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奏響民樂好聲音
守正創新,奏響民樂(le) 好聲音(新語·讓好聲音成為(wei) 最強音)
中華文化講究藝術意蘊,民樂(le) 的魅力在於(yu) 獨特的韻味、真摯的情感和藝術的感染力
中華民族被稱為(wei) “禮樂(le) 之邦”,傳(chuan) 統音樂(le)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中占有很大比重。民族音樂(le) 根植於(yu) 中華大地,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密碼。近年來,民樂(le) 的創作、演出、傳(chuan) 播呈現出新的時代氣象,尤其是在年輕人中的認知度、接受度持續提高。這既反映了文化自信的增強,也給民樂(le) 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樂(le) 守正創新,要立足優(you) 秀傳(chuan) 統,發民樂(le) 之“正聲”。對民樂(le) 真正的自信,來自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發自內(nei) 心的敬重。中華文化講究藝術意蘊,民樂(le) 的魅力在於(yu) 獨特的韻味、真摯的情感和藝術的感染力。無論哪個(ge) 類別的演奏和形式,都需要具備一定的演奏技能,包含對作品的精準詮釋和體(ti) 現技術與(yu) 藝術的融合之意,而擁有這些“強大”和“本領”,是守正的題中應有之義(yi) ,也是支撐藝術傳(chuan) 承創新的基礎和前提。音樂(le) 表達是詮釋者與(yu) 聆聽者的“磁場”共鳴,其內(nei) 心感受與(yu) 審美認知蘊含在作品的意境中。不要低估大眾(zhong) 的欣賞能力,好的作品是能夠被看見、聽見的,我們(men) 應該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信心。
創新,應當是在尊重藝術自身規律基礎上的求新求變。近幾年民樂(le) 改良的步伐在加快,尤其是在新媒介環境下,舞台聲、光、電和服、道、化等手段的融入,很迅速地就能在感官上將民樂(le) 節目包裝出耳目一新的效果。對於(yu) 形式創新,一方麵可以嚐試、探索,另一方麵也要避免走入誤區,不能把一味追求感官刺激作為(wei) 民樂(le) 創新的審美取向和評判標準。獨特的音韻格律,講究聽覺和味道,音色豐(feng) 富、旋律性強是民樂(le) 的優(you) 勢,不要為(wei) 了“創新”而“創新”,更不能為(wei) 了“炫技”而“炫技”。“快和響”不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民樂(le) 創作與(yu) 作品表達,過於(yu) 追求譜麵“圖式”、表麵“格式”或外化“取悅”都不可取。
體(ti) 現自身特色,是民樂(le) 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近幾年民樂(le) 創作、傳(chuan) 播的大環境有了很大改觀,扶持民樂(le) 發展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域性強的民間傳(chuan) 統樂(le) 種、各地不斷湧現的民族管弦樂(le) 團,要守住自身特色,不要盲目跟風。比如,江浙滬地區的絲(si) 竹樂(le) 隊、蘇州評彈、廣東(dong) 音樂(le) 、福建南音,就很好地發揮了自身特色,成為(wei) 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傳(chuan) 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今年,中國民族管弦樂(le) 學會(hui) 將舉(ju) 辦第十屆“華樂(le) 論壇”1+1學術研討,由“華樂(le) 論壇”延展的“華樂(le) 講壇”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華樂(le) 大典”係列叢(cong) 書(shu) 編纂工作也在有序推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通過不同樂(le) 器門類記錄中國民族器樂(le) 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推動新時代民樂(le) 事業(ye) 發展繁榮,需要從(cong) 樂(le) 者與(yu) 樂(le) 曲、理論與(yu) 實踐、繼承與(yu) 創新、交流與(yu) 交融、塔基與(yu) 塔尖等多維度深入研究,期待業(ye) 界與(yu) 學界共同努力,發出民族音樂(le) 的“中國好聲音”。
(作者:吳玉霞,係中國民族管弦樂(le) 學會(hui) 會(hui) 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