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神話體現了東西方文明怎樣的“童真”與基因?
神話作為(wei) 文明與(yu) 文化的源頭和民族精神的承載形式,在任何一種民族文化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直至今天,它或以習(xi) 俗,或以潛在的意識深刻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盡管東(dong) 西方神話敘事存在著各種差異,各民族神話各有鮮明個(ge) 性,但其締造出的文明記憶對整個(ge) 人類而言都有共通性。
神話內(nei) 容完全存在於(yu) 虛構與(yu) 幻想嗎?東(dong) 西方古代神話中為(wei) 何有諸多相似的母題?四川省社科院神話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周明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欄目專(zhuan) 訪,詳述神話何以反映出東(dong) 西方曆史文化的演進曆程,又如何承載人類共通的文明記憶。
中新社記者:對於(yu) 原始神話的認識,有助於(yu) 對民族文化的尋根溯源。那麽(me) ,在東(dong) 西方不同的文化語境中,何為(wei) 神話?
周明:神話是產(chan) 生於(yu) 人類童年時期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形式。長期以來,由於(yu) 各自的立場、觀點、研究方法、角度等不同,中外學術界對“何為(wei) 神話”的問題曾有著許多不同的解釋。
如在西方,神話曆史學派的古希臘學者歐赫麥魯斯說神話是“化裝了的曆史”;神話隱喻學派的古希臘學者色諾芬尼說神話是“古人的寓言”;精神分析學派的奧地利學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說“神話是整個(ge) 民族想象和願望的變形殘片……是幼稚人類的古老幻想”等等,說法非常之多。
在中國,對於(yu) 什麽(me) 是神話的問題,也有各種界說和定義(yi) 。魯迅先生認為(wei) :“昔者初民,見天地萬(wan) 物,變異不常,其諸現象,又出於(yu) 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zhong) 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茅盾先生認為(wei) ,神話是“一種流行於(yu) 上古民間的故事,所敘述者,是超乎人類能力以上的神們(men) 的行事,雖然荒唐無稽,但是古代人民互相傳(chuan) 述,卻信以為(wei) 真”。
我個(ge) 人認為(wei) ,神話是原始先民在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產(chan) 生的一種綜合意識體(ti) ,它反映和表現了早期人類的思想、觀念、信仰及廣泛的社會(hui) 生活。神話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幻想性和解釋性,表現形式是以神靈、魔鬼及超自然的神性英雄為(wei) 敘述對象的。
中新社記者:雖然世界上的文明形態多樣,但是不少遠古神話故事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比如天地開辟、人類起源、英雄救世等,能否談談這一現象?
周明:在影響世界文化發展最大的幾個(ge) 古文化體(ti) 係中,都存在有較為(wei) 類似的神話類型,這些神話類型在學術上被稱為(wei) 神話母題。
從(cong) 起源上說,相同神話母題的出現,與(yu) 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相似階段性高度相關(guan) ,不同區域的人群有著較為(wei) 相似的經濟基礎和條件、社會(hui) 基礎和條件、心理基礎和條件、語言基礎和條件,以及較為(wei) 相似的創造者和傳(chuan) 承人(如巫師之類),因而造成不同區域文化中相同神話母題的出現。
比如,希臘神話認為(wei) ,宇宙開始之初,是一片混沌,混沌之神卡俄斯開天辟地,生下了五個(ge) 子女,宇宙從(cong) 此劃分為(wei) 天空、大地、地獄、黑暗和白晝。這和中國的盤古開天辟地的情節一模一樣。
普羅米修斯是人類的創造者,他用粘土造出了男人,雅典娜給人類靈魂,後來宙斯又造出了女人。這個(ge) “劇情”和我們(men) 的女媧造人如出一轍。
普羅米修斯悄悄地從(cong) 太陽上偷走了火種,送給人類,被宙斯用鐵鏈鎖在高加索山上。而在中國神話裏,有一個(ge) 叫閼伯的火神,相傳(chuan) 他從(cong) 天上盜取了火種給人類,最後被貶下凡間。
相同的神話母題都在這些文化體(ti) 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並深刻影響著後世文化。
中新社記者:以《山海經》為(wei) 代表的中國上古神話與(yu) 西方神話相比較,能否概括出中國神話不同於(yu) 西方神話的特點?
