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湟源 一架排燈亮古今

發布時間:2022-04-06 16:15:00來源: 青海日報

 

  3月17日一大早,楊增貴就朝西寧市湟源縣城關(guan) 鎮豐(feng) 盛巷走去。為(wei) 了傳(chuan) 承好這門技藝,年初,這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燈彩(湟源排燈)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在縣上成立了一家公司。

  組裝、打磨、上漆……與(yu) 此同時,幾公裏外的湟源排燈傳(chuan) 承保護基地生產(chan) 車間,製作排燈的工人已經忙碌起來。

  同一天,縣文化館館長曹有倉(cang) 正在籌備不久後在其他縣舉(ju) 辦排燈交流推廣活動。

  以上三個(ge) 鏡頭或許不能反映湟源排燈發展的方方麵麵,卻勾勒出湟源排燈傳(chuan) 承發展的大致輪廓。這幅藍圖,刻印在一代代湟源人的文化基因裏,至今已200餘(yu) 年。

  湟源,地處農(nong) 耕文化與(yu) 牧業(ye) 文化的接合部,是通向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平台和青藏旅遊線上的“第一站”,也是唐蕃古道和絲(si) 綢南路上的要塞,素有“海藏咽喉”“茶馬商都”“小北京”的美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曆史,為(wei) 湟源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積澱。與(yu) 之輝映的是,今日的湟源以排燈聞名,但不止於(yu) 排燈,其文化與(yu) 旅遊緊密融合在一起,彼此促進,共興(xing) 共榮。

  “十四五”開局之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精準把脈青海資源稟賦、發展優(you) 勢和區域特征,提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wei) 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chan) 業(ye) 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高地、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的重大要求。

  更遠的視野和思路,帶來了更寬的通路和出路。湟源人希望可以重塑“排燈故裏”的風采,並由此開拓一條加快構建全域全季旅遊格局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因商業(ye) 興(xing) 起

  以文化流傳(chuan)

  ——讀懂湟源,先要讀懂湟源排燈。湟源排燈並非天生而來,但湟源人精益求精、敢於(yu) 創新的傳(chuan) 統已深入骨髓

  湟源,被文化部命名為(wei)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排燈是它最亮麗(li) 的一張名片。

  “認識這張名片,可要從(cong) 曆史開始講起。”提及排燈的發展,湟源縣文體(ti) 旅遊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王承琰毫不掩飾對這門傳(chuan) 統文化的欣賞與(yu) 讚美。

  湟源縣曆史悠久,在西漢時期就設置了臨(lin) 羌縣,經曆了兩(liang) 千餘(yu) 年的歲月。自唐到清,湟源為(wei) 西北茶馬名市之一,也是從(cong) 中原入藏的重要關(guan) 口。清末民初,當地商貿通達四海三江。其間,大批山西、陝西商人來到湟源安家立業(ye) ,他們(men) 帶來了大批資金,也將內(nei) 地先進文化帶到了日月山下。

  “大致在清乾隆年間,山西商人首先將屬於(yu) 中原文化的排燈移植到湟源。起初是商家為(wei) 在夜間招徠顧客,製作廣告招牌,內(nei) 燃蠟燭,掛在商號門前。此後,招牌製作越來越精致華美,成為(wei) 有底座、圖案、形式迥異的‘牌燈’。隨著商業(ye) 貿易的日益發達,這種廣告招牌越來越多,越做越大,後來不得不把‘牌燈’排起來擺放,單個(ge) 的‘牌燈’演變成數量眾(zhong) 多的‘排燈’。”

