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曲古韻的多彩變奏

發布時間:2022-04-06 16:12: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鄭海鷗 曹玲娟 曹雪盟

  與(yu) 身處空間站的航天員王亞(ya) 平連線演奏,讓民樂(le) 在天地齊鳴;與(yu) 五千年曆史交錯,讓民樂(le) 故事走上舞台;借助XR(擴展現實)等高科技手段,讓民樂(le) 好聽、好看……在今年央視元宵節晚會(hui) 的舞台上,由中央民族樂(le) 團表演的民樂(le) 創意節目《齊天樂(le) 》令人眼前一亮。

  近年來,伴隨國風國潮掀起的熱度,越來越多人加深了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了解和喜愛,以往相對小眾(zhong) 的民樂(le) 也收獲了更多關(guan) 注,並不斷在內(nei) 容創作、表現形式等方麵推陳出新,贏得更多觀眾(zhong) 的喜愛。

  融合藝術與(yu) 技術,拓寬發展路徑

  山水映襯下,琴、阮、簫、笙、鼓依次亮相。背景畫麵一轉,絲(si) 路駝鈴、西域市集漸現,琵琶、二胡、嗩呐、箜篌、羯鼓奏響音律。接下來,在兩(liang) 兩(liang) “茬琴”中將節目推向高潮,最終,40位演奏家同台展現器樂(le) 和鳴之美,為(wei) 《齊天樂(le) 》畫上句號。

  中央民族樂(le) 團團長趙聰介紹:“《齊天樂(le) 》的創意和形式都是全新的。”每件樂(le) 器可以和一個(ge) 曆史人物聯係在一起,每個(ge) 人物又可以和一個(ge) 故事聯係在一起。諸葛亮撫琴、阮鹹撥阮、李憑彈箜篌……《齊天樂(le) 》將這些人物一一“複刻”並與(yu) 器樂(le) 演奏結合,在舞台上呈現出一台極具創意的民樂(le) 節目。

  除了節目本身,《齊天樂(le) 》還運用XR技術,營造出一個(ge) 人機交互的虛擬環境,令觀眾(zhong) 如同置身星空之下、山水之中和敦煌石窟之內(nei) ,帶來震撼的沉浸式體(ti) 驗。

  《齊天樂(le) 》並不是中央民族樂(le) 團第一次進行“傳(chuan) 統+時尚”的探索。今年1月6日,“相約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暨第二十二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開幕式晚會(hui) 上,中央民族樂(le) 團和蘇州交響樂(le) 團合作,組成了“民樂(le) +交響”的百餘(yu) 人樂(le) 隊陣容聯合演出,通過中國故事與(yu)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新表達,運用虛擬現實、全息影像等舞台技術,實現藝術與(yu) 技術融合的創新。

  “觀眾(zhong) 肯定我們(men) 探索的成績,給了樂(le) 團所有人極大的鼓勵,也鞭策我們(men) 繼續把中國故事講好。”趙聰說,近年來,中央民族樂(le) 團不斷探索傳(chuan) 統民族音樂(le) 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之路,樂(le) 團一直大膽地走在新民樂(le) 探索之路上,堅持守正創新,在繼承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全方位、多維度地引領民族音樂(le) 的創造、創新和創意之路,致力於(yu) 樹立民族音樂(le) 好聽、好看的形象,不斷拓展民族音樂(le) 的發展路徑。

  貼近時代審美,探索鮮活表達

  淡黃色的背景如宣紙鋪陳,樂(le) 師們(men) 身著朱紅圓領袍、艾綠上衣、藕色絹衫等,或撫古琴,或吹笛簫,或擊大鼓……演奏的是中國傳(chuan) 統樂(le) 器,流淌的樂(le) 音卻是電影《哈利·波特》主題曲、巴赫《G弦上的詠歎調》……

  青年國風樂(le) 團自得琴社的短視頻,就像一幅“會(hui) 動的古畫”。不論是唐代胡曲還是宋代雅樂(le) ,短短幾分鍾的視頻糅合傳(chuan) 統與(yu) 現代,讓人如在畫中遊。

  2014年,熱愛古琴的朱裏鉞與(yu) 朋友一起創辦了自得琴社,推廣以古琴為(wei) 主的中國傳(chuan) 統樂(le) 器。如今,琴社的規模慢慢壯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推出了一係列民樂(le) 作品。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le) 器之一,但如今為(wei) 大眾(zhong) 所熟悉的旋律卻隻有數十段。“推廣傳(chuan) 統藝術時,我們(men) 不斷探索如何貼近現代審美和欣賞習(xi) 慣。”朱裏鉞說,“我們(men) 希望表達當代年輕人的理解,讓古琴‘活起來’。”

