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諺古詩詞看清明時節古人如何“種瓜點豆”
氣象專(zhuan) 家表示,清明穀雨是春季最後兩(liang) 個(ge) 節氣。“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清明、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dong) 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關(guan) 於(yu) 清明的農(nong) 諺很多。如“清明高粱接種穀,穀雨棉花再種薯”“清明麻,穀雨花,立夏栽稻點芝麻”。
清明時節,在忙碌的勞動者看來,此時田間的伴奏就是布穀鳥的叫聲。“時令過清明,朝朝布穀鳴。”此時布穀的聲音,對於(yu) 農(nong) 人來說,是“催耕”的信號。還有北宋蔡襄的《稼村詩帖》“布穀聲中雨滿籬,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叱犢時”,這首詩就把布穀的催耕和農(nong) 人的勤勞寫(xie) 得很親(qin) 切。
我國自古就非常重視春耕,兩(liang) 千多年前《荀子·王製篇》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樸素的勞動者,在春天的土壤上,利用自然的饋贈,用辛勤和智慧將希望的種子播下。
在大家很熟悉的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這首詩中有兩(liang) 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牧童騎在牛背上指向杏花村的動作,可愛又有寓意。它讓我們(men) 想到了清明時節耕牛的存在以及背後隱含的耕種的內(nei) 涵。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小歌謠裏含著的“二十四節氣”,代表著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隻有了解自然界特別是太陽的運行規律,才能獲得好收成,才能更好地接受大自然的饋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