  從(cong) “牌”到“排”,湟源排燈就這樣悄然興(xing) 起。

  “湟源是遊牧文化和農(nong) 耕文化,漢文化和蒙藏文化交匯之地。境內(nei) 各世居民族在文化上各自具有獨特性和不同的傳(chuan) 承,由於(yu) 長期生活在同一地域,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十分密切,因此,文化上的融合就成了必然,各民族在保持自己文化傳(chuan) 統的同時,也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狀態。而排燈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融入了當地漢、回、藏、蒙古等民族的文化特色,表達了各族人民對鄉(xiang) 土的熱愛,成為(wei) 丹噶爾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feng) 富。正如縣文體(ti) 旅遊局副局長王建勳所說,每年元宵節來臨(lin) ,古城華燈初上,各族群眾(zhong) 扶老攜幼,蜂擁而至觀燈賞燈。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湟源排燈逐漸采用電、光、聲等現代技術和新型材料,形式上增加了懸掛式、立櫃式、屏風式、中堂式等,除繪畫外現在又增加了堆繡、刺繡、皮影、剪紙等藝術形式,內(nei) 容上精選具有教育意義(yi) 的典故、傳(chuan) 說和反映當地自然風貌、文物古跡及民間故事等,使湟源排燈這一高原民間藝術有了全新的藝術生命力。

  曆經200餘(yu) 年滄桑歲月,2006年,具有“青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珍品”之稱的湟源排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對於(yu) 湟源排燈來說,這是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契機。從(cong) 這一年開始,除了每年春節期間的排燈藝術展,縣上開始舉(ju) 辦湟源排燈文化旅遊節,湟源排燈的影響力日益擴大。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在此之後發展過程中,排燈的製作偏向於(yu) 燈箱,傳(chuan) 統樣式的排燈越來越少,這也就意味著,它所承載的藝術價(jia) 值沒有了。”

  2018年,在縣文化旅遊局工作數十年的曹有倉(cang) 調往縣文化館。在他看來,此時湟源排燈所麵臨(lin) 的狀況就是“精品的東(dong) 西少,影響力小”。

  70歲的張永福曾是湟源縣文化館館長。對於(yu) 這個(ge) 跟文化打了半輩子交道的人來說,保護非遺的最好途徑就是“用非遺展示非遺”。

  前兩(liang) 年,新官上任的曹有倉(cang) 萌生了打造一批精品排燈的念頭,與(yu) 退休後仍然活躍在排燈製作一線的張永福一拍即合。經過反複商討,二人正式操辦起來。經過反複打磨,今年過年,這組排燈亮相古城,所呈現內(nei) 容囊括了皮繡、香包、剪紙、皮影、堆繡、洐紙畫、農(nong) 民畫、藏繡、盤繡等很多國家級和青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湟源排燈的價(jia) 值。熟悉這門藝術的湟源群眾(zhong) 紛紛感慨:“湟源排燈又回來了!”

  “2020年10月,丹噶爾皮繡開發公司被縣文體(ti) 旅遊局確認為(wei) ‘湟源排燈傳(chuan) 承保護基地’,並邀請非遺界專(zhuan) 家學者舉(ju) 行了授牌儀(yi) 式。今年,我們(men) 打算利用中央扶持的100萬(wan) 元資金研製和開發新的排燈,同時前往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等地進行交流展示。此外,還要在青海民族大學舉(ju) 辦傳(chuan) 承人培訓班,在縣上建一所湟源排燈體(ti) 驗館,通過宣傳(chuan) 冊(ce) 、宣傳(chuan) 視頻等多種形式,加大湟源排燈對外推介的力度。”說起今年的幾項重點工作,一心想要振興(xing) 湟源排燈的曹有倉(cang) 館長激情昂揚。

  隨時光衰落

  借非遺興(xing) 起

  —— 一盞排燈,從(cong) 丹噶爾古城出發,點亮的不僅(jin) 是古色古香的街道,還有湟源人尋求發展的目光

  2015年1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hui) 議上指出:“要保護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延續城市曆史文脈,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chan) 。要結合自己的曆史傳(chuan) 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對外樹立形象,對內(nei) 凝聚人心。”