周明:首先,就整體(ti) 而言,西方神話最大的特點是在流傳(chuan) 過程中都經曆了多次的修改、補充、完善,形成較為(wei) 完整的敘事體(ti) 例,其涉及的人物、故事眾(zhong) 多且有著較強的邏輯聯係,而中國《山海經》等秦漢典籍記載的神話在定型後就基本上沒有改變過,其內(nei) 容簡單,呈碎片狀,沒有形成強烈的邏輯聯係。
其次,西方神話所記載和表現的神靈都高度趨向於(yu) “人化”——即神靈的世界與(yu) 人類的生活融為(wei) 一體(ti) ,神都和人一樣,有喜怒哀樂(le) ,也有吃喝拉撒。而先秦至兩(liang) 漢文獻所記載的中國古代神話,其神靈基本上都具有“半獸(shou) 半人”形象特征。如“開天辟地”中的盤古,其形象是“龍首蛇身”;“女媧造人”中的女媧形象是“蛇身人首”;東(dong) 方木神句芒的形象是“鳥身人麵”等。
第三,由“人化”和“神化”這一基本差別引申出西方神話更為(wei) “寫(xie) 實”,而中國神話更傾(qing) 向於(yu) “寫(xie) 虛”。相比而言,西方神話更接近於(yu) 現實生活的真實,中國古代神話的“超自然”屬性則更強烈,遠離現實生活一些。
最後,在敘事方式上,西方神話表現得較為(wei) 細膩完善,神和神之間、神和人之間的相互關(guan) 聯較為(wei) 緊密。而中國古代神話的敘事方式相對於(yu) 西方神話來說,就更樸素一些。這一點,也是中國古代神話與(yu) 西方神話最大的區別之一。
中新社記者:根據您的分析,可以說神話蘊涵著世界各民族古老的文化基因,那麽(me) ,中國神話對於(yu) 民族精神的形成有哪些深遠影響?
周明:產(chan) 生於(yu) 遙遠古代的神話,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源,中國古代神話對於(yu) 民族精神形成的影響重點體(ti) 現在以下幾點。
一、積極思考、勇於(yu) 尋根問底的探索精神。在中國古代各種類型的起源神話中,表現了人們(men) 對周圍世界和人類生活充滿了好奇,他們(men) 不斷地發出“為(wei) 什麽(me) ”的追問,同時按自己的理解給以解釋,形成原始的世界觀。
二、應對自然挑戰的積極精神。《山海經》中“鯀禹治水”“羿射九日”等神話故事,曲折地反映出先民們(men) 在麵對洪水、旱災等一係列自然災害時,不是消極屈從(cong) 自然,而是通過“鯀”“禹”“羿”等神性英雄積極抗爭(zheng) ,體(ti) 現出不屈不撓的積極精神。
三、持之以恒、堅忍不拔的奮進精神。“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刑天舞幹戚”就是典型代表。誇父邁開雙腿追逐太陽,精衛以一己之力銜西山之木欲填平大海,刑天被天帝砍掉了腦袋仍然“以乳為(wei) 目,以臍為(wei) 口,操幹戚以舞”,體(ti) 現出“猛誌固常在”(陶潛語)的奮進精神。
中新社記者:隨著考古發現的不斷更新,人們(men) 越來越認識到神話並非單純的幻想與(yu) 虛構,更承載著人類共通的真實的文明印記,如何理解神話與(yu) 現實世界的聯係?
周明:在中國,神話研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主要限於(yu) 文學,特別是民間文學領域。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國外大量神話學理論的引進,很多學者突破單純的文學研究而轉向多學科、多視野、多維度的神話研究,從(cong) 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哲學、語言學、曆史學等學科對神話這一古老的世界性文化形式進行研究,力圖厘清神話與(yu) 現實的各種問題。
近年來,隨著世界各地考古學的發展和大量古代遺址的發掘,大量文物的出土,讓人們(men) 驚喜地看到神話與(yu) 現實之間竟然有著如此明顯的聯係。特別是在人類文化發展特定的階段,世界各地出土器物的形狀、紋飾、圖案、符號等背後,都有著十分相似的神話觀念的支撐,有著人類文化發展特定階段的高度一致性和共通性,這種共通深刻地揭示出人類在其文化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共同記憶。
因此,深入地從(cong) 各個(ge) 角度研究不同地域的神話,找到人類文化發展的一致性和共通性,對於(yu) 我們(men) 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有著十分重要的曆史意義(yi) 和現實意義(yi) 。(完)
受訪者簡介:
周明,1957年生,成都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神話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委員、四川省民俗學會(hui) 常務理事、四川省社會(hui) 科學院神話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神話研究集刊》副主編。1982年初畢業(ye) 於(yu) 南充師範學院(現西華師範大學)中文係,1983年初進入四川省社會(hui) 科學院神話文學研究所,長期擔任神話學家袁珂先生的學術助手,協助袁珂先生完成《中國神話傳(chuan) 說詞典》《中國神話傳(chuan) 說》《中國文學史簡綱》《中國民族神話詞典》《中國神話史》《山海經校注(修訂版)》等學術著作的撰寫(xie) 和出版,主要從(cong) 事神話學、民俗學和民間文學研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