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用數字科技營造全新意境

發布時間:2022-04-06 16:12: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王誌鷗(北京冬奧會(hui) 開閉幕式視效總監)

  核心閱讀

  通過講述“一朵雪花的故事”,把“一起向未來”理念和“中國式浪漫”鐫刻在奧林匹克曆史上,寫(xie) 在了人類的共同記憶裏。作為(wei) 一名文藝工作者,我覺得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中國式浪漫”簡約空靈,實現起來卻充滿挑戰。整個(ge) 團隊抱著必勝的信念,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攻克了無數難關(guan) ,向世人講述了一個(ge) 精彩的新時代中國故事。

  文化是內(nei) 核,是靈魂,吃透了文化,表現時才能神采飛揚、流光溢彩。為(wei) 了把中國故事講得準確,我們(men) 對開閉幕式上涉及的中國元素進行了大量論證和專(zhuan) 家研討,把北京冬奧會(hui) 開閉幕式創作當作對中國文化在世界視野中的一次生動呈現。

  新春伊始,北京冬奧會(hui) 開閉幕式演出站在全球舞台,運用現代科技進行了一次關(guan) 於(yu) 中國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的全新藝術表達。通過講述“一朵雪花的故事”,把“一起向未來”理念和“中國式浪漫”鐫刻在奧林匹克曆史上,寫(xie) 在了人類的共同記憶裏。作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開閉幕式視效總監,作為(wei) 一名文藝工作者,我覺得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在此之前,我曾經參與(yu) 過張藝謀擔任總導演的平昌冬奧會(hui) “北京8分鍾”演出、上合組織青島峰會(hui) 燈光焰火藝術表演以及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這一路走來,我們(men) 一直探索用數字科技手段,麵向世界展現中華美學精神,展示新時代中國麵貌。實現這個(ge) 目標需要克服無數難題,比如多部門協作以及演員、機械、舞美、編導等環節的整體(ti) 調度等,尤其是接通文化根脈,呈現獨特美學,把打磨好的創意完美落地。

  北京冬奧會(hui) 開閉幕式展示了新時代中國的新風采,也讓全球觀眾(zhong) 見證了中國數字科技藝術的世界級實力和水準。我在跟張藝謀總導演以及整個(ge) 團隊籌備開閉幕式的近5年時間裏,有幸參與(yu) 並見證了這件藝術精品的打磨過程。

  數字科技與(yu) 中華美學有機融合

  在開閉幕式這個(ge) 複雜工程裏,數字技術顯示出巨大優(you) 勢。首先,我們(men) 采用“數字動態腳本”,從(cong) 創意初期就對開閉幕式進行等比例、全要素數字化動態還原。開閉幕式全程創意設計效果,都可以通過數字動態腳本得以視覺呈現,同時這個(ge) 數字動態腳本也是現場精確調度排練的數字“沙盤”。數字動態腳本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創意設計和指揮調度的效能,大大降低了真人實物反複演練帶來的經濟和時間成本。比如奧林匹克主火炬“大雪花”設計了1000多稿,因為(wei) 開閉幕式演出圍繞“一朵雪花”講故事,因此每一版設計都“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對開閉幕式設計進行整體(ti) 調整。如果不借助數字動態腳本技術,這種高密度、高容量的創意設計是難以實現的。

  數字技術除了是“腳本”,還是“舞台”和“演員”。比如“黃河之水天上來”、主火炬“大雪花”和激光雕刻“冰雪五環”等,都是數字技術的傑作。

  奧林匹克主火炬“大雪花”是張藝謀總導演帶領我們(men) 曆經3年時間設計、一遍遍打磨而最終成型的。“大雪花”創意源自“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詩句。構成大雪花的90多個(ge) 小雪花是中國結造型,線條首尾相連,緊緊相扣。每個(ge) 小雪花代表一個(ge) 國家或地區,連起來構成一個(ge) 整體(ti) ,就像中國結和橄欖枝編織出一朵大雪花,寓意全世界人民緊密團結。“大雪花”透明中空,通過55萬(wan) 個(ge) 發光點數字程控,點火時聖火的“光芒”從(cong) 中心向外緣逐漸發散開來,空靈而浪漫,把全人類“一起向未來”的理念綻放在世人麵前。

  開幕式環節“黃河之水天上來”,這句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詩句,怎麽(me) 用影像表達出來?總導演提出了一個(ge) 前所未有的課題:光做得像、隻體(ti) 現水的質感和力量遠遠不夠,我們(men) 要讓每一秒的波形都像中國畫。為(wei) 了達到這個(ge) 目標,我們(men) 日夜研究,推翻了多個(ge) 方案,最後采用算法編程,按照中國畫波浪線條去控製,讓波形每一秒的輪廓線都像國畫裏的波浪。瀑布傾(qing) 瀉而下,乍看隻覺黃河之水天上來,細看就會(hui) 發現,國畫山水與(yu) 物理波浪渾然一體(ti) ,與(yu) 眾(zhong) 不同,別有韻味。這正是運用數字技術實現了寫(xie) 實和寫(xie) 意的平衡,在視覺符號中寄寓了中華美學精神。

