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網絡中國節·清明】清明節誌①:清明節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2-04-06 15:23:00來源: 光明網

  講述人:王傑,中共中央黨(dang) 校哲學部教授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相思。

  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傳(chuan) 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的節日習(xi) 俗在漫長的歲月中幾經改變並延續至今,我們(men) 今天的清明節日成為(wei) 了一個(ge) 人們(men) 用於(yu) 懷念,用於(yu) 祭奠,用於(yu) 銘記先人和先輩的日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這首《清明》想必我們(men) 很多朋友都耳熟能詳,它描寫(xie) 的是清明節的節日景象。清明與(yu) 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wei) 中國的四大傳(chuan) 統節日,對於(yu) 清明,我們(men) 可能知道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國家的法定假期。可是,對於(yu) 它的來曆和具體(ti) 習(xi) 俗卻了解的不太詳細。

  清明節逐漸與(yu) “上巳節”和“寒食節”融合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ge) 同時為(wei) 節氣和節日的傳(chuan) 統民俗節日。我國古時著名的氣象學著作《曆書(shu) 》中就有言:“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wei) 清明,時萬(wan) 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wan) 物皆顯,因此得名。”可其實,在古代,清明節隻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而並非我國古代的傳(chuan) 統節日。 而古代人在清明期間是要過“上巳節”和“寒食節”的,隻是隨著曆史的變遷,寒食節與(yu) 上巳節都逐漸地退出了曆史舞台,成為(wei) 過去式,清明節這才慢慢地與(yu) 兩(liang) 個(ge) 節日逐漸融合,成為(wei) 包涵了這兩(liang) 個(ge) 節日寓意與(yu) 習(xi) 俗的一大節日。

  古人將清明節成為(wei) “三月節”

  古時,人們(men) 將“清明節”稱為(wei) “三月節”,《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就有這樣的說法:“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這裏的三月指的是夏曆的三月,故因此得名“三月節”。“清明”與(yu) “潔齊”互為(wei) 形容詞,“潔齊”謂萬(wan) 物因溫濕潤澤而生長,“清明”指氣候清淨而明媚。每每到清明之際,冰雪消融,萬(wan) 物複蘇,草木青青,鶯飛草長,一派欣欣向榮景象。作為(wei) 時序標記的清明,在漢代就已經有了明確記載,可是,作為(wei) 一種節日,直到唐宋以後才形成。

  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chuan) 始於(yu) 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yu) 此日祭祖掃墓,曆代沿襲而成為(wei) 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yu) 清明節是兩(liang) 個(ge) 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wei) 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liang) 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yu) 寒食合並為(wei) 一日。

  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wei) 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掃墓遂成為(wei) 社會(hui) 重要風俗。清明節是傳(chuan) 統的春祭大節,與(yu) 之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wei) “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xi) 俗由來久遠。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wei) 墓祭、祠堂祭。清明祭祀一種方式是采取墓祭的形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hui) ,有的地方徑直稱為(wei) “清明會(hui) ”或“吃清明”。

  清明節祭祖,按照習(xi) 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men) 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wei) 墳墓培上新土,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拜祭。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chuan) 統。

  清明節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yu) 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節在曆史發展中承載了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men) 無論身處何方,都會(hui) 回鄉(xiang) 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ti) 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

  製作:李方舟 張悅鑫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