  如何做好這道課題,湟源人一直在探索。

  1958年,排燈框架大多被毀,圖案也基本散失。對於(yu) 湟源排燈來說,這是沉重的打擊。1992年,湟源縣政府出資恢複湟源排燈。縣上的文化部門組織手工藝人製作了70架排燈。第二年正月十五,這組排燈展出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伴隨著人們(men) 熱切的討論,在那個(ge) 春天,排燈製作這門原本淡出大眾(zhong) 視野的老手藝開始重新煥發生機。

  “排燈重新展出後,我心情非常激動!”78歲的楊增貴老家在湟源縣申中鄉(xiang) 後溝村。八九歲時,跟舅舅學到一些製作框架、雕刻圖案的手藝。15歲那年,因為(wei) 父親(qin) 去世,初中畢業(ye) 的楊增貴開始製作農(nong) 村常見的門箱換些口糧,多年磨礪,漸漸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木匠。

  排燈重新展出後,備受鼓舞的楊增貴一邊幹活掙錢,一邊鑽研排燈的製作工藝。在這個(ge) 過程中,遇到誌同道合的張世全、吳生貴二人。

  因為(wei) 中斷了三十多年,不少排燈製作的傳(chuan) 統技藝已經失傳(chuan) 。為(wei) 了進一步挖掘、保護和發展排燈藝術,2003年,湟源排燈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之後,每年投入人力、物力、財力,購置設備、搜集資料、完善檔案,並組織專(zhuan) 家、民間藝人和能工巧匠,對傳(chuan) 統排燈進行藝術革新。就拿楊增貴來說,為(wei) 了讓原本隻能在室外展出的排燈在室內(nei) 有一席之地,經過多年琢磨,他設計製作了一架形體(ti) 較大、便於(yu) 中堂擺放的落地式排燈。

  2006年,湟源排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之後,湟源縣結合發展實際,探索排燈保護與(yu) 利用工作。2007年年初,湟源縣舉(ju) 辦首屆排燈藝術節,200餘(yu) 架形態各異的湟源排燈在湟源縣城東(dong) 西大街大放異彩。隨後的元宵節,湟源排燈在西寧新寧廣場展出,數百架形製各異的排燈震撼了無數慕名前來賞燈的群眾(zhong) 。

  2018年,縣上為(wei) 楊增貴提供了一間30平方米左右的工作室。有了固定的陣地,老人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特別是看到一些年輕的傳(chuan) 承人因為(wei) 經濟原因不得已選擇轉行之後,這個(ge) 對木雕藝術近乎癡迷的老藝人開始思考,如何能讓排燈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要想走向市場,那就得有新的產(chan) 品!”

  楊增貴開始和徒弟們(men) 商量,計劃設計排燈擺件等一些新的產(chan) 品。為(wei) 了讓這一念頭盡快落地,今年1月1日,楊增貴和張世全、吳生貴在縣上的支持下,注冊(ce) 成立湟源記憶排燈文化有限公司。就這樣,這個(ge) 平均年齡64歲的創業(ye) 團隊踏上了實現夢想的第一步。

  從(cong) 門外漢到傳(chuan) 承人,楊增貴的故事,見證了“湟源排燈藝術”的發軔成長。

  距離縣城7公裏的和平鄉(xiang) 和平村,村口懸掛著“湟源排燈第一村”幾個(ge) 大字,生動地印證了非遺文化資源的特殊作用。

  2013年,和平村實施了黨(dang) 政軍(jun) 企共建項目,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第二年,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冶尖措瞅準發展時機,在縣委組織部的幫扶下,製作大量排燈懸掛於(yu) 村內(nei) ,並通過撰寫(xie) 村史、挖掘景點、打造民俗博物館種種途徑,打出“湟源排燈第一村”的名號,以期借著湟源排燈的發展勢頭,帶動和平村民俗文化旅遊的發展。