  緊接著就是激光雕刻“冰雪五環”的經典瞬間,這是開幕式上難度最大的項目。黃河之水傾(qing) 瀉而下,一方“水”從(cong) 冰麵緩緩升起,變成一塊晶瑩剔透的“冰立方”,緊接著24支激光打在冰立方上,開始雕刻“光影水墨人形”,最後雕刻出“冰雪五環”。短短幾分鍾的演出集合了大量創意、科技、設備和調度。為(wei) 表現出中國文化氣韻,我們(men) 用毛筆畫了上千張畫,製成立體(ti) 光影,人形在冰立方裏運動時,還要研究人形在5塊屏幕上如何呈現,才能體(ti) 現冰立方通透的效果;離冰立方100米的24支激光,要緊緊跟蹤圖形運動軌跡,為(wei) 實現精確控製,工程師進行了複雜編程。“冰雪五環”既是冰,也是雪,應該呈現怎樣的光澤?我們(men) 反複研討,認為(wei) 這個(ge) 五環應該有中國文化特色,具有冰種翡翠質感。

  “中國式浪漫”簡約空靈,實現起來卻充滿挑戰。整個(ge) 團隊抱著必勝的信念,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攻克了無數難關(guan) ,向世人講述了一個(ge) 精彩的新時代中國故事。

  在數字藝術賽道上跑出好成績

  從(cong) 事數字科技藝術12年來,我一直在尋找機會(hui) ,希望通過更大的舞台,向更多人講述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從(cong) 平昌冬奧會(hui) 、上合組織青島峰會(hui) 到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北京冬奧會(hui) ,我們(men) 抓住每一次難得的機會(hui) ,用熱愛和專(zhuan) 業(ye) 為(wei) 祖國繪製光影畫卷。經過實戰操作、摸爬滾打,經過與(yu) 張藝謀等藝術家合作學習(xi) ,我們(men) 這些年輕的中國數字科技藝術工作者一次次迎難而上,一次次推倒重來,一次次攻克難關(guan) ,開闊了視野,鍛煉了本領,證明了實力。

  參與(yu) 這些大型活動的文藝演出,讓我親(qin) 身見證國家的強大,讓我的情感得到升華。我清楚地記得平昌冬奧會(hui) “北京8分鍾”結束時,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zhong) 掌聲雷動,作為(wei) 一個(ge) 中國人,我無比自豪。還記得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時,一麵巨幕國旗在天安門廣場升起,我們(men) 眼含熱淚唱著國歌,衷心祝福偉(wei) 大祖國。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當中國隊入場,我為(wei) 承擔光榮使命萬(wan) 分榮幸、心潮澎湃。每次參與(yu) ,都是一次自我激勵和快速成長。我感覺自己像賽場上的運動員一樣,不隻代表自己,同樣代表我們(men) 的祖國,在國際藝術賽場比拚技藝、為(wei) 國爭(zheng) 光。

  在這些國家項目特別是北京冬奧會(hui) 開閉幕式創作中,我還學習(xi) 了更多形態、更加複雜的科技手段,獲得了在大尺度空間進行創意表現的能力。比如,這次北京冬奧會(hui) 開閉幕式數字屏分辨率、幀率極高,尺寸和數字科技工程量非常大,在奧運曆史上前所未有。與(yu) 技術團隊進行溝通的過程中,我們(men) 掌握了更多創意能力和技術手段。這就好像以前在A4紙上作畫,現在卻是麵對整個(ge) 世界作畫,思維角度的豐(feng) 富和科技手段的提升是跨越式的。在雪花設計和激光雕刻“冰雪五環”環節,我們(men) 利用多維度多線程同步編程,實現了演員、激光、屏幕等不同介質和工種的同步協調,實現了跨媒介藝術綜合創新,用活了這樣一個(ge) 10米高、22米寬、8米厚的巨型裸眼3D光影裝置。

  參與(yu) 這些大型項目創作,讓我更加了解中國文化,更加認識到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性。能看到的是科技,“看不到”的是文化。文化是內(nei) 核,是靈魂,吃透了文化,表現時才能神采飛揚、流光溢彩。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這天是立春,我們(men) 通過二十四節氣短片表達中國人對時間、對春天的理解。與(yu) 此相關(guan) ,開幕式主色調除了象征冰雪藍天的白色和藍色,還有綠色,以表達生生不息和充滿希望的寓意。運動員入場時,我們(men) 在“中國門”和“中國窗”中間放進大好河山,營造了“大美中國”的意境。大雪花、黃河之水、光影水墨人形、虎頭帽等設計,都注重審美特色,富有文化內(nei) 涵。為(wei) 了把中國故事講得準確,我們(men) 對開閉幕式上涉及的中國元素進行了大量論證和專(zhuan) 家研討,把北京冬奧會(hui) 開閉幕式創作當作對中國文化在世界視野中的一次生動呈現。

  北京冬奧會(hui) 開閉幕式展現中國數字科技藝術已經站在國際前沿。我們(men) 有足夠大的市場和足夠多的應用場景,有實力強大的科技企業(ye) 和高水平技術人才,更有5000多年悠久文明和無比豐(feng) 富的優(you) 秀文化可供挖掘。我們(men) 完全有條件找到自己的藝術語言,實現原創性的、具有中國氣派的藝術創造,在數字科技藝術這條全新賽道上跑出好成績,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