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裏的人們》:家長裏短道不盡社區溫暖
作者:高小立(文藝報藝術部主任、北京市文聯2021年度簽約評論家)
近日,電視劇《春天裏的人們(men) 》在央視播出。該劇根據全國道德模範、寧波市鄞州區百丈街道劃船社區原黨(dang) 委書(shu) 記、被譽為(wei) “小巷總理”的俞複玲的真實事跡改編。創作者瞄準了社區這個(ge) 當下國家治理體(ti) 係中最小的“細胞”,以溫暖現實主義(yi) 手法表現當代社區治理工作及社區工作者的日常。
該劇沒有為(wei) 了博眼球、引流量而刻意強化戲劇衝(chong) 突的營造,在情感戲部分也沒有過度煽情和“撒狗糧”橋段的設置。這種處理手法或許在話題熱度、情節張力、流量吸引上有所削弱,但返璞歸真的創作理念卻讓作品擁有了沉澱的空間。平實豐(feng) 盈的劇情如汩汩溫暖細流,浸潤著觀者的心靈,讓他們(men) 在沉浸式追劇體(ti) 驗中感受社區基層工作者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激發對基層建設、執政理念、新時代社區綜合治理等問題的思考。
作品關(guan) 注諸如搶車位、垃圾分類、小區綠化等人們(men) 在現實生活中時常會(hui) 遭遇的問題。在現實中,這些問題往往和社區居民個(ge) 人利益與(yu) 社區整體(ti) 居民利益訴求之間的矛盾、物業(ye) 與(yu) 業(ye) 主委員會(hui) 權責的矛盾等因素交織纏繞,容易出現各方推諉扯皮的狀況。漫長的訴訟時間成本和耗費的精力,又讓絕大多數社區居民對訴諸法律途徑望而卻步。時常見諸報端的社區搶車位、高空拋物、惡犬傷(shang) 人等報道,以及由此引發的社區居民關(guan) 係惡化甚至大打出手的消息,便是這些看起來“雞毛蒜皮”的小事長期得不到解決(jue) 而導致矛盾升級的後果。居民對社區權利的“空位”,物業(ye) 不作為(wei) 以及基層職能管理部門權力的“缺位”,就是引發這種矛盾爆發的重要原因。在劇中,經過社區書(shu) 記徐盈盈和工作人員動腦想辦法、多方協調,逐一解決(jue) 了搶車位、社區居民種菜等問題,讓社區安全保障、環境治理邁上了新台階,還給社區居民一個(ge) 整潔幹淨、和諧宜居的社區環境。所以,社區治理從(cong) 小的方麵來看,是給廣大社區居民營造一個(ge) 幸福生活的港灣,從(cong) 大的方麵來看,是管理部門落實黨(dang) 和政府“執政為(wei) 民”理念與(yu) 構建和諧社會(hui) 使命的重要抓手。
除了這些日常生活問題外,創作者還表現了社區工作者解決(jue) 春天裏老廠區改造這個(ge) 曆史遺留的特殊問題的過程,使其成為(wei) 貫穿全劇始終的重要線索。從(cong) 否定老廠區改造為(wei) 冷鏈倉(cang) 的想法,到製定將其改造為(wei) 特色文化街區的計劃,該劇圍繞“老社區改造究竟是以經濟效益為(wei) 重,還是更看重能否豐(feng) 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社會(hui) 利益”的問題進行探討,給現實中的社區建設帶來了啟示。而這種問題的解決(jue) ,讓社區居民在安居的基礎上,有了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電視劇《春天裏的人們(men) 》並未滿足於(yu) 刻畫徐盈盈為(wei) 代表的基層社區工作者的“勤政”和“能政”,而是結合他們(men) 在工作中遇到的突發事件和具體(ti) 問題,用現實主義(yi) 的創作理念反映當下社會(hui) 急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例如,針對劇中經營服裝的電商姑娘,社區工作者並未因房東(dong) 和居民的投訴,就簡單地將她趕出社區,而是耐心了解各方訴求,最終找到合理解決(jue) 方案。
與(yu) 以徐盈盈為(wei) 代表的基層工作者接觸,讓老百姓對黨(dang) 和政府相關(guan) 政策執行情況形成最直觀感受。所以,“徐盈盈們(men) ”一言一行關(guan) 係著黨(dang) 和政府在老百姓心裏的形象,他們(men) 所代表的社區就好比毛細血管,隻有無數的毛細血管保持通暢,才能保證社會(hui) 肌體(ti) 的良性運轉,才能成為(wei) 構建和諧社會(hui) 的有力保障。正因為(wei) 如此,“徐盈盈們(men) ”才被稱為(wei) “小巷總理”,《春天裏的人們(men) 》這部作品也有了更加獨特的現實價(jia) 值和社會(hui) 意義(y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