  借力發展,和平村的路子開了先河。起初,到和平村的觀摩者絡繹不絕,和平村成為(wei) “左鄰右舍”羨慕的對象,但遺憾的是,如今的和平村民俗博物館已經關(guan) 閉,景點尚未打造完成,就連村道兩(liang) 側(ce) 的排燈也多有破損,熱鬧一時的“湟源排燈第一村”失去往日的風采。

  就這樣,一條原本有望借助排燈之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探索之路,起於(yu) 和平村,止於(yu) 和平村,隨著一個(ge)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卸任,悄然暫停。

  可喜的是,想要進行這種嚐試的並不是冶尖措一個(ge) 人。追尋湟源排燈的發展經緯,兩(liang) 條線特別清晰:一條線是傳(chuan) 承的大方向從(cong) 未改變,一條線是“市場之手”充滿活力、創新求變與(yu) 時俱進。

  如今湟源排燈在保留傳(chuan) 統的基礎上,采用電、光、聲等現代技術和新型材料,形式更加多樣,排燈的用途也從(cong) 原來單純的觀賞性向城鎮景觀、道路亮化、節慶彩燈、民用商務宣傳(chuan) 等各方麵進行了創新發展。

  青海大美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從(cong) 2011年開始設計、製作排燈。相比傳(chuan) 統的排燈製作,這家企業(ye) 更加注重創新。

  在從(cong) 事相關(guan) 行業(ye) 40餘(yu) 年的總經理吳海成看來,湟源排燈不應該僅(jin) 僅(jin) 是早期商品經濟發展的產(chan) 物,更應該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參與(yu) 者和受益者。

  “湟源排燈要想得到發展,必須吸收和借鑒現代先進的工藝技術,把排燈技能與(yu) 現代科技結合,向經貿型、民用型、城市景觀型等多領域發展,集文化旅遊觀賞、宣傳(chuan) 教育、貿易洽談於(yu) 一身,走以燈為(wei) 媒、排燈搭台、經濟唱戲的新路子。”

  湟源排燈以什麽(me) 優(you) 勢立足市場?

  吳海成認為(wei) ,高原多民族文化是排燈發展的優(you) 勢。應該用本土文化資源,以皮雕、皮繡、盤繡等民間工藝技能來裝飾排燈,使其更有地域風格和文化特色。

  “就拿家庭民用排燈來說,在設計上就可以針對市場,結合當地文化。海東(dong) 有彩陶文化,黃南有熱貢文化,這些都可以成為(wei) 湟源排燈中的新元素。”

  以非遺聞名

  靠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湟源以排燈揚名,但不止於(yu) 排燈。昔日的“海藏咽喉”,如今唱響的是文旅融合發展的勁歌

  在時間和實踐的洗禮中,關(guan) 心湟源排燈發展的有誌者都在尋求新的發展思路。打造“高地”、建設“四地”,對湟源人更是一種巨大鼓舞和激勵。

  《湟源縣貫徹落實<關(guan) 於(yu) 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wei) 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行動方案> 的實施方案》指出,要打造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其中一條就是挖掘打造傳(chuan) 統生態文化精品。具體(ti) 來說,是通過深度挖掘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原生態文化,激發和利用各民族傳(chuan) 統文化中與(yu) 現代生態保護、生活理念和生態文明思想一致的樸素生態文化活力,突出保護傳(chuan) 承弘揚河湟文化,挖掘唐蕃古道等文化資源,講好“文成公主”“茶馬商都”故事,保護傳(chuan) 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創新湟源排燈製作工藝,開展“湟源排燈”品牌建設工程,加大排燈、皮繡等非遺展示、創意產(chan) 品研發力度。

  對文化的重視帶來了湟源排燈全方位的提升,也讓文旅融合有了更多可能。

  “有人調侃說幾年前旅遊還是湟源縣發展的一個(ge) 盲點,但如今已經成為(wei) 了焦點。”

  曹有倉(cang) 的觀點在今年的縣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了印證。在湟源縣第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二次會(hui) 議上,縣委副書(shu) 記、縣長董峰提出,今年的一項重點任務就是“聚焦文旅融合,著力促進旅遊產(chan) 業(ye) 提檔升級。”

