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僑批活起來 把精神傳下去
作者:陳 冀(中共江門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長)
家書(shu) 抵萬(wan) 金。自古以來,即使不在烽火連天的歲月,每封家書(shu) 都承載著濃濃的血肉親(qin) 情。遊子遠行、夫妻分離、親(qin) 友異地,家書(shu) 始終是突破山海阻隔、延續親(qin) 情友誼的“帶著體(ti) 溫的紐帶”。而在“中國著名僑(qiao) 鄉(xiang) ”廣東(dong) 江門,有一種名為(wei) “僑(qiao) 批”又叫“銀信”的特殊家書(shu) ,靜靜地流淌在歲月的長河裏,如歌如詩,記錄著家、城、國的故事。
僑(qiao) 批被國學大師饒宗頤稱譽為(wei) “僑(qiao) 史敦煌”,是一種“信件”“匯款單”合一的郵傳(chuan) 載體(ti) ,真實記錄了海外華僑(qiao) 華人曆史,已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chan) 。江門的僑(qiao) 批以其數量多、曆史跨度長、覆蓋範圍廣、內(nei) 容豐(feng) 富等特點,在世界記憶遺產(chan) 保護中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成為(wei) 江門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
“僑(qiao) 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qiao) 胞艱難的創業(ye) 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ti) 現。如何挖掘、包裝、傳(chuan) 播、活化這些“老物件”,使其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融為(wei) 一體(ti) ,讓這些傳(chuan) 統的文化寶藏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始終是一道重要的時代命題。
在全國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之時,江門充分利用僑(qiao) 批資源,創新探索“從(cong) 僑(qiao) 批中看黨(dang) 史”。
一是挖掘僑(qiao) 批中“見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發展曆程的珍貴文字及其背後的動人故事。如,1953年印尼華僑(qiao) 陳金秀寫(xie) 給大哥陳成長的家書(shu) ,記載著兄妹二人相隔兩(liang) 地數十年,憑一封封銀信寄托思鄉(xiang) 思親(qin) 之情,表達了海外華僑(qiao) 對新中國成立後發生巨大變化的欣喜,更反映了華僑(qiao) 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擁護和支持以及渴望早日回到祖國的期盼。陳金秀在僑(qiao) 批中這樣寫(xie) 道:“親(qin) 愛的大哥大嫂:解放後的新中國,在短短的三年當中,全國一切的一切都換(煥)然一新…我自己也常常看《人民畫報》…中國人民在偉(wei) 大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毛主席正確領導下獲得了徹底的解放。強大的、自由、獨立、幸福的新中國已屹立在世界上。中國人民成為(wei) 真正的主人翁了……”我們(men) 還找到了陳金秀的哥哥——94歲的陳成長,僑(qiao) 批中的主人翁從(cong) 曆史中走出來,他由衷感歎:“隻有大家和平發展,小家才能幸福生活。因為(wei) 戰亂(luan) ,我與(yu) 父親(qin) 、妹妹相隔兩(liang) 地多年,如今在黨(dang) 的領導下,親(qin) 人們(men) 魂牽夢縈的家鄉(xiang) 日新月異,才讓我和妹妹如願重逢。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我們(men) 今天這樣的幸福生活。”這些尋常人家的家書(shu) 帶著濃烈真摯的感情,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二是深入解讀僑(qiao) 批故事背後的曆史價(jia) 值、時代意義(yi) 。隨著挖掘更加全麵深入,一封封輝映百年黨(dang) 史的僑(qiao) 批從(cong) 曆史的塵土中走出來。這些“跨越山海的家書(shu) ”有出自著名僑(qiao) 領之手,有來自政府官員的回應,更多產(chan) 生於(yu) 普通百姓,但無論貧富貴賤,“戀家”“思鄉(xiang) ”“愛國”都無一例外地成為(wei) 所有信件的內(nei) 容主題及情感主線,咫尺素箋,紙短情長。透過一封封僑(qiao) 批,還能讀到華僑(qiao) 群體(ti) 在政治上的不斷成熟成長以及對中國未來高超的洞察力。如,著名僑(qiao) 領司徒美堂1948年10月23日寫(xie) 給毛澤東(dong) 、周恩來的信中說:“美堂奔走革命六十餘(yu) 年,深信民主政治必須實現。”司徒美堂是從(cong) 華工成長起來的愛國僑(qiao) 領、世界洪門領袖,他的政治態度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影響了無數海外僑(qiao) 胞堅定追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
三是適應時代潮流,用好新技術、新手段讓“僑(qiao) 批中的黨(dang) 史”活起來。僑(qiao) 批的保護與(yu) 活化利用遇到了最好的傳(chuan) 播時代。2021年,我們(men) 相繼推出16期“僑(qiao) 批中的黨(dang) 史”短視頻、100多個(ge) 融媒體(ti) 產(chan) 品,全網閱讀量超過650萬(wan) 次,讓這一世界記憶遺產(chan) 煥發新光彩,在海內(nei) 外引發廣泛關(guan) 注。江門五邑僑(qiao) 批專(zhuan) 題還成功入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製作的紀錄片《跨越山海的家書(shu) 》,並於(yu) 首集播出。我們(men) 通過舉(ju) 辦展覽,讓“僑(qiao) 批中的黨(dang) 史”走進大眾(zhong) 視野,陸續推出僑(qiao) 批題材的戲劇、歌曲、文創等,推動僑(qiao) 批文化“破壁”出圈。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還探索運用這些與(yu) 海內(nei) 外廣大華人華僑(qiao) 有強烈情感共鳴的“老物件”進行對外文化交流,通過海外工作公眾(zhong) 號以及華人華僑(qiao) 的微信群、朋友圈、社交媒體(ti) 等私域空間傳(chuan) 播“僑(qiao) 批中的黨(dang) 史”,直接覆蓋美洲、澳洲、東(dong) 南亞(ya) 及港澳地區的100多個(ge) 江門籍海外鄉(xiang) 親(qin) 社團,不少海外鄉(xiang) 親(qin) 看到後,紛紛表示:“非常感動,一封封僑(qiao) 批飽含父輩對家鄉(xiang) 的深情,也從(cong) 側(ce) 麵見證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偉(wei) 大!”
此外,文物活化利用需要理論研究為(wei) 基礎,我們(men) 率先成立了僑(qiao) 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舉(ju) 辦了全國首個(ge) “僑(qiao) 批中的黨(dang) 史”學術研討會(hui) ,深度推進五邑僑(qiao) 批資源向學術研究成果高質量轉化,並以僑(qiao) 批為(wei) 題探索回答了“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時代課題。
讓文物活起來,把教育融進去,把精神傳(chuan) 下去,通過重讀家書(shu) ,激發僑(qiao) 鄉(xiang) 人的家鄉(xiang) 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這始終是我們(men) 創新策劃“僑(qiao) 批中的黨(dang) 史”,打響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品牌的探索實踐與(yu) 初心目標。我們(men) 深刻感到,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大有可為(wei) 。要勇於(yu) 回答好時代課題,需要不斷挖掘主題、捕捉創新靈感,反映時代巨變,描繪精神圖譜,繼續在實踐中探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