  為(wei) 突破古琴獨奏相對單調的範式,讓大眾(zhong) 更容易接受和記住古琴旋律,自得琴社的作品逐漸形成了現有的小合奏模式。它就像一支現代的樂(le) 隊,有以旋律為(wei) 主的笛、簫,以和聲為(wei) 主的古箏、中阮,渲染氣氛的古琴,還有帶來節奏感的打擊樂(le) 器。

  除了演奏音樂(le) ,他們(men) 還通過視覺表達烘托音樂(le) 氛圍,調動多種感官。2019年,自得琴社把傳(chuan) 統樂(le) 器演奏與(yu) 服飾複原結合,拍成國風視頻,發布在社交平台上。他們(men) 在原曲采用古箏和古琴演奏的基礎上加入框鼓、小打、長笛、頌缽,並讓樂(le) 手穿上傳(chuan) 統服飾坐成一排演奏。視頻推出後,播放量很快突破百萬(wan) 。

  這支與(yu) 眾(zhong) 不同的樂(le) 隊,用“古裝配古琴”的模式,彈撥著古老的樂(le) 器,改編著傳(chuan) 統名曲和現代音樂(le) ,探索用現代傳(chuan) 播方式帶領傳(chuan) 統民樂(le) “出圈”。據不完全統計,自得琴社各視頻全網播放量過億(yi) ,這群年輕人正在用民族樂(le) 器吸引著世界的目光。“這是我們(men) 期待看到的”,朱裏鉞說,“隻有讓這些古老的樂(le) 器步入生活,它們(men) 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

  豐(feng) 富傳(chuan) 播方式,觸達更多觀眾(zhong)

  中阮演奏家馮(feng) 滿天、箜篌演奏家崔君芝分別與(yu) 選手合作,不同樂(le) 器相遇激發出別樣效果;80後小夥(huo) 楊博文將尺八與(yu) 電音結合,觀眾(zhong) 用刷屏的彈幕表達喜愛……民樂(le) 以新穎的樣貌展現在公眾(zhong) 麵前,在音樂(le) 綜藝節目《中國潮音》中,類似的“名場麵”還有不少。

  近年來,民樂(le) 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熒屏上。從(cong) 以民樂(le) 為(wei) 主角的晚會(hui) 《新民樂(le) 國風夜》展現民樂(le) 與(yu) 舞獅、戲曲、詩詞等的跨界融合,再到已播出四季的綜藝節目《國樂(le) 大典》,仍不斷翻新形式、熱度不減,綜藝節目及各類晚會(hui) 日益成為(wei) 民樂(le) “破圈”傳(chuan) 播的新方式。走出劇場和舞台,民樂(le) 以更多樣的形態、更豐(feng) 富的渠道觸達觀眾(zhong) 。

  越來越多的節目呈現民樂(le) 與(yu) 多種文化元素的碰撞融合,探索民樂(le) 的年輕化表達。例如《國樂(le) 大典》通過改編流行樂(le) 曲、創作新國風音樂(le) 、引入場景化的器樂(le) 劇等,不斷嚐試民樂(le) 新的呈現方式和敘事結構。《中國潮音》中,阮、大鼓、竹笛、古箏、編鍾、嗩呐、尺八等民族樂(le) 器輪番亮相,並與(yu) 電音、流行、民謠、說唱、戲曲等多種元素結合。《中國潮音》總監製孟慶光表示,希望用年輕人喜聞樂(le) 見的、時下最流行的音樂(le) 表達手段,展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期待年輕人在麵對傳(chuan) 統曲目和樂(le) 器時,能夠產(chan) 生新的感受並與(yu) 之對話。”在帶來視聽享受的基礎上,節目還設置了專(zhuan) 門環節,為(wei) 觀眾(zhong) 科普傳(chuan) 統樂(le) 器相關(guan) 知識,“我們(men) 希望打破圈層的界限,讓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能夠被更多觀眾(zhong) 看到。”孟慶光說。

  “過去的音樂(le) 類節目大部分基於(yu) 流行音樂(le) 審美,如今湧現的以民樂(le) 等經典音樂(le) 為(wei) 題材的節目帶給觀眾(zhong) 耳目一新之感。”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hui) 影視藝術專(zhuan) 委會(hui) 副秘書(shu) 長何天平認為(wei) ,此類節目創造性地對經典進行當代演繹,通過音樂(le) 人的新表達、音樂(le) 態度的新詮釋、視聽技術的新呈現,讓傳(chuan) 統與(yu) 經典流行起來。“隻要找到對接當下的恰當形式,民樂(le) 的魅力就能曆久彌新。” 何天平說。(鄭海鷗 曹玲娟 曹雪盟)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