  “按照‘核心引領、軸帶鏈接、片區聯動’的思路,優(you) 化資源要素,融入文化元素,加快構建全域全季旅遊格局。”

  “十三五”期間,湟源縣全域旅遊加快發展,投資8.72億(yi) 元,實施丹噶爾民俗院落、北極山生態公園等文化旅遊項目32項,A級景區和星級鄉(xiang) 村旅遊串珠成鏈,年均接待遊客265.84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9.5億(yi) 元,湟源知名度、美譽度持續攀升。

  下一步,湟源縣將“持續挖掘排燈非遺文化資源,拓寬排燈生存發展空間,科學論證、精準定位、詳細規劃,依托排燈文化‘軟實力’助推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希望能夠依托湟源縣深厚的曆史文化、獨特的自然地理和快速便捷的旅遊通道等優(you) 勢,以創建曆史文化名城為(wei) 契機,推動文旅體(ti) 商城融合發展,努力在打造青海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中彰顯地位。

  讓排燈“活起來”。充分挖掘排燈契合現代社會(hui) 的市場潛力,製作一批能夠在街道、廣場、家庭等場景擺放應用的新式排燈,助推排燈回歸日常生活。以排燈文化穿針引線,在丹噶爾古城、日月山等主要旅遊景區突出排燈文化元素,將湟源主要景區串珠成鏈,並開設排燈手工藝品、文創產(chan) 品售賣攤點,打造出排燈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鏈條,實現排燈活態傳(chuan) 承發展。

  讓排燈“走出去”。借助融媒體(ti) 中心線上宣傳(chuan) 平台、新媒體(ti) 網絡平台等,麵向省內(nei) 外開展線上宣傳(chuan) 推介,持續提升湟源排燈知名度。線下打造排燈傳(chuan) 承體(ti) 驗中心,推動排燈非遺文化走向群眾(zhong) 生活娛樂(le) ,增強大眾(zhong) 對排燈文化參與(yu) 感、認同感,匯聚起民間宣傳(chuan) 效應,努力讓湟源排燈品牌立足西寧、走出青海、麵向全國。

  使排燈“能接續”。定期舉(ju) 辦排燈傳(chuan) 承及製作研討會(hui) ,集聚排燈非遺傳(chuan) 承保護合力。招募文化誌願者、非遺傳(chuan) 承人,鼓勵群眾(zhong) 參與(yu) 排燈製作學習(xi) ,不斷提升傳(chuan) 承意識。培養(yang) 排燈製作新人,大力提升製作實踐能力,形成排燈製作強大“後備軍(jun) ”,為(wei) 排燈非遺傳(chuan) 承注入新鮮血液。

  給排燈“賦內(nei) 涵”。在尊重製作方式和基本內(nei) 涵的基礎上,推動排燈表現形式和內(nei) 容創新性發展。充分運用電聲技術、光電技術、電動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讓排燈畫麵動起來、能發聲,充分調動觀賞者感官體(ti) 驗。進一步豐(feng) 富排燈展現內(nei) 容,依托小高陵等紅色文化資源,增添具有紅色基因和教育意義(yi) 的內(nei) 容,賦予排燈當代文化內(nei) 涵,傳(chuan) 承好古城記憶,講述好湟源故事,展現好時代風貌。

  湟源的發展曆程是獨一無二的,一架排燈見證了昔日的繁榮。但毋庸置疑的是,想要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獨領風騷,想要以旅遊推動非遺挖掘,非遺挖掘帶動傳(chuan) 承人保護,傳(chuan) 承人帶來傳(chuan) 承產(chan) 品,產(chan) 品銷售帶動傳(chuan) 承積極性,傳(chuan) 承積極性保障非遺傳(chuan) 承……湟源還任重道遠。(鹹文靜 金玥彤 張 鵬)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