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師範學院:文化浸潤青春心靈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蘇陽
北京冬奧會(hui) 已落幕,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正“圈粉”世界。而在鹽城師範學院,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相關(guan) 的線上課程,同樣受到同學們(men) 的熱捧。中國茶藝、傳(chuan) 統篆刻、漢服禮儀(yi) 等走進課堂,融入專(zhuan) 業(ye) 教學之中,成為(wei) 該校探索思政教育的生動實踐。
“文化鑄魂育人的力量是無窮的。”鹽城師範學院校長方忠表示,學校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融入專(zhuan) 業(ye) 育人全過程,將文化的種子播撒在育人的沃土中,構建“涵養(yang) —踐行—融創”三模塊特色課程,交出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彩答卷。不久前,學校申報的《漢語言文學專(zhuan) 業(ye) 的文化鑄魂育人探索與(yu) 實踐》榮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讓傳(chuan) 統手藝“潮”起來
“大豐(feng) 瓷刻將有實有虛的刀法和技法相結合,在瓷體(ti) 表麵再現書(shu) 畫筆墨之韻,被譽為(wei) ‘瓷器上的刺繡’。”談及鹽城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各自特點,來自鹽城師院的學生陳卓一如數家珍。2020年,陳卓一參與(yu) 了一場特殊的“帶貨”直播,所推介的產(chan) 品正是這些具有鹽城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近年來,鹽城師院組建追夢非遺團隊,踏訪鹽城各地,調研100餘(yu) 個(ge) 非遺項目,拍攝50餘(yu) 部非遺紀錄片。同時,搭建鹽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播平台,與(yu) 淮劇、亭湖木雕、東(dong) 台發繡等20餘(yu) 項非遺的傳(chuan) 承人合作,舉(ju) 辦“帶貨”直播95場,展銷會(hui) 22場。“最讓我高興(xing) 的是,身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愛非遺。”陳卓一表示,她將繼續做好鹽城非遺的傳(chuan) 播和推廣工作,讓這些傳(chuan) 統手藝真正“活”起來,“潮”起來。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具有獨特的育人價(jia) 值,是教育人、培養(yang) 人、塑造人的寶貴資源。”鹽城師範學院教務處處長嶽峰說,學校將思想理念、價(jia) 值標準、審美風範等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要素注入教育教學環節,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紅色文化築牢青春之魂
位於(yu) 江蘇北部的鹽城,曾是新四軍(jun) 重建軍(jun) 部所在地,也是鍛鑄“鐵軍(jun) 精神”的中心地。據統計,目前鹽城共有紅色遺存遺址248處,以烈士命名的鎮村128個(ge) 。
“鹽城本地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是學校進行鑄魂育人的‘活教材’。”方忠介紹,學校深挖地方紅色資源,把曆史轉化為(wei) 課程,把史料轉化為(wei) 教材,把紅色地標轉化為(wei) 育人陣地:成立“新四軍(jun) 研究院”,編寫(xie) 出版省重點教材《新四軍(jun) 鐵軍(jun) 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實踐》,開設“中共黨(dang) 史”“新四軍(jun) 史”“鐵軍(jun) 精神研究”等課程;成立“尋訪江蘇精神譜係,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千名學子訪百城,紀念館裏學黨(dang) 史”實踐調研團……
2016年,鹽城師院組建“尋訪新四軍(jun) 老戰士”實踐團,累計近200名大學生參與(yu) ,尋訪了87名新四軍(jun) 老戰士,采集音視頻200多小時,整理文字材料40餘(yu) 萬(wan) 字。在該校,類似這樣的紅色實踐團有16個(ge) 。大學生們(men) 走進紀念館、烈士陵園、曆史遺跡,在鹽城百餘(yu) 個(ge) 紅色基地“打卡”,線上分享心得體(ti) 會(hui) 。
實踐創新炫出青春風采
今年3月,鹽城師範學院第26批赴新疆實習(xi) 支教團出征,50名大學生前往新疆伊犁、哈密等地中小學和職校開展實習(xi) 支教。自2009年以來,該校已派出26批1476名實習(xi) 支教大學生和47名指導老師奔赴新疆,足跡遍布天山南北。
近年來,鹽城師院通過實踐活動拓展思政育人成效,達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文學院“農(nong) 家書(shu) 屋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學生社會(hui) 實踐團踏遍鹽城2221個(ge) 農(nong) 家書(shu) 屋,把紅色文化帶到農(nong) 家書(shu) 屋,讓農(nong) 家書(shu) 屋成為(wei) 理想信念教育的加油站;美術與(yu) 設計學院的大學生們(men) 走進鹽城市花吉村,用手中的畫筆讓百年黨(dang) 史、政策解讀、生態文明等內(nei) 容“躍然牆上”,為(wei) 當地的村容村貌增添了一份藝術氣息;城市與(yu) 規劃學院的大學生誌願者走進鹽城市龍岡(gang) 果林場開展實地調研,實踐團成員提出的農(nong) 場轉型發展的建議得到了林場的充分認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