詩詞新穎精巧,在江南閩秀文壇中堪稱魁首,係謝道韞、李清照之儕(chai) 。道光初年,西林春入榮郡王府擔任格格所的教席。府主奕繪是宗室中的才子,與(yu) 西林春一見如故,後二人結成伉儷(li) 。奕繪室名雅號“太素”,西林春遂稱顧太清。
婚後夫妻二人經常並馬出遊,遍訪京西名勝。顧太清喜讀《紅樓夢》,後續寫(xie) 了《紅樓影夢》,光緒二年由隆福寺聚珍堂刊行,199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重印。
奕繪病逝後顧太清被逐出榮府,與(yu) 其子女遷居磚塔胡同,在古塔之側(ce) 生活了19年。《天府閣集》中許多佳作就成於(yu) 這一時期。鹹豐(feng) 七年(1857年)顧太清之孫襲鎮國公,重掌榮府,顧太清以太福晉之尊,在東(dong) 四大佛寺的榮府頤養(yang) 天年。
魯迅與(yu) 張恨水
1923年7月,魯迅與(yu) 周作人“兄弟失和”,於(yu) 是攜妻子朱安遷居磚塔胡同61號。這是一個(ge) 很小的院子,大門朝北,東(dong) 西房各兩(liang) 間,北房三間。三間北房總共隻有二十多平方米。朱安居西室,東(dong) 室是周老太太來看兒(er) 子時的居所。魯迅居中堂,書(shu) 房、飯廳、客廳、臥室“四合一”,堂中置八仙桌一張,吃飯、會(hui) 客、寫(xie) 作“均承之”。
條件如此,魯迅還是筆耕不輟,在磚塔胡同居住的九個(ge) 多月中,校勘了《嵇康集》,編寫(xie) 了《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創作了《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作品。
在這九個(ge) 多月中,周老太太來過十餘(yu) 次,共住了一百六十多天,實可謂母子情深。為(wei) 了對母親(qin) 盡孝,魯迅購置了宮門口三條的小四合院,也就是今日的魯迅故居,於(yu) 1924年5月喜遷新居。
小說是魯迅的強項,但周老太太看不懂魯迅的小說,卻對張恨水的小說非常喜歡。周、張二位大文人,又都和磚塔胡同有緣。
張恨水著作等身,《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啼笑因緣》《東(dong) 北四連長》……這些小說反映的內(nei) 容甚廣,均注入了時代印跡,發出了時代聲音。
抗戰勝利後,張恨水回到北京,在《新民報》擔任經理兼副刊《北海》主編,後在磚塔胡同購買(mai) 了一所小四合院,門牌43號。院子有北房三間,中間是客廳兼飯廳,西間是臥室,東(dong) 間是書(shu) 房,南房三間,東(dong) 西廂房各兩(liang) 間。院中有丁香、榆葉梅、翠竹、柳樹、棗樹,生機勃勃,綠意盎然。
1967年春,張恨水在這個(ge) 小院走完了人生的最後曆程,享年72歲。
邵力子先生有“和平老人”之謂,在國共兩(liang) 黨(dang) 的多次談判中都是積極讚助者或直接參與(yu) 者。邵力子1949年定居北平,入住了磚塔胡同63號。這是一所坐北朝南的宅院,門外有國槐四棵,院內(nei) 有合歡樹、銀杏樹、海棠樹各兩(liang) 棵,遊廊與(yu) 廳堂連通,有房二十多間。邵力子在磚塔胡同居住了五年。
1927年,葉恭綽等社會(hui) 名流對萬(wan) 鬆老人塔進行了整修,使其成為(wei) 文人雅士的雅集之所,也就是文化沙龍,1950年由市文管會(hui) 接管,現由正陽書(shu) 局使用,作為(wei) 公共閱讀場所,免費開放,有“磚讀空間”之稱。“斯文在茲(zi) ”不虛